2020年2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正式命名為 “COVID-19”[1]。根據我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報告,截至2020年6月2日24時,31個?。▍^、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現有確診病例73例(其中重癥病例2例),累計治愈出院病例78 314例,累計死亡病例4 634例,累計報告確診病例83 021例,現有疑似病例3例[2]。截至2020年6月3日16時18分,全球已有200個國家或地區出現新冠肺炎病例,累計確診達6 409 859例。對我國來講,防輸入病例形勢十分嚴峻[3]。
疫情爆發以來,全國各省(區、市)陸續發布了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一級響應,交通要道相繼封閉。疫情導致我國第一季度經濟增長率為-6.8%,這也給我國果品行業的發展帶來了嚴峻考驗。期間,近100個國家加強了邊境口岸管控。此舉嚴重沖擊全球供應鏈和國際貿易。據《2020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道,COVID-19爆發之前,預計2020年世界產出將以2.5%的速度適度增長;疫情爆發后,聯合國經社部重新預測了2020年全球的經濟走勢:全球經濟增長率將降至1.2%,全球產出將萎縮0.9%[4]。
我國是水果生產大國,蘋果、葡萄、梨、柑桔和桃產量居世界前列,也是榴蓮、櫻桃、香蕉、山竹和獼猴桃的主要進口國,與多個國家和地區長期保持著良好的水果貿易伙伴關系。2019年,我國的水果進口量為638萬t,總價值95億美元,分別同比增長24%和25%;水果出口量為361萬t,總價值55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4%和14%[5]。我國果業以1 333萬hm2的種植面積、3億t產量和2萬億元市場規模,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突然爆發的疫情對我國果業短期經營和長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影響。
一是當季水果流通能力降低,產地滯銷而市場缺貨。各地交通封鎖,社區封閉管理后,商品流通不暢。除了蘋果、梨、香蕉等大宗水果進入市場外[6],應季水果草莓和柑桔正處于大量采摘上市期[7]。由于用工難以及物流受阻,許多果農只能任由水果腐爛或就地掩埋,種植者和零售商損失慘重。盡管批發和零售市場有部分果品,但居民均居家隔離,限制外出,銷售渠道萎縮。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由于流動人口銳減和物流受阻,國內外水果大量堆積,例如車厘子、草莓和榴蓮等無法運輸至下屬市場或待轉運至其他國家和地區,只能任其腐爛變質。因此,疫情爆發造成水果產地滯銷、物流集散地區滯留、銷售渠道萎縮和大部分水果市場缺貨的連鎖反應。
農業農村部重點農產品市場信息平臺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1月主要批發市場水果交易量較去年同期出現了不同程度地下降。其中,巨峰葡萄交易量從14 920.7 t下降到了6 557.84 t,降幅56%。往年屬于高價水果的大連草莓,年前產地收購價曾達到80~100元/kg,年后價格曾一度跌至6~8元/kg。隨著疫情防控形勢好轉,全國各地陸續復工復產,國內市場復蘇和出口訂單增多的雙重利好下,行情逐漸恢復,目前產地價回升到 24~26元/kg,比去年同期略低[8]。
分析全國農產品商務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發布的上海水果的批發價格發現 (見圖1):2020年第1~8周香蕉批發價格遠低于2019年和2018年同期,在第9周(春節)之后,香蕉的批發價格迅速攀升。香蕉是2019年進口量前三的大宗水果,疫情爆發后物流受阻增加了香蕉的運輸成本和時間,導致香蕉的批發價格大幅上升,這說明疫情對香蕉這類進口水果的影響較大。就我國市場(上海)鴨梨的批發價格走勢來看,2020年第1~15周其批發價格均高于2019年和2018年同期,但基本沒有浮動,這說明疫情對鴨梨這類非時令地產水果的影響較小。從蘋果和沙糖桔的批發價格走勢來看,2020年第1~15周其批發價格均低于往年同期,蘋果和沙糖桔均為出口量前三的水果,國內產量充足,且耐貯藏。但疫情爆發后隔離政策的實施導致本土市場購買力下降,且外銷受阻,只能囤積,批發價格均低于往年同期。為進一步分析我國水果市場對疫情的反應,筆者比較了疫情爆發前后美國農業部(USDA)公布水果批發價格(見圖2)。疫情在美國肆虐之前(1~13周),紐約市場的本土產橙類和蘋果,價格均低于2019年和2018年同期,而在疫情大爆發前后(第14~15周),兩者價格均出現先升后降。香蕉和牛油果等進口果品價格一直不斷波動,隨著疫情蔓延,進口果品的運輸成本不斷增加,牛油果這類能夠增強人體免疫力的果品價格開始上升。針對我國和美國果品市場在疫情爆發前后的市場反應,可以看到耐儲運的大宗地產水果在中國市場價格相對穩定,在美國市場表現為消費者恐慌性和集中性購買的特征則比較明顯。進口水果由于受到物流等影響,均出現價格上升趨勢。說明疫情對梨、蘋果和沙糖桔等這類地產水果的影響較小,對進口的水果影響較大。
二是水果消費需求下降。因疫情防控需要禁止聚會和走親訪友,春節檔期的果品消費市場需求直線下滑,導致亟待采收和已經采收的新鮮水果滯銷,禮品果市場更是跌至冰點,以低于成本價拋售[9]。根據百度指數(2019)“水果禮盒”的搜索指數數據變化情況,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和國慶節等節慶前后一周是水果的消費高峰。受疫情影響,2020年春節前后一周(1月18日至2月1日)“水果禮盒”的百度搜索指數為130,較2019年春節前后一周(1月29日至2月12日)下降了31。2020年1月17日至4月16日,全國、湖北、上海和重慶的“水果禮盒”百度搜索指數變化情況顯示,疫情大面積爆發后,全國“水果禮盒”百度搜索指數平均值為129,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1,表明疫情顯著降低了市場對水果禮盒的購買力。近90天的時間內,湖北省的 “水果禮盒”百度搜索指數一直處于極低水平,平均值低至7(去年同期平均值為20);鄰近的重慶 “水果禮盒”百度搜索指數平均值為12(去年同期平均值為20);上海與湖北相距較遠,受疫情影響相對較小,“水果禮盒”百度搜索指數平均值為20(去年同期平均值為51)。2月底,全國部分地區逐步復工復產,上海、重慶和全國的“水果禮盒”百度搜索指數也呈現緩慢增長的趨勢;而湖北到3月下旬,“水果禮盒”百度搜索指數才逐漸增加(見圖3)。表明疫情大幅降低了居民對水果的消費需求。
三是進出口受阻。2020年1月31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構成 “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我國采取了必要而行之有效的道路限制、進出登記等措施。與此同時,其他國家或地區在不同程度上調整了對華貿易政策,如俄羅斯、吉爾吉斯斯坦、約旦、塔吉克斯坦、印尼和澳大利亞等,或對中國關閉邊境,或實施暫時停止食品和農產品進口的政策。我國水果進口主要來自泰國、智利、菲律賓、越南、新西蘭、澳大利亞、秘魯、厄瓜多爾、南非和美國等國家或地區。春節前后,國外的許多水果逐步上市,菲律賓的香蕉、越南的火龍果和西瓜、緬甸的西瓜和甜瓜、泰國的榴蓮、智利和澳大利亞的櫻桃等時令水果正處于成熟收獲期。疫情發生以來,由于邊境關閉,大量水果滯留口岸。據韓國全球食品業采購和市場資訊中心公司(Tridge)的數據顯示,自新冠疫情爆發至2月中旬,全球市場需求疲軟,銷售緩慢,水果價格劇烈波動,如泰國紅肉火龍果(下跌 86%)[10]和印尼雅加達大蒜(增長 70%)[11]。 許多國家對華水果貿易損失慘重(見圖4)。據緬甸水果、花卉和蔬菜生產出口協會估計,今年緬甸西瓜和甜瓜出口的虧損額可能超過1.58億美元[12]。由于新冠疫情對供應鏈的影響,泰國新鮮水果和蔬菜的出口遭遇“滑鐵盧”,預計泰國對中國的出口將會減少20億泰銖(折合約0.64億美元)[13]。智利水果出口商協會(ASOEX)預計智利水果對華出口可能會面臨超過1億美元的損失[14]。越南農產品加工與市場拓展局發布的數據顯示,第一季度受特殊情況影響,對中國的水果出口額減少1.27億美元,同比下降了29.4%[15]。據《阿根廷日報》(Diario Río Negro) 報告,1 月 21日后運抵中國的約50個集裝箱櫻桃在中國港口滯留數天,造成估計400萬美元的損失[16](見圖 4)。
3月以來,我國的疫情逐步好轉,國內水果市場正穩步恢復。但隨著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加劇,我國境外輸入性病例快速增加。全球航空公司普遍被迫大幅度停飛客機,空運服務運力更加緊張,通過空運抵達當地的進口果蔬和其他食品的價格也高漲。此外,部分港口關閉,陸路交通受阻。疫情嚴重沖擊了全球供應鏈,有越演越烈之勢。
一是開辟物流專線應對“供求失衡”。為解決疫情下國內部分地區農產品的滯銷,2月17日農業農村部提出,各地在堅持疫情防控的同時,要穩產保供,要保持流通渠道暢通,確保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政策應享盡享。3月12日,順豐航空“深圳—三亞”貨運航線順利開通運行,標志著順豐航空2020年度的“水果運輸季”正式開啟。順豐航空全貨機運輸,改善了海南地區水果等生鮮農產品“運輸難、銷售難”的現狀,同時降低了果農的虧損風險[17]。據新華網報道,3月29日,來自重慶忠縣的25 t“忠橙”經海關檢疫后正式發車,依托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全程冷鏈運輸,實現重慶柑桔首次直接出口新加坡[18]。我國最大的陸路水果進出口口岸憑祥的海關關員每天上班12小時,開辟專窗,優先辦理進口西瓜通關業務,15天內,憑祥口岸進口越南西瓜3.9萬t。2月25日,憑祥鐵路口岸正式驗收通過,越南的150 t火龍果順利入境[19]。黃島海關通過“企業不到場協助查驗”作業模式,開辟鮮活農產品進口綠色通道,對進口水果采取“即驗即放”的措施,保障進口水果的快速通道,2月已快速驗放進口水果172批次,共9 862.55 t,主要品種包括火龍果、香蕉、葡萄和冷凍草莓等[20]。據亞洲水果網報道,3月中旬張家界荷花國際機場3個進境制定監管場地資質已正式獲批,可為進境水果、食用水生動物、冰鮮水產品快速通關提供保障。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疫情對我國乃至全球經濟的負面影響。
根據我國海關總署發布的中國2020年1—3月的進出口貿易數據,2020年第一季度我國的全球進出口貿易額為65 742.3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了6.4%,這說明疫情給我國的全球貿易帶來了負面影響。我國對加拿大、英國、法國、美國和南非的進出口貿易額分別下降了 30%、19.7%、18.5%、18.3%和16.9%,與越南、馬來西亞、俄羅斯聯邦、臺灣地區和泰國的進出口貿易額分別上升了 18%、7.6%、5.7%、4.2%和 2.8%(見表1)。這表明疫情嚴重限制了以航空運輸和海洋運輸為主的遠距離貿易,而東南亞等地區與我國的邊境貿易更加活躍。
二是數字化/線上營銷新模式突破“疫情封鎖”。疫情發生后,傳統的線下銷售空間與渠道受阻,以“小程序、短視頻、微商場”為代表的“空中銷售”異軍突起。以商品、服務、運營、推廣、銷售數字化和在線化為趨勢的營銷新模式,對果品銷售產生深遠的影響。許多果農在此次疫情中,逐步建立電商銷售渠道、實體店+同城配送、創新農超合作模式等新銷售渠道。海南三亞市長阿東也在直播中戴著口罩推銷杧果,銷量在兩分鐘內飆升至3 000 kg[21]。阿里巴巴、京東和拼多多等電商平臺也主動介入,上線“抗疫助農”專區,并緊急開辟“農產品滯銷信息反饋通道”,還通過特色農產品直播、協調政府和物流公司開辟綠色通道等多種方式推動農產品銷售。截至3月5日,阿里巴巴設立的“愛心助農計劃”已為全國農民售出0.9億 kg滯銷農產品。湖北秭歸縣通過阿里巴巴的數字供應鏈已售出2.2萬t臍橙[22]。3月,京東大力推廣“智利核果周”,智利的西梅、油桃和布林等品類繼續受到我國市場的追捧。

表1 2020年第一季度我國與部分貿易伙伴貿易總額變化
疫情發生后實行的居家隔離政策,刺激了居民的線上購買力,僅在春節期間,沃爾瑪、京東和每日優鮮等平臺的線上交易額就比去年同期增長300%以上(見圖5)。1月以來,拼多多平臺生鮮產品銷售火爆,以蘋果、臍橙、草莓、櫻桃和獼猴桃為代表的水果,訂單量較去年同期漲幅超過120%,米面糧油、肉禽蛋類和新鮮蔬菜的訂單量,則均較去年同期上漲超過140%[23]。疫情防控期間,種植者依賴的傳統線下銷貨渠道受阻,越來越多的水果種植者開始主動接觸生鮮電商平臺;電商平臺也根據其供應鏈及物流能力,通過“綠色通道”、集中采購和減少中間環節等方式助力滯銷果品直達消費者。在政策層面,政府亦出臺相關政策助力果品基地與生鮮電商平臺的對接,推動“產地直采”。短期內這將加速供給端的線上滲透,利于上游推動線上渠道發展,加速生鮮電商的供應鏈滲透率,同時進一步擴大生鮮電商產地直采的規模[24]。
三是“員工共享”新型用工模式應對“用工難”。疫情中,大量現代服務業關門,企業員工成本壓力激增。而與疫情關聯度高的產業,如口罩等安全防護生產商、電商平臺、物流行業則陷入員工短缺的困境?!肮蚕韱T工”模式正是疫情阻擊戰中,企業互助互救、互利共贏的積極探索。據兼職貓發布的《共享員工數據報告》顯示,疫情期間的共享員工主要來自餐飲、酒店旅游、互聯網、廣告和教育這五大行業[25]。傳統餐飲行業輸入人數最多,達61.4%;其次為酒店旅游行業,占比為30.9%;互聯網、廣告和教育占比較少,依次為5.1%、2%和0.6%。這意味著傳統餐飲行業和酒店旅游行業受疫情影響人數最多。“共享員工”模式也是市場對人力資源配置的直觀體現,可以打破行業界限,讓“用工荒”的電商物流等企業對接“閑得慌”的餐飲酒旅企業,實現疫情下企業、個人和社會的多方共贏。
分析百度指數 “靈活用工”2020年初和2019年同期的搜索指數可知,2020年初全國的 “靈活用工”搜索指數平均值為 301,比2019年高113(見圖6)。這表明疫情催生了“共享員工”這種靈活用工模式的發展。自2020年2月3日以來,包括餐飲、文娛、零售等行業40多家企業的超3 000名“共享員工”加入盒馬;沃爾瑪全國400多家門店已入職兼職人員超3 000人,還與全國各地的餐飲企業等開展“共同用工”項目,意向員工近2 000人?!肮蚕韱T工”是特殊情形下產生的一種臨時用工模式,預計疫情結束后,員工共享的模式仍未來可期。這種模式推動了靈活用工,實現跨界融合和協同發展,形成相互滲透和協同發展的產業新生態。
四是創新水果加工應對 “鮮果市場過剩”。受疫情影響,越南農產品尤其是火龍果和西瓜的對華出口大幅下降。為了降低損耗,許多越南企業積極開發新產品,獲得了不錯的市場反響。據sggpnews.org.vn報道,越南面粉公司Vikybomi開發了一款火龍果面粉,由小麥粉和火龍果制成。該公司董事長Huynh Kim Chi表示,他們開發的火龍果面條十分暢銷。此外,Duy Anh食品進出口公司生產的西瓜米粉和火龍果米粉遠銷至韓國、日本和澳大利亞。ABC面包店開發的粉紅色火龍果面包一上架,消費者就爭相購買。在這款產品上架的10天里,該公司收購了近30 t火龍果,生產出大約30 000條火龍果面包[26]。我國的水果主要用于鮮食,水果加工產業仍有發展空間。疫情防控期間,眾多水果滯銷,加工成果汁、果脯、果醬等,有利于解決水果供求矛盾,降低果農市場風險,增加水果產業效益。
五是愛心水果支援抗“疫”一線。許多國家、企業和個人將水果產品捐贈給戰“疫”一線的戰士和湖北人民,保證防疫期間的果品供應。智利Prize佰茲果聯合百果園捐贈藍莓914箱[27]。京東生鮮聯合美國百年漿果品牌怡顆莓(Driscoll’s)捐贈藍莓和紅樹莓共計1 500箱;聯合甘肅天水花牛蘋果集團和SOHO中國基金會捐贈蘋果1 320箱[28]。新疆巴州庫爾勒香梨協會及從業者聯合百果園捐贈5 000多件庫爾勒香梨[29]。中國果蔬供應商聯合本土零售商捐贈3 000箱智利原產JJ級櫻桃;盒馬鮮生聯合西鮮記、佳沃和新疆庫爾勒香梨協會等供應商捐贈100 t庫爾勒香梨、1 400箱煙臺紅富士和1 000箱柑桔等物資[30]。鑫榮懋集團聯合新西蘭佳沛(Zespri)、T&G、Rockit Global和農夫山泉捐贈2 900箱的優質水果[31]。新西蘭蘋果先生(Mr Apple)和華潤創業聯手捐贈新季新鮮蘋果1 176箱[32]。捐贈至抗“疫”一線的主要有蘋果、香梨、櫻桃、藍莓、樹莓等新鮮又營養的水果,一方面可為前線的戰“疫”提供物資保障,緩解前線供應吃緊的現狀;另一方面也緩解了新鮮水果不能流入市場的壓力,促進了水果產業鏈的順暢發展。
全國果品行業積極主動參與到疫情防控戰斗中,實現有序復工復產,保供穩價,積極促進產品線上互通、線下路通,為全面助力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做出了積極貢獻。近日,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水果分會發布報告,公布了2020年前兩個月我國水果的進出口貿易情況:2020年1—2月,我國水果進口總量102.4萬t,同比下降11%,進口金額21.7億美元,同比增長8%;出口方面,2020年前兩個月我國共出口水果53.1萬t,同比增長1%;出口額7.6億美元,同比增長8%[33]。2020年1—2月的水果進口總量雖有下降,但進口金額卻有上升,這表明我國消費者對高品質果品的需求增加。另外,疫情期間我國水果出口總量與出口金額均有增長。表明我國的高品質果品出口量進一步上升,我國采取的一系列應對措施確實緩解了疫情對果品行業的沖擊,也為全球水果市場繁榮貢獻了力量。盡管當前全球經貿仍受到疫情的影響,但我國農產品進口市場的供應仍比較穩定。
目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續,各國物流都面臨巨大壓力,貨運卡車司機不夠,海運海員要求太高,空運航班減少,邊境貿易活動不斷收緊。受此影響,經濟全球化的步伐減緩,貿易摩擦和壁壘增多,水果的采收、運輸和銷售仍將受到消極影響。與此同時,水果的線上銷售優勢凸顯,暫時無法實現水果外銷的國家,也會積極開辟國內市場或尋找新的出路。
水果產業經此戰“疫”,將會出現以下幾種趨勢:一是區域性品類單一化,會向多元化、分散化方向發展;二是具有抗氧化、提升免疫力成分和功效的功能性水果,將逐漸占據未來果品市場;三是鮮食耐貯運水果的比重將會上升,水果保鮮和加工產業將加速發展;四是省力化和無人化的機械自動化裝備,在水果種植、采摘、包裝等環節的應用將越來越廣泛;五是線上水果銷售等新業態,將成為未來水果貿易的必然趨勢;六是全球水果供應鏈將更加分散,以降低對其他國家的依賴。
面對疫情,我國果品企業應綜合考慮市場營銷、人才、技術、組織和業務布局等因素,采取有力措施,抓住產業發展的戰略機遇。主要對策:一是遵循適地適種的原則,選育和發展適合當地的名特優新產品,提升果品質量管控能力;二是區域化布局,建立產銷結合的果品供應鏈,加快銷售渠道建設,提升開拓市場的能力;三是采用機械化省力化栽培、采收,把握數字化戰略機遇;四是加速線上銷售布局,實現線上線下并重的銷售格局,加快企業營銷的數字化/在線化;五是加快對水果保鮮及采后加工技術的研究和應用,發展深加工企業;六是優化全國/全球供應鏈,提高應對突發公共危機事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