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濛 武漢大學藝術學院
在該小說中,作者主要是采取對比方式來分析自己與主人公喬的基本性格。電影《小婦人》采取敘事方式拉開整個故事情節,讓故事情節更具吸引力,旨在激發觀眾的觀看興趣。
《小婦人》首次出版時間為1868年,是由美國作家路易莎·梅·奧爾科特創作而成的,其主要講述南北戰爭時期,馬奇家四姐妹童年成長的過程[1]。四姐妹父親因參軍而長期在外,而母親無疑成為整個家庭的支柱,雖然生活很艱苦,但是其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引導著四姐妹要學會互相幫助、獨立,也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生活觀。該小說中,大姐溫柔賢惠,二姐喬喜歡創作,且活潑而熱情,三妹貝思擅長彈琴、性格靦腆,而四妹艾米則喜歡繪畫、注重自我形象,講述了世間的諸多美好與善良,進而指導著四位姑娘珍惜當下、暢想未來、明智豁達的生活。2019年,改編版的《小婦人》于美國上映,且獲得了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與服裝設計獎[2]。此影片使用現代敘事技巧而整個故事增添了新注解與藝術魅力。電影版的《小婦人》與小說原著對比,主要是從第一人稱、時間跳躍與平行敘事結尾等層面對影片敘事策略的創新進行了分析,此創新設計可大大提升整個影片的道德價值與藝術效果,可為現代敘事技巧的文學作品創作與欣賞提供一定的借鑒。
視角一般劃分為內視角與外視角。內視角擁有固定的人物有限視角、多重式人物有限視角、體驗視角與變換式人物有限視角。而外視角主要包含選擇性全知道視角、攝像式視角、全知視角、敘述型的回顧性視角與見證人旁觀視角等。目前,視角成為現代作家小說寫作技巧之一,其對整個作品藝術效果的呈現更具價值意義。同時,電影敘事學具備敘事的普遍規律,且不同敘事視角也會對觀眾反應與主題效果產生很大的影響。
電影版《小婦人》選擇的是第一人稱敘述中的體驗視角與回顧性視角,均為此影片的敘述亮點所在。此電影敘述了主人公喬創作整個小說的整個過程,其在整個創作過程中回憶《小婦人》原著中關于描寫美好童年的部分[3]。此電影的起始為喬在美國紐約依靠寫作來貼補家用,自從遇到巴爾教授開始,此影片就是以成年后喬的視角來回顧往事。通過此種敘事方式將童年往事串聯起來,讓整個敘事過程更為完整、真實,且此情節設定更具層次感與緊湊感。
在小說《小婦人》中,敘述者大都依照時間順序執行,主要講述了四姐妹成長過程。電影版《小婦人》頻繁進行現在和過去的轉換,在觀眾群內引起來很大爭議,但筆者認為這正是其影片改編的最大亮點。此影片的導演巧妙運用意識流敘述模式與時間跳躍寫作技巧,分別從成年之后的四姐妹生活狀態敘述起,把整個童年的點滴都浸入到喬的意識流之中,使得此作品的主題意義更強,藝術效果也更強。
此影片情節主要按照兩條線索而展開的:其一,四姐妹成年后的故事;其二,成年后喬從美國紐約回到家中并陪伴貝思過程中的一些童年記憶。敘述者的精心化設計,讓兩條線可以緊密而自然的交織到同部電影內。從成年喬在紐約參加舞會過渡至七年前與勞里的相遇,還有坐車時睡眼惺忪狀態下對圣誕節時的美好回憶,從雪地行走至小時候四姐妹雪地上聊天,從信箱聯想到寄信卻未回信的勞里演戲的開心,從成年貝思生病過渡至小時候貝思生病的情景等等。看似導演雜亂無章的鏡頭,實際上是精心安排的情節,其打破了傳統線性敘事的方式,將故事分解為多個片段,讓人們從道德與美學上不斷探索,促使讀者也卷入到該故事情節中。該影片主要是通過零散細節與片段生動展示了四姐妹的關系與人物形象。
在此電影中,導演主要采用嵌套敘事方式塑造兩個喬的敘事形象,即一個為真實的喬,而另一個則是小說《小婦人》中虛構人物喬。成年喬在紐約主要以寫作謀生,聽聞貝思生病立即回家照顧貝思,且未能挽回勞里,還拒絕了巴爾教授,將童年回憶編整成小說——《小婦人》。此形象比較貼近于原著作者,其向往自由、幫助家庭且終身未嫁。嚴格意義上來講,此電影詳細描述了其創作《小婦人》的全過程。但是,在電影開端,喬和編輯對話過程中,觀眾能夠了解到真實的喬需要依靠賣故事來賺錢,且處于南北戰爭時期的人們重視娛樂,都期待將女主結婚或者死亡作為小說的結局。且小說中虛構喬的最終結局也是滿足編輯的實際要求,也滿足當時讀者的期待。
本文主要從敘事視角、敘事順序與結局三個角度對整個電影故事情節予以呈現。電影版《小婦人》采取第一人稱回顧性視角與體驗視角,讓整個情節設計得更為緊湊,使得敘事重點更為突出,敘事也更為真實。意識流敘事與時間跳躍寫作的合理化應用,讓讀者可以進行有效的互動,便于人物形象的有效塑造,也利于主題的表達。而平行敘事結尾讓整個作品格局不斷擴大,利于深化作品意義,滿足時代發展的基本需求。通過一些現代化的敘事技巧,讓整個電影作品更具藝術價值,這對于現代電影事業而言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