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鈺洪 成都大學
張大千原名張正權,又名爰、字季爰,號大千、別號大千居士、下里巴人、齋名大風堂,是二十世紀中國繪畫歷史人物中極富傳奇色彩的一代國畫巨匠。張大千早年間臨摹和學習了大量的古人書畫,在上水畫領域獨成體系,畫風工寫兼備,結合工筆重彩、寫意水墨風格,到了晚年獨創風格,大膽開創中國畫的新藝術表現形式。
張大千喜愛收藏也擅長收藏,他擁有超乎常人的古畫鑒定能力和高超欣賞的水平,由于對石濤作品長期的研習和臨摹,也被稱為“石濤再生”,故張大千也有極強的仿畫能力。張大千收藏有大量古畫,所以在古畫鑒定方面,甚至能夠通過鑒別古畫準確判斷出作畫的年代,前后不超過三年。
張大千收藏古畫鑒別古畫的才能得益于長年臨摹古畫和古字以及名師的指點,年輕時期,張大千追隨曾熙和李瑞清學習,他們收藏有大量的名家書畫,潛移默化中張大千也養成了收藏字畫的愛好。張大千通過收藏字畫和舉辦展覽獲得不少收益,1925年其首次在上海舉辦畫展就獲得2000大洋的收益,開啟了他收藏、購買古字畫的歷程。1944年在成都舉辦“張大千收藏古書畫展覽”,其展出了自唐到清的古書畫170余件,其中有蘇東坡、黃公望、文徵明、沈周、唐寅、仇英八大山人、石濤等大家的杰作,產生極大的轟動。
張大千在繪畫上的成就和鑒別古畫高超的能力,取決于兩個基本要素,其一,張大千習畫以摹古入手,從清朝開始臨摹到隋唐時代,大量臨摹古人作品,深入研究作品精髓,從臨摹到造訪,從造訪到作偽,最后其作可以仿充真,尤其是對石濤和朱耷的作品,完全到無法辨其真偽的程度。但是,齊白石先生對張大千作假一直不予贊同,兩位大師因對藝術觀點的不同,致死不相往來,張大千曾經主動拜訪也被齊白石拒絕,認為張大千臨摹防偽是雞鳴狗盜之伎倆,不肖與其為伍;其二,張大千眼力非常人可及,一生收藏大量精品,曾自詡五百年來無第二人,在《大風堂名跡》序文中,張大千如此大口氣的自言,足以見其博聞廣識并且財力雄厚,才能支撐起對古書畫的收藏。
20世紀20年代,張大千和其二哥在上海拜師學藝時,無意間收藏到清初大畫家張大風的《諸葛武侯出師圖》,張大風在詩詞歌賦方面的造詣匪淺,可謂是無所不精,這讓張大千十分敬佩。其二哥名為張善孖擅畫老虎,對張大風的作品也極認可。又因與張大風同姓,兩兄弟不謀而合,于是將“大風堂”作為兄弟二人畫室名稱。張大千在向別人介紹時說其年幼便崇拜張風,與其姓氏出自一門,便用“大風”為畫室名勉勵自身。
1941年,張大千開啟敦煌之行,他傾其所有在敦煌一待就是三年,成為張大千藝術人生中最為重要的里程碑。在敦煌的三年間產生的生活費用,使他捉襟見肘,遂將其194件藏品編印成《大風堂書畫錄》(第一集1943年),但第一集《大風堂書畫錄》并沒有刊印圖畫,主要以文字記錄作品的畫幅、寫在前后的文字、用印并增加自家點評的方式出版,采取木刻版線裝的方式成冊。1947年在上海出版的《大風堂名跡:第一集》附有 12幅古畫,由李秋君題簽。現今,人們熟悉的大風堂收藏,是1955至1956年張大千在日本雕版印行。
張大千本人收藏古畫的時間跨度大、品類多,在其《大風堂名跡》中便可見。通過《大風堂名跡》在歐洲、日本等地多次受邀參與畫展和舉辦個展,同出售時《大風堂名跡》和轉手個人收藏用以支撐生活及其創作。在張大千出手的個人收藏中,不乏一些出手于海外的古畫藏品。其作品大多進入國外博物館和個人藏家手中,對于推動中國畫在海外的影響力,促進國外學者對中國畫的研究,給海外收藏者注入中國元素等都有著重要的影響。
宋人《溪山無盡圖》曾為張大千收藏,于1949年由張大千在拍賣會上出手給美國克里夫蘭美術館。畫幅縱幅35.1厘米、橫幅1103.78厘米,全畫的卷首字“宋人溪山無盡圖”為張大千所作,除此之外畫上的品評、鑒賞、考訂、記事等有9幀,不同朝代的鑒印共有49個,時間最早可追溯到金泰和六年,最晚為早清,前后時間跨度八百余年,涉及數名金代、元代著名文人和書法家。
該畫中山巒綿延、水波綿綿、樹木豐茂,還有佛堂農舍、石橋山徑。現代多數學者認為其創作年代符合金代山水特征,但在其構圖方法上可以窺見其北宋風格,在山的描繪上受到了郭熙風格的影響。宋人《溪山無盡圖》為西方研究中國美術中有關“金代山水”的問題打下了基礎,也為西方世界研究東方繪畫提供了參考材料。
宋代李成所作《寒林騎驢圖》畫幅縱幅162厘米、橫幅100.4厘米,卷有大風堂題字,畫幅下端又綴有長題,現藏于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畫面中有文人頭戴黑帽身著白服,騎驢奔走,身后還有一仆從緊隨。畫面中還有蒼松高聳直入青天,松下有小路和山石,路后有山間清溪延伸到背后。樹木蒼勁有力,人物生動有趣,溪水簡潔意境悠遠。作畫者李成是宋代畫壇的代表性人物,“宋初三大家”之一,后有多位畫家學習其繪畫技法,但是現保存下來李成在北宋時期的畫作較少,其中《寒林騎驢圖》是其中的重要之作。
張大千本人流傳下來的作品中,許多畫作的技法、意境都從宋代、元代繪畫中學習而來,《寒林騎驢圖》于張大千在蘇州游歷所得,被張大千視作珍品,也為其繪畫技藝得精進提供了學習和參考。
前文中提到張大千通過編著《大風堂名跡》和出手收藏古畫,張大千收藏的古畫中《西園坐雨圖》便由美籍收藏家王季遷購買。王季遷師出畫家、收藏家吳湖帆先生,在古畫收藏領域中,有“一入王門,價格三倍”的說法,他通過收藏中國字畫學習中國傳統書畫,為傳播中國書畫、將中國書畫的技法引入西方做出了重要貢獻,讓更多西方人領略中國書畫藝術的魅力。
《西園坐雨圖》由清代僧人漸江所作,畫幅縱幅219厘米、橫幅66厘米,是描繪黃山美景的杰作,畫中可見張大千與王季的鑒印。漸江所作的《天都峰圖》《黃海松石圖》《黃山圖冊》均為國內博物館收錄。而《西園坐雨圖》長期流于國外,在清朝曾被多名收藏家收藏、近代則被張大千等人收藏,并被多次出版。
《西園坐雨圖》描繪了黃山的巍峨險峻、陡峭雄偉,其中樹木茂盛、怪石嶙峋,山下又有民居依山而建。用色上濃淡相宜,用筆簡練準確,畫面雅致清新,極據漸江繪畫特色,前后有不少畫家文人對其表達欽佩和推崇。漸江生前保留至今完整的畫作較少,而精度能夠達到《西園坐雨圖》的更少,且本幅有淡色墨上色,是難能可貴的精品杰作。王季遷購入張大千收藏的《西園坐雨圖》為中國古畫藝術在海外文化傳播和探究做出了貢獻。
“北宋三大家”之一的董源的代表作《溪岸圖》縱幅221.5厘米、橫幅110厘米,畫面左下有董源署名,右下張大千等人收藏印。此圖意境深遠,近可見溪岸綠樹,中景以流水和樓閣以及樓中一家人其樂融融,遠景可見山巒交錯綿延。圖中用筆細膩,景別切換考究,但年代久遠,在修復前破損嚴重,由張大千收藏后現藏于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上文曾提到,張大千有極強的仿古能力,此畫是否為董源真跡在20世紀的海外引發了很多爭議,一些海外學者認為,此畫為張大千仿作,有關《溪岸圖》的真偽討論引發了人們對于畫作鑒定的新思考,現今逐漸發展的科學技術,也為古畫鑒定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張大千通過收藏和臨摹古代字畫,對其自生的繪畫風格的形成,繪畫技藝的提高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在轉手古畫的過程中,他通過這種方式繼續支持其他收藏著對中國的繪畫熱情,保護了流傳下來的古畫,對于我國的文物保護和文物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通過張大千之手輸出中國古畫到國外,促進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促進了西方學者對于中國畫的理解和剖析,成為西方研究中國古畫的重要材料,引發了廣泛的社會討論和學術研究,推動了中國畫的藝術形式、繪畫技巧在西方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