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靜 湖南廣播電視臺廣播傳媒中心
當前于廣播、電視中收聽、收看的文化類節目主要為“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主要傳播內容”的節目,應該堅持進行創造性的轉化以及創新性的發展。例如《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見字如面》等這一類型節目,其熱播引起了較大的反響。廣播文化類節目在此環境下,應如何開拓市場,仍然需要進行相應的探討。
自2017年年初,電視文化類節目熱度大增,而廣播文化類節目雖然未掀起波瀾,但仍有兩個現象值得關注:一是電視文化類節目《朗讀者》的音頻版本播放過億,并長時間占據喜馬拉雅FM必聽榜第一名,二是近三年以來,雖然移動互聯網中的音頻行業競爭十分激烈,但是在“懶人聽書”以“堅持優質正版的理念”支持之下,其中包含百科知識、文學名著、影視原音、相聲評書等二十類“聽閱讀”產品,使“懶人聽書”在三年間發展了2億以上的用戶??梢姟奥犻喿x”產品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當前廣播文化類節目迎來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機。一方面,在受眾需求之下,廣播節目在總體上呈現出脫口秀化的特點,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聽眾心聲厭倦,也就需要更多文化類節目進行滋養;另一方面,媒介處于變化之中,在新媒體端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廣播與新媒體端二者可以實現相互之間的互補,將文化類節目于新媒體端投放,可以突破傳統上線性傳播及地域性覆蓋的多重局限,從而更有效的聚集聽眾;另外,“聽閱讀”產品為聽眾的聽覺注意力開發提供服務,節目內容適合聽眾采用“聽閱讀”的模式,使聽眾的聽覺感受更加良好。
在對廣播文化類節目進行策劃時,需要同時考慮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電臺播出,另一是新媒體端投放,基于此,節目通常具有較高程度的精品化。例如廣播文化類節目《千里共良宵》,該節目每一期的主題各不相同,且每一期的主題均由《中國之聲》的官方微博以及同一期主持人的個人微博進行預告,之后同種可自由表達想法、意見等,節目制作團隊則對聽眾輸出的各項內容進行精細篩選,以能夠為節目策劃工作的順利開展打下基礎。由此可見,開展廣播文化類節目的宣傳及互動工作,實質上是對節目內容進行制作,整個過程均大幅度的體現出了融合化生產的特點。與此同時,移動端的聽眾評論權限完全開放,更有利于聽眾隨時分享感受和提出建議及意見,也就更有利于節目制作團隊及時有效的改善節目,以促使節目內容、形式與聽眾需求更加相符。
《千里共良宵》這一廣播文化類節目,不僅在中國之聲的官方網站上進行投放,在蜻蜓FM、喜馬拉雅FM的移動端,均可隨時搜索收聽。對于廣播文化類節目來說,實施平臺化投放的優勢,在于能夠為聽眾對內容反復收聽提供一定的便利,同時,用戶對于自身喜愛的節目內容,還可使用平臺中分享功能,將節目通過QQ、微博、微信等社交軟件進行實時分享,也就能夠實現對于廣播文化類節目的進一步傳播。根據相關統計結果顯示,某年4月份,《千里共良宵》節目為30期,點播次數共達到17.6萬次,可見對節目進行傳播的次數,已經大幅度多于電臺節目首播時,聽眾收聽的數量。不僅如此,相對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在全國范圍內的強大覆蓋能力,地方性廣播電臺于新媒體端開展平臺化投放工作,所能夠獲取的優勢即在于,傳統的線性傳播局限可以被有效突破,同時還可將地域性的節目覆蓋范圍限制打破,使節目內容能夠在全網平臺上進行傳播,也就可以使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喜愛該節目的群眾及時、反復的收聽。
《千里共良宵》節目與“為你讀詩”微信平臺合作推出了《千里共良宵·為你讀詩》專題,此專題有效聚集了數位詩詞愛好者聽眾,聽眾以節目的制作和播出以及該微信平臺共同作為活動核心,既可對名家誦讀的作品進行欣賞,又能夠與其他聽眾共同互動,還可在線參與評判和誦讀活動。因為該專題符合喜好,能夠滿足聽眾的精神發展需求,同時能夠吸引聽眾投入自身真情實感,所以逐漸發展成為具有俱樂部性質的成員機制。對“聽閱讀”產品進行訂閱以及使用的聽眾數量越來越多,且忠誠度不斷提升。我國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聯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簽署合作,組織開展了“中小學語文示范誦讀庫”的建設工作,并于中國之聲的公眾平臺上推出“聽閱讀”產品,閱讀內容為幾代人在學生時代的經典課文。該節目一經上線,即吸引了數量眾多的觀眾進行收聽。根據相關研究結果顯示,僅對中國之聲微信公眾平臺進行統計,點擊量最高的誦讀內容,收聽量已經在5.6萬次以上,點擊量一般的誦讀內容,也已經具有2—3萬次的收聽量,可見對“聽閱讀”產品進行開發,能夠有效促進中國之聲的微信公眾平臺關注量的提升,同時也可以說明,借助電臺播音力量強化“聽閱讀”產品的開發,有利于促使新媒體端的廣播文化類節目得到良好發展。
為了提升廣播文化類節目產品發展水平,需要應用相應的措施,以充分滿足群眾對于廣播文化類節目的需求,并切實提升群眾對于廣播節目進行收聽的便捷性,也就有利于切實推動廣播文化類節目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