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新淋 山東省日照市莒縣文化館
非物質遺產是指具有一定文化價值、地域特色、繼承價值的文化產物。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發展歷史較長,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類較多。但是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空間分布方式具有多樣特征。為了增加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應加大對其空間分布特征和影響因素的分析。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空間分布主要特征就是帶狀分布,起點為我國的東北地區,沿著海岸線擴張到廣東地區,這條軌跡上分布著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尤其浙江、江蘇、山東、山西、河北等地區的遺產數量最多,占據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將近60%。
沿河分布就是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空間分布聚集在水河流域附近,并且越靠近河流的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量越多。通過調查發現,黃河、長江、珠江等重要流域周圍分布著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黃河的起源地是巴彥克拉山,途徑青海、甘肅、寧夏、陜西、陜西、河南、山東等地,在這些城市中,總共分布著超過700處非物質文化遺產,且在河道兩邊的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空間分布較為密集。
團狀分布是指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空間上出現團圓聚集的情況,尤其在我國浙江東部、山西以及河南等地區的交界處,以團狀的形式分布著數量較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且以這些地域為團圓中心向四周擴散,這些地區分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超過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總數量的三分之一。
我國邊疆地區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藏自治區、云南、內蒙古自治區等,這些邊疆區域也分布著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區域雖然沒有沿河流域數量多,但是它的分布總數比其它內地城市多。例如,云南省的孔雀舞、潑水節等,都具有相當高的民族文化價值,并且在全國的知名度較高。再比如,西藏自治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得到了保護,西藏的誦經和寺廟在全世界都具有較為廣泛的影響。
我國在歷史演變中,受到戰爭、政治的影響,經歷過多次人口遷移。在人口遷移的過程中,以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被帶到了遷移地區,并在當地得到了持續發展。比如,我國京劇在發展的過程中,受到秦腔、昆曲以及漢調的影響,形成現今的歌唱表演方式。早在清代,乾隆帝就廣招戲曲人才,讓他們進京表演,這個時期就有三慶、四喜、春臺等戲曲班相繼進京,然后在北京發展的過程中,與陜西秦腔、江蘇昆曲結合,形成了全新的表演形式。并且,在西漢時期,我國北漢南下,在南方發展的過程中,也豐富了南方的歷史文化,給南方帶來了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水源因素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過程中,具有較為重要的影響。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民進行相傳,在相傳的過程中,結合當地經濟、歷史的發展現狀,進行豐富和拓展,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具民族特色。再加上人民在生活的過程中,離不開水源,這樣的生活現狀吸引了大量人口前來聚居,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揚提供了良好的成長環境,增加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量。
我國西北和西南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較強的民族特征,產生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受到交通因素的影響。相比于交通發達地區,這兩個地區的交通設施不夠完善,人員流動較小,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過程中,主要是由當地居民進行相互繼承,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因素較少。再者我國邊疆地區的交通也較為閉塞,信息傳播速度較慢,這樣的交通現狀,阻礙了內地與邊疆地區的文化交流,減弱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和影響速度,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較強的民族區域特征。
綜上所述,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發展的過程中,受到歷史文化的洗禮和時間的考驗,種類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空間分布中具有線狀分布、沿河分布、圈狀分布、邊疆分布的特征,產生這些分布現象的原因,通常是受到人口遷移、河流以及交通等影響,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發展的過程中,既有較強的民族特色,又融合了多元的文化因素,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揚起到了重要的影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