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宏,李林揚
(國網新源控股有限公司,北京市 100052)
國家能源局印發了《抽水蓄能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文件指出,到2025年,抽水蓄能投產總規模較“十三五”翻一番,達到6200萬kW以上;到2030年,抽水蓄能投產總規模較“十四五”再翻一番,達到1.2億kW左右;到2035年,形成滿足新能源高比例大規模發展需求的,技術先進、管理優質、國際競爭力強的抽水蓄能現代化產業,培育形成一批抽水蓄能大型骨干企業[1]。在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抽水蓄能發展邁入了快車道。抽水蓄能電站具有建設周期長、投資規模大、工程建設難度高等突出特點,屬于資本密集型大型基礎設施,面對抽水蓄能產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新態勢[2-4],做強做優做大抽水蓄能行業,必須充分發揮技術標準的基礎性、引領性、戰略性作用,助推技術創新,引領產業升級。
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我國在抽水蓄能設計、制造、施工和運行維護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2017年我國首個抽水蓄能行業標準建設平臺——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抽水蓄能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成立,我國抽水蓄能標準化建設工作邁出了關鍵一步。多年來,抽水蓄能行業各組織、機構、公司、院所等大力推動抽水蓄能建設,不斷總結抽水蓄能的技術特點,編制出適合抽水蓄能規劃、設計、施工、調試和運維檢修等方面的技術標準,推動了抽水蓄能行業整體技術的提升。
目前,抽水蓄能方面現行的國家標準有10余項,行業標準和團體標準30余項,各企業自行制定技術標準超百余項,抽水蓄能技術標準體系初步建立,技術標準在指導實際工作中的效果愈發明顯[5-9]。
國家標準《可逆式抽水蓄能機組啟動試運行規程》,優化了電站首臺機組啟動方式和機組考核試運行時間等核心內容。抽水蓄能電站首臺機組有水輪機工況和水泵工況兩種啟動方式,之前由于缺少水泵方式首次啟動的系統理論研究和工程實踐,原標準中明確說明優先推薦采用水輪機方式啟動。國網新源控股有限公司以工程為依托,對水泵方式啟動進行了立項研究并成功進行了首次工程應用,該成果使得水泵方式啟動成為標準的推薦方式。兩種啟動方式相比,水泵方式首次啟動,對于上庫無天然來水的電站,可以不必以施工供水系統向上庫充水幾個月才能開始機組水輪機工況的啟動調試,縮短了向上水庫充水時間和蓄水費用,優化了上水庫施工工期,具有可觀的經濟效益。自2011年該標準發布實施后,多座上庫無天然來水的新建電站首臺機組均按照水泵方式首次啟動開展設計和調試工作,對抽水蓄能行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抽水蓄能電站選點規劃編制規范》《抽水蓄能電站水能規劃設計規范》《抽水蓄能電站無人值班技術規范》《抽水蓄能電站生產準備導則》和《抽水蓄能電站輸水系統充排水技術規程》等5項行業標準英文翻譯版已經發布實施,有效推動了我國技術標準“走出去”,為國外的抽水蓄能電站建設提供了中國標準。
“Technical guide for smart hydroelectric power plant(《 智能水電廠技術導則》)”IEC/IEEE 63198-2775項目是我國在水電領域首次牽頭國際標準編寫,實現了從無到有的重大突破,此項目對常規水電站和抽水蓄能電站智能化的布局提出了前瞻性的方案,為世界范圍內的水電行業給出智能化建設的參考,極大地提高了國家創新形象及在水電技術領域的國際話語權。
抽水蓄能行業標準化建設雖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但仍然面臨著核心標準總量不足、標準體系存在結構性欠缺、標準生成效率與實際需求存在矛盾,以及標準落地機制不夠成熟完善等問題。將來隨著抽水蓄能電站建設進程不斷加快,在統籌規劃、規范建設、統一運維規程等方面,技術標準引領作用愈發突出。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第九次會議上對碳達峰、碳中和作出重要部署,強調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指明了“雙碳”背景下我國能源電力轉型發展方向。抽水蓄能是當前技術最成熟、全生命周期碳減排效益最顯著,經濟性最優且最具大規模開發條件的電力系統靈活調節電源,是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國家抽水蓄能中長期規劃的發布,以及相關配套政策的落地,抽水蓄能行業將出現井噴式發展,推進電站建設標準化、規范化、一體化建設勢在必行。
圍繞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抽水蓄能站址分布更廣,建設主體更多元,在電力系統中的作用和功能不斷深化,技術創新需求更加強烈。標準助推創新發展,標準引領時代進步,隨著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新技術的日新月異,電站工程建設技術、機電裝備自主化技術、柔性控制技術不斷進步以及智能電站等概念不斷深化,面對各種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要加快構建完備的抽水蓄能技術標準體系,充分發揮技術標準引領作用,努力占領技術領域制高點,滿足抽水蓄能領域新技術新應用對標準化的新需求。
抽水蓄能在保障大電網安全、服務清潔消納、促進電力系統優化運行中發揮著“三大基礎作用”,具備“源網荷儲”全要素特性。加強抽水蓄能行業合作,聚焦我國抽水蓄能產業發展,圍繞規劃設計、工程建設、裝備制造、運營維護等方面開展全產業鏈抽水蓄能技術標準體系建設,大力開展技術創新和管理變革,統籌規劃、穩步推進,建立健全抽水蓄能標準體系,能夠充分帶動相關核心技術、裝備、管理創新,使抽水蓄能更好滿足自身及電力系統安全發展需求,對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起到關鍵作用。
隨著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深入推進,抽水蓄能作用將更加突出,抽水蓄能行業標準化建設責任將更加重大[10-12]。這就需要聚集行業資源,在技術標準工作組織、人才培養、制度保障等方面深度整合,建立完備的行業技術標準體系,加快抽水蓄能技術標準國際化步伐,發揮技術標準的戰略性支撐作用,打造全行業技術標準高質量發展新模式。
加大各級技術標準培育力度,強化戰略引領,以標準規范抽水蓄能行業發展,緊密關注能源轉型和抽水蓄能產業發展態勢。結合新型電力系統特點和發展規劃,加快抽水蓄能電站分布研究,提升規劃設計、工程建設、生產運維等領域標準覆蓋度,制定抽水蓄能與新能源、其他電源聯合協調運行標準化方法,布局智能抽水蓄能電站基礎類、應用類、平臺類標準,提升對電網服務的靈活性。
推動創新成果向技術標準轉化,加快抽水蓄能核心技術成果向技術標準轉化升級,統籌科技創新、標準研制、工程應用和產業發展,以技術標準研制和應用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將應用成熟的創新成果進行總結提煉,編制公司企業標準,并向編制相關團體、行業、國家甚至是國際標準進行儲備。
加強標準化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健全行業技術標準化組織,加強對行業各級各類人才培養力度,打造一支能適應新形勢的標準化工作人才梯隊。
加強國際、國家、行業、團體、企業標準整體布局,積極推進我國標準向國際標準轉化升級,主動布局抽水蓄能標準國際體系,建設暢通的國際標準溝通機制,多出快出國際標準成果,有效提升我國抽水蓄能行業的國際影響力與話語權,支撐我國企業在更高層次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
以標準“軟聯通”打造“硬機制”,以“軟實力”提升“硬實力”,大力實施標準化戰略,開展抽水蓄能行業標準化建設,充分發揮技術標準的戰略性支撐和引領作用,建立完備的抽水蓄能技術標準體系已經成為迫切需求。
未來,抽水蓄能標準化建設任重道遠,我們要緊密關注能源轉型和抽水蓄能產業國際化發展態勢,加強抽水蓄能領域行業合作,保持技術標準內在的規范力、競爭力和生命力,提升我國抽水蓄能產業長遠發展的能力,努力引領世界抽水蓄能行業發展方向,為抽水蓄能服務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提供標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