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穎
(哈爾濱商業大學 能源建筑與工程學院,哈爾濱 150028)
產學研合作教學是將教學、科研及經濟化生產有機結合的教育模式。高校只有保證資金支持及技術跟進,將創新型科研團隊與學生隊伍相結合,才能將科研成果真正轉化進入市場,實現科研成果產業化。油氣管道防腐蝕技術是油氣儲運專業及相關專業的主干課程,該門課程應用性較強、內容廣泛、實驗教學及實踐教學環節較多,學習難度高。單一化的教學模式不僅限制了學生的學習空間,也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競爭意識。因此,需要豐富教學方法及考核方式,培養學生多種學習能力,實現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要求。
產學研合作教學模式從內容來看,主要包括技術受讓、技術開發、共建研發機構或實驗室、技術咨詢或服務等方面;從推進的組織來看,可分為大學或研究所推進型、企業推進型、政府推進型等模式;從功能藕合的強弱關系來看,可分為政府推動、自愿組合、合同連接和共建實體等模式。當前,高校正逐漸從傳統辦學模式向產學研合作模式轉變,不斷依靠自身科技力量創建科技園與創新中心,服務周邊,更好地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貢獻。
我國高校教師一直按照傳統的人才培養方式制定教學及科研標準,但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傳統的師資隊伍結構略顯不足。目前,部分高校教師缺乏企業實踐經驗,不熟悉科研成果的產業化流程,不了解企業的實際需求與運行模式,缺乏實踐教學能力。師資結構單一、繼續教育培訓滯后、晉升渠道不暢、缺乏有效的獎勵及激勵機制等,是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
高校科研成果轉化涉及高校、合作企業、當地政府、社會服務部門及金融機構等,影響面廣,關系錯綜復雜。決定科研成果是否可以轉化的重要因素是:科研人員是否對科研成果具有轉化意愿;科研成果轉化后獎勵制度是否合理;科研成果質量是否符合企業的應用要求;政府是否出臺有利政策;本地市場是否存在需求;中介服務機構是否能夠迅速對接等。對知識產權保護的不夠,也是影響高校科研人員參與科研成果轉化積極性的關鍵因素。
目前,高校承擔著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主體重任。傳統的學術型人才培養模式,使畢業生難以適應產學研對開放型、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校企合作多以認識實習或生產實習的形式進行,這種瀏覽式的學習方式導致實習效果不佳。創新實踐成果需要繼續研發才具備可持續發展性,但很多企業直接應用現有的成熟技術成果,忽視自主研發以及合作研發,忽視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企業以盈利為目的,高校教育更加側重教學,關注校企合作是否能促進教學改革并使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因此高校教學計劃的階段性及企業側重經濟效益的及時性很難達成一致。同時,高校對教師的評定更注重教學工作量和科研成果,而校企合作所獲得的相關成果并沒有納入考核標準,導致部分教師缺乏推進校企合作的動力。
高校可選派優秀教師去企業進行掛職鍛煉或生產實習,提升教師的實踐能力。鼓勵各大企業推薦技術骨干到高校開展實踐教學,提升師生的實踐操作技能。優化師資隊伍結構,切實提高師資隊伍水平和基本素質,提升教學質量。
教學及科研成果可以遵循技術轉化及聯合模式轉化兩種方式。有效的技術轉化要具備成熟的科研條件,足夠的科研資金,能夠獨立研究、開發、安裝和運行的科研設備,產品開發技術要非常成熟,使轉化的科研成果能夠應用于企業。企業的經濟實力、科技力量也能支持高校的科研轉化成果,促進技術轉化能力的提升。聯合模式是通過企業和高校共同投資組建股份制公司,進行科研成果轉化,這樣有助于校企雙方更加長期、穩定地合作。
優化課程設置,調整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通過績效考核等方式激勵教師深入科研工作中,加強學生和生產部門之間的聯系。目前,“3+1+1”模式(即結合實際任務模式、工學交替模式、繼續工程教育模式、中后期結合模式及培養工程碩士模式)正逐漸被推廣。在高職生的培養中,更多采用“2+1”模式(即兩年的高校基礎知識學習,一年的企業生產實習)。在高校全日制本科的培養階段,則更多采用“3+1”培養模式(即三年的本科生專業基礎課、選修課及通識課在校學習,一年的企業生產實習)。在研究生培養階段,為了使畢業論文選題更具有應用性、先進性,學生往往會以現場科研為主,采用“1+2”教學模式(即一年的高校研究生專業課學習,兩年的企業實踐研究并發表學術專著、撰寫畢業論文)。為了加強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很多學校除了配備相應的指導教師,還從企業聘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高級工程技術人員作為兼職導師,共同指導學生。
油氣管道的腐蝕問題是目前困擾油田生產的一大問題,而油氣管道防腐蝕技術是一門特別貼近油田實際問題的專業課程。為了實現產學研背景下的校企合作,高校可以開展一些合作型課程,通過課程學習,學生可以獨立地完成企業布置的科研任務,進行階段性考核和自我評價,提前進入社會,體驗工作過程。
探討產學研合作背景下油氣管道防腐蝕技術課程的教學改革,產學研合作發展能夠推動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建立人才交流和人才培養機制,建設人才訓練基地,實現共建、共享、共贏,為人才培養、產業結構調整和行業技術進步提供支撐和引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