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金龍,金春玉
(延邊大學 醫學院,吉林 延吉 133002)
朝醫舍巖針法的創立者——舍巖先生(原名為黃延鶴,朝鮮平安北道人)出生于朝鮮李氏王朝時期,因在朝鮮江原道山上一個巖石洞中研究針法13年后得道,故法號為舍巖。
舍巖道人在五行相生關系的基礎上結合了相克關系,將其活用到自經補瀉和他經補瀉,進而創建了舍巖針法,其代表著作有《舍巖道人針灸要訣》。此書以《內經》《難經》中的“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為理論依據,結合“虛則抑其官”“實則補其官”的原則,實施補瀉的針刺治療方法。舍巖道人認為,“人體有五臟六腑,臟腑屬絡于經絡,各經絡終端有氣穴,如果氣穴得以疏通,其陰陽得以維持平衡。”又說,“臟腑之氣,通過經絡循環過程中,最易出入的氣穴,即是五輸穴”。舍巖道人把五輸配五行,利用五行相生相克原理,采取虛則補其母、瀉其官;實則瀉其子、補其官,即自經補瀉與他經補瀉法混合應用,達到治病的目的。
《五行序》中表明:“木母補于火子,心病自痊;土官瀉于水臣,腎亡回惺;抑西官之金氣,肝膽安穩;洗東將之木賊,脾胃遐齡。肝位東方,腎受生而肺受克;心居南郷,北受克而東受生。相生者可補,相克者必瀉;虛者可補,實者可瀉。”這說明其主要以補法和瀉法來治療。
補虛證,叫正格。補母經代表穴和自經母穴,瀉賊經代表穴和自經賊穴,即虛則補其母,瀉其官。例如,治療肝虛時,一是取母經的代表穴補,即取腎經的合水穴-陰谷穴和取自經的合水穴-曲泉穴補。二是取賊經的代表穴瀉,即取肺經的經金穴-經渠穴和取自經的經金穴-中封穴瀉。
瀉實證,叫勝格。瀉子經代表穴和自經子穴,補賊經代表穴和自經賊穴,即實則瀉其子,補其官。例如,治肝實證時,一是取子經的代表穴,即取心經的滎火穴-少府穴和取自經的滎火穴-行間穴補。二是取子經的代表穴,即取肺經的經金穴-經渠穴和取自經的經金穴-中封穴補。
主要采用迎隨補瀉法、捻轉補瀉法、九六補瀉法。《靈樞·始終》指出:“瀉者迎之,補者隨之”。即凡進針時,針尖隨著經脈循行去的方向刺入為補法,針尖迎著經脈循行來的方向刺入為瀉法。《標幽賦》指出,“迎奪右而瀉涼,隨濟左而補暖。”即捻轉小,用力輕,頻率慢,操作時間短者為補法;捻轉角度大,用力重,頻率快,操作時間長者為瀉法。九六補瀉法指“六”為陰屬瀉,“九”為陽屬補,是在天、人、地三部行針的一種補瀉手法。
舍巖針法應用于痛經治療,崔氏等[1]將60例少陽人原發性痛經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人。治療組選取腎正格穴位,對照組主穴選取關元、三陰交、氣海、地機穴治療。發作時每天1~2次,非發作時隔日1次,月經來潮前,每日1次。經一段時間治療后,總有效率為治療組90%,對照組76.7%。因少陽人有“脾大腎小”的臟局特點和“過陽損陰”的病因病機特點,選用了腎正格。根據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原理,選取經渠、復溜穴。而太白、太溪穴是足太陰、足少陰經的輸穴,行瀉法的意義在于防止土克水,增強腎經滋陰養腎的作用。
火病又稱郁火病,中(朝)醫學中屬于郁證。火病的癥狀有呼吸困難、胸悶、煩躁不安、心悸,有時有消化障礙等表現。Woo-Jin Choi等[2]將50名火病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25名。治療組取心包正格穴位,對照組采用經驗方(曲澤上兩寸,向外一寸;陷谷下兩寸,向后一寸;陰陵泉下兩寸,向后一寸穴位)。結果兩組患者的胸悶、呼吸困難、心悸、消化障礙等癥狀均有改善,且治療組更顯著(P<0.05)。火病多因受到刺激后影響到心血或心氣,導致氣血的循環障礙,造成肝氣郁結再逐漸導致肝主疏泄功能下降,引發體內五志之火,此火再導致肝藏血、疏泄功能障礙,形成惡性循環反反復復。《靈樞·邪客》中說到“心者……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傷心,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絡。”所以選取手厥陰心包經、足厥陰肝經腧穴達到疏肝解郁、補氣養血的治療作用。而選取陰谷穴和曲澤穴采用瀉法,是因為防止水克火,從而增強心包經的舒經通絡、除煩作用。
舍巖針療法亦可應用于軟組織損傷的治療,且取得了較好的療效。林浩等[3]將64名手陽明漏肩風患者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2名。治療組針刺選大腸正格穴位,手法采用迎隨補瀉、開闔補瀉手法。對照組以局部穴位為主穴,即肩前、肩髃、肩髎、肩貞、阿是穴(2~3穴位)、曲池、陰陵泉穴。結果治療組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手陽明漏肩風病是以肩前區持續疼痛及活動受限為主癥的病證。《靈樞·經脈》寫到,“手陽明之脈,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其病,當所過者支痛及轉筋,肩不舉,頸不可左右視。” 因此,舍巖針法治療手陽明漏肩風病選用大腸正格。林浩等[4]將60例少陽人腰痛患者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0人。治療組選取腎正格與大腸正格穴位,兩組穴位隔日交替使用,而對照組主穴選用腎俞、大腸俞、阿是穴治療。結果,治療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達到93%。朝醫四象醫學中少陽人的臟局特點是脾大腎小,故少陽人容易患腰痛病,且《舍巖道人針灸要訣》中寫到“凡人之腰痛,皆保于膀胱,針刺當瀉,必補大腸,”因此,舍巖針法治療少陽人腰痛選用腎正格與大腸正格。
近幾年,逐漸出現舍巖針法結合中(朝)藥方來治療疾病。崔美玉等[5]治療92名太陰人偏頭痛,采用舍巖針法結合中風通絡湯可提高臨床療效。由于太陰人肝大肺小的特點,故此研究以舍巖針法的肺正格治療太陰人偏頭痛,經過治療后,顯效51例,有效36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4.6%。因太陰人的臟局特點為肝大肺小,故治療為補肺瀉肝。《難經·六十六難》指出:“五臟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因此,原穴主要用于治療相關臟腑疾病,即選取手太陰肺經的原穴太淵、足厥陰肝經的原穴太沖穴。且五行相克中火克金,朝醫四象中太陰人肺的功能弱,導致心火亢盛。滎穴又治療熱證,故選取心經的滎穴(魚際)與肺經的滎穴(少府)。
朝醫舍巖針法在臨床上已獲得了較好的療效,如果在舍巖針法基本原理及選穴規律的基礎上再根據患者癥狀加減穴位,可能會提高治療效果。或使用現代電針技術以不同的刺激方法治療疾病,或會有更好的療效。這些都有待于今后進行近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