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自力
廣安市代市鎮會龍村位于四川北部淺丘地區,受地形地貌等特征的影響,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聚居形式。2015年對會龍村運用政府項目資金+村民建設資金的共建共享模式,打造農旅結合的多種主題鄉村。
會龍村與道明竹藝村現狀
根據廣安市人民政府資料顯示,近六年來,會龍村依靠第一、三產業全村人均收入逐年上升,2019年達到了20540元,雖總體趨勢較好,但根據2019年會龍村各產業收入情況來看,總收入15萬元相比2018年呈下滑趨勢,第三產業旅游收入為3萬余元,僅占到了集體總收入的1/5,因此,會龍村向第三產業轉型的規劃方案并不是完全成功的。
改造后的會龍村整體分為“桃園觀光體驗區”“生態養殖觀光體驗區”“悅野賽車觀光體驗區”“露營觀光體驗區”。其中包括1000畝地的“桃園悅野”項目、800畝桃樹種植園、450畝檸檬種植園。但“桃園悅野”項目由于缺乏地域性與民族文化特色,且失去了政府土地租金及幫扶資金的補貼,業主管理成本過大,難以維持正常運轉而成了無人看管的荒地。生態養殖漁業依照果樹相同的經營模式,其維護成本與收入不成正比,漁業養殖也沒有達到最初的效果。而鄉村最普遍的情況還是鄉村人才的短缺,出現鄉村“空心化”“空巢化”的現象。青壯年多外出務工務農,居住在村中的則多為老人與小孩。
相反,成都市以藝術審美標準原則打造自然村落。在崇州市道明竹藝村則以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竹編”給鄉村注入新鮮血液,即使是在村落規劃建設完成之后,“駐村設計師”團隊依然會定期給竹藝村進行新的“微景觀”與規劃設計,形成“百村百態”的建設理念,這種頭腦風暴式的設計使道明竹藝村常年具有新鮮感,游客數量也逐年遞增。
道明竹藝村對會龍村的借鑒
因此,會龍村不僅需要制定切實可行的管理措施,還應找到文化切入點,形成文化帶動經濟,經濟反作用于文化的綠色循環模式。
打造“文旅+”模式,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激發鄉村新活力。如道明竹藝村利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道明竹編”設立專門的“非遺集市”,經銷的大多是本地的村民,他們可以將農產品與手工藝品不經第三方直接賣給游客。此外,還因此開發地域性文創產品,增加竹編產品附加值,留在村里的老人小孩都能參與編織竹編手工藝,制作香包、竹編手工藝品每月能有3000-4000元的收入。在村鎮規劃中,設計師利用兩套民居設立竹編藝術坊,展品創作人包括當地手工藝人、駐村設計師以及各類高校教師與學生,他們把竹編技藝融入新的語義,重新定義對“傳統”的思考,使“傳統”帶來新的價值,新的創新。因此,竹藝村利用非物質文化帶動經濟增長,有了一定的經濟、文化基礎,能夠打造像“竹里”這樣的綠色建筑作品,以此提升鄉村知名度。2019年11月廣安市前鋒區委區政府頒布《關于大力推動文化旅游發展的實施意見》,打造“文旅+”模式,強調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前鋒區境內有“代市舞龍”“長五川工木雕”“桂興嗩吶”“雙竹連響”等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經過在會龍村走訪調研,發現路邊設置了“代市長五”的指示牌,但現場并沒有看見任何關于“代市長五”的簡介與裝置小品,使游客不明所以。因此,在會龍村鄉村文化振興建設中,也能汲取“百村百態”的建設理念,以核心文化打造獨特的鄉村氛圍。首先第一步確立合適的非遺項目,如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長五川工木雕”。第二步引進傳承人唐天樹木雕工作室,成為村內的指導者或駐村藝術家,設立專門的藝術家、設計師交流圈,為村內設計有趣的“微小品”,帶動文創產業輻射周邊城市。第三步連線廣安市內及周邊各初高中、大學生開展課外實踐活動,提升非遺文化知名度,以文促旅。因此,會龍村應從基礎抓起,讓非遺文化做旅游基石,讓鄉村不僅依靠傳統的種植業與養殖業帶動經濟,更要鼓勵非遺項目“駐村”才能使文化、鄉村振興,才能打造出農業、文化、旅游相結合的品牌。
培養村落本土人才管理鄉村,鼓勵青壯年回鄉建設。藝術呈現不是靜態的,是吸引和影響村民參與其中的互動與交往。鄉村建設的核心是本土人才、本土村民的培養。因此,培養當地人管理自己的鄉村是最好的選擇。如道明竹藝村,青壯年人運用自己社會經驗、文化技術、經營策略把道明竹藝產品推銷到網絡上。老年人則在設計師、藝術家的指導下利用自己的技術經驗制作竹編手工藝產品。因此,對會龍村的本土人才的培養,一是要培養村民管理素質,在對會龍村進行調研期間,發現自2016年規劃設計以來,存在“重規劃,輕管理”的現象。如規劃的1000畝“桃園悅野”項目,除缺少文化內核之外,缺少當地的協調管理人員也是導致部分項目停擺的原因,村民對娛樂設施管理的積極性不高,游客逐年減少,形成惡性循環。因此,在引入外鄉專業管理人才的同時,應注重對本土村民管理素質的培養,讓本土村民能接受“新村民”的融合,實現共同管理。二是培育會龍村全體農民的網上經銷能力。會龍村的水果經銷是“農戶土地入股+合作社管護+收益分紅”的方式。可以嘗試拿出部分土地給農民進行“自產自銷”,不經過第三方,讓農民獲得更多利潤。2018年前鋒區代市鎮第一書記也是會龍村致富帶頭人熊江利用“網上帶貨”的方式推銷會龍村水果,這是一個很好的開端,但這不僅是需要一己之力,會龍村應開設互聯網講堂,培育參與勞作的全體村民學習并利用互聯網經銷自己的產品。三是積極引導、鼓勵本土或外鄉大學生回鄉建設。在會龍村的農業、文化、旅游建設中,如果只知道將資源不斷索取,而缺少新鮮血液的回流,農村經濟也不會持續長遠地發展。會龍村目前基礎及公共設施非常完善,但就面臨建設人才不足的問題。對此,會龍村帶頭人應定期舉行村落宣傳活動,積極走訪各類高校,創造會龍村優質環境吸引大學生、鄉賢回鄉建設,如解決大學生回鄉社會保障問題、住房問題,讓他們在工作中沒有顧慮,積極服務家鄉建設。
因地制宜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裝置小品。通過走訪調研,在會龍村中的景觀裝置小品較少,“桃園悅野”項目中裝置小品呈現為“變形金剛”“集裝箱”等形式。公共裝置藝術應與觀賞者形成交互式體驗,做到“致廣大,盡精致”。但這種類型的裝置小品受眾面過小,老年人不認識,與他們不能形成行為、感官與情感上的共鳴,因此就抓不住這類受眾人群的心理。道明竹藝村就以“非遺”竹編手工編織了一系列裝置藝術品,聰慧的手工藝人利用竹來感激對這塊寶地的賜予,其所蘊含著道明竹藝村自然的地形地貌特征,綿延竹編代表著村莊背靠的五根山,面朝川西平原,底面竹席代表著擁有肥沃土壤的川西林盤。通過這樣的裝置藝術品,體現了竹藝村地域性“竹”的特征,并以文化為載體,不經意間讓游客駐足于此,參與到其中去,從而產生視覺、情感上的共鳴。因此,在會龍村的裝置藝術設計上,不應該是一個簡單、突兀的玩具擺在路邊,而應該是能夠凸顯地域性、藝術性以及有文化內涵的裝置小品。它可以是一個“長五川工木雕”的手工藝作品,或者一面介紹川東民俗的文化墻,抑或是一個具有歷史痕跡的老式紡織機。至少,它的出現會讓游客駐足欣賞、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