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康達 杜威
隨著農村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民間借貸已經成了普遍的個人與民營中小企業的融資手段,農民手中的余錢也成了融資主要對象,民間借貸作為一種非正規的借貸形式,很好地彌補了個人與中小企業在金融機構借貸中的短板,其有手續簡單、轉賬方便、貸款人的基數大、利息普遍高于銀行等特點。民間借貸豐富了農村的金融資金流轉渠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不可小覷的一股力量,但也產生了諸多不穩定風險。本文通過分析它引起的法律問題和成因,并積極提出解決思路,不斷完善農村民間借貸的法律規制。
農村民間借貸發展中出現的法律問題
我國現行的農村民間借貸法規相對欠缺。在民法方面,國家通過《民法典》《合同法》《擔保法》《民間借貸案件的規定》司法解釋等民事法律規范,規定了民間借貸事實中的合同簽訂、履行及終止等情況,規定以LPR的4倍作為利息的標準,確定了民間借貸利率在民間借貸案件中的司法保護上限。規定了六種無效的借款合同。但總的來說,當前國內對民間借貸行為仍然缺乏更為細致的界定,無法做到窮盡式列舉。民事法律規定的主要是平等主體之間的債務債權問題,而對個人和企業之間的借貸行為卻缺乏明顯界定,因此現行民事法律對農村的民間借貸行為仍然缺乏細致的定義。
在刑法方面,《刑法》和國家最高人民法院對非法集資類案件進行匯總和分析,但僅對破壞金融市場的犯罪中的罪名進行了規定,例如“高利貸”和“集資詐騙”行為,雖然民法對近年來較猖獗的“套路貸”“校園貸”等予以明確禁止,這彌補了原來未經銀保監會批準而向公眾發放貸款的監管上的法律漏洞,但《刑法》涉及金融問題的條文并未包括這些類型的犯罪。
農村民間借貸缺乏保障。親朋好友以及近鄰之間的農村民間借貸在我國農村普遍發生,而且最近幾年中,農村民間借貸的情況日益頻繁,農村民間借貸的機構和個人都缺乏管理,存在很大的風險。農民收入增多同時,也導致大量閑散資金進入農村金融市場,由于農村借貸之間的開放性較低,農民沒有很高的金融風險防范意識,往往是半推半就,眼紅借貸的高利息,造成了民間資金沒有以規范的途徑進入到農村金融市場,導致進入民間借貸的農村資金,后期出現資金流轉困難,而且會發生連鎖反應,一連串的金融風險問題接連出現。農村人口基數大,資金分散,總量規模大,但農村地區民間借貸組織規模小、缺乏有效管理,也進一步導致民間金融風險的可能性。總而言之,農村民間借貸金融風險問題必須引起重視。完全依靠法律法規的約束,金融風險發生概率會小很多,但不能從根上杜絕。農村借貸的這個特點,農村相關風險防控法律方面的缺失,警醒我們必須要做好風險防控方面的立法工作。
農村民間借貸監管制度嚴重匱乏。目前國內對于民間借貸的相關規定還不完善,多數規定散落在《民法典》《合同法》等相關民事法律中,對于民間借貸的行為沒有一個獨立、專項、系統的法律文件。這就讓部分人投機取巧,鉆法律漏洞,導致行政部門無法對其進行制裁。當前農村社會的民間借貸行為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企業與個人之間的借貸行為。二是個人之間的借貸行為。由此可知,民間借貸行為主體是自然人、企業法人以及相關企業組織,我們可以這樣認識:只要農村人員將閑散資金借給某個需要資金的個人或組織,都可以看成是民間借貸行為。雙方都可以看作是借貸主體,私營業主、個體、公務員、教師都可以參與到借貸、放貸行為中來,造成農村借貸人員的成分混雜。在缺乏管理、監管以及相關法律法規保障的情況下,農村民間借貸行為存在高風險、資金鏈崩盤的可能。
農村民間借貸的法律規制途徑
制定針對農村民間借貸的法律規范。個人需資、小微企業融資是民間借貸多發的主要根源。小微企業融資困難,個人資金周轉困難,擴展民間借貸這種融資方式勢在必行,既有利于盤活農村民間資本,又可以讓農村經濟順利與大經濟環境融合。我們現實中遇到的問題應該在法律中得到解決,這也體現了法律的禁止性規范及命令性規范的反饋。然而針對農村的金融機構為了資金的保證,為了獲得穩定的收益,往往會側重有雄厚資本的大型企業,對于個人和中小企業充耳不聞,這也加速了民間借貸的效率和規模,成為農村民間借貸能夠迅速擴張的主要原因。他們已經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發展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于農村民間借貸,不能只“堵”,更要“疏”,需要法律對于農村的民間借貸進行合理的規范和保護。法律必須尊重傳統,法律的保守性是其本性,這是農村民間借貸沒有成為專門立法的重要因素,這種觀念也造成了立法在本身陳舊的觀念下對農村民間借貸的偏差理解更加舉步維艱,禁止性和不能窮盡式列舉的法律規范無法滿足需求,無法做到法律規范對農村民間借貸的疏通。因此專門立法有助于填補不斷膨脹的民間借貸需求。
降低農村民間資金市場準入門檻。如今條件下,農村民間借貸在農村發展得如此之快,其主要原因歸結于農村龐大的資本可以選擇的正規投資渠道少之又少,而且農村渠道的人員素質和單獨資金量限制了他們的眼界和有限的渠道,使得農村資本在發展時沒有足夠的信息對比和投資建議。銀行的低同期存款利息使得農村人口將大量閑散資金流通到借貸市場去獲利。這就造成銀行儲戶資金少,可放貸資金量小,正規渠道個人、中小企業無法獲得足夠融資,企業經營狀況惡化,最后形成惡性循環。供需極度不平衡造成不能合理分配,農村民間借貸開始瘋長。首先規范和拓寬正規融資渠道,農村民間借貸才能得到有效管控。正規融資發展不暢通,民間借貸就會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我們要以正規金融借貸為主體,農村民間借貸為補充。降低民間資本進入商業和政策性銀行的門檻,鼓勵和引導農村民間資本進入正規金融機構例如農商行、城市信用社、農業銀行、地方性小銀行中,使農村金融資本有路子、有渠道進入這些地方。這樣才能滿足各個層次的市場主體和社會個人對資金的需求,為不同層級和水平的投資提供專業的全方位服務。民間資金市場準入門檻的降低要在體制上予以規范和確認,以新面貌融合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金融運行中來。
建立農村民間借貸監管機制。從中央層面重視農村民間借貸監管主體,農村民間借貸與正規金融借貸明顯有很大差距,農村民間借貸只有禁止性規定,在現行法律上有了很小程度的認同。2020年《民間借貸案件規定》的司法解釋才對民間借貸的利息進行了具體的規定,但仍然任重道遠。農村民間借貸具有一定自覺性,對正規金融借貸沖擊較大,自身弊病容易引發風險的提升。國家層面宏觀掌握,有利于與國家宏觀經濟增長相適應,變被動為主動,使得農村民間借貸成為正規金融借貸的重要補充。有利于銀行全方位統計和了解金融市場和成長方向??梢詾槁鋵嵽r村民間借貸的法律法規提供參考和依據,獲得詳實的調研數據,便于對農村借貸資金的收集和用途進行全方位檢查和管控。政府也能及時發現農村民間借貸中存在的問題,有利于將不合法的民間借貸糾紛扼殺在搖籃里,很大程度上減少金融風險的幾率。在中央人民銀行的宏觀調控下,由各個地方的行政部門對本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進行匯總和分析,以期達到建立科學、系統、完備的農村民間借貸監管體系。
(作者單位:青海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