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

初入職場的新鮮人,急于獲取一份Offer,最可能被蒙蔽而掉進陷阱,而且是一些并不太高明的陷阱。可即便是不太高明的陷阱,一旦陷進去即使最終能擺脫也損耗不少,其實,只要掌握必要的辨識技巧,這些陷阱Offer就可以輕松繞過。
特征描述:職位名稱較為籠統含糊,與實際工作內容嚴重不符;多出現于銷售、市場、助理類職位。
最簡單的例子,比如將保險銷售的工作,冠以理財產品經理之名,雖然算不上欺詐,但卻會讓人理解偏差。
當然,對于瞄準大公司的女性來說,上述情況基本不構成危害,會導致她們走眼的,是另一種隱蔽的包裝——將較為低級或是無甚發展的職位,包裝得誘惑力十足。比如,不少跨國企業有“管理培訓生”這樣初級但很有前途的職位,于是,“儲備經理”、“預備干部”這類職位應運而生,聽上去不錯,但實際上,這就是一份永遠的助理工作。往往提供的薪資待遇還比真正的助理低,因為它們是“看起來很有前途的工作”,所以求職者往往會因為這樣而接受更低的薪金,用不存在的發展來騙取廉價勞動力,讓人損失金錢還空耗時間。
學一招壞Offer拆彈術
在面試時問清楚工作內容,越具體越好。確有其事的公司,對于這類崗位有非常明確的規劃,晉升階梯十分清晰。而假面型Offer,面試人員要么含糊其辭,要么只能把真實的工作內容告訴你,只要這兩種出現其一,立刻拒絕。
特征描述:職位較為初級;低薪;看不到明確的發展空間。
雞肋的含義就是棄之可惜嚼之無味。這份工作離你的預期就差一點兒,但眼前又沒有更好的,于是抱著 “也許過段時間有可能要求內部調崗吧”或是“先干著再找好工作”的想法,勉強接受,但工作起來才發現,雞肋永遠不可能變成雞腿,嚼半年,它還是那個味,而你所投入的時間成本越來越高。
不光是小公司,跨國企業也可能存在雞肋型Offer,這就讓人更糾結。對于社會新鮮人來說,這是最常見的壞Offer——倒不是說低薪或是基礎職位就那么難以接受,但一份雞肋工作會讓人經常動搖,對自己的選擇無法確定好壞,從而打不起精神奮斗,于是,在左右搖擺中,一年又過去了……對年輕人來說,沒什么比浪費時間更令人扼腕。
學一招壞Offer拆彈術
除非是被生活所迫,不然別輕易放棄對工作的基本要求。即使是抱著“姑且試一下”的心態接受這份工作,那至少也要給自己劃定一個時間期限,比如三個月或是半年,在這個限期內有明確的發展目標,如果沒有達到,果斷放棄。
經歷了七、八年職場奮斗,小有成績,覺得是時候來個飛躍了,而跳槽無疑是最快速高效的途徑之一,確實如此,一個關鍵的職位提升,就能夠讓你再上一個平臺。但也別忘了考慮失足風險,有些陷阱正以光鮮的面貌在等著你吶。
特征描述:高職、優薪但公司前途不明,多出現于創業型公司。
還在產品經理的職位上苦苦打熬,身邊朋友已經把自己的名片更新為“XX總監”了,讓人羨慕嗎?結果不到半年,就聽到那家公司解散或被收購的消息了。在這個風起云涌的創業時代,各種朝陽產業可是從不缺乏這類個案。那位朋友拿到的就是氣球型Offer,又大又圓實在誘人,但卻經不起考驗,一個小小的風險就能讓它爆掉。
新興的創業公司最容易出產這類職位,由于公司初創而且又拿到了風投,急劇的膨脹讓它急需大量人才,沒有時間精挑細選,索性放寬標準,如此擴張往往后果堪憂,公司一旦解散,這些人就得各尋出路,此時,會碰到以下難點:已經被高職養刁胃口,看不上與實力相符的工作了;事出突然,準備不足;公司倒閉人才集中流出,而就業市場供給不足,僧多粥少,競爭激烈。最后,多半還得老實補上之前缺的課。
學一招壞Offer拆彈術
對明顯高出預期的Offer,除了考慮自己是否能夠勝任外,重要的是考慮雇主的實力。高級職位能夠得到與公司管理層直接對話的機會,可充分利用;但新公司無從考察歷史,導致職場不靠譜的管理層失敗幾率肯定更大。
特征描述:高職、高薪,但職權不明。多發于家族企業。
還記得那位曾在微軟任職后跳槽到某個家族企業的打工皇帝嗎?雖然薪金絕對是個令人仰望的數字,但他在家族企業的貢獻,可實在與曾體現出的能力不符。最后的結果更像是一場秀。這可以算是典型的沙丘型Offer,聽上去相當顯赫的職位,處于高位,但腳下踏的卻是隨時會流動而把人陷在里面的沙丘。
當發展到一定規模后,家族企業的領頭人往往具備一定的眼光,想要轉型,于是,外來職業經理人成為選擇。但空降部隊的成功率卻很低,盤根錯節的關系加上各種隱性的人事斗爭,大量損耗精力,讓再有能力的人也難以立即做出成績。他們之中的一部分能夠迅速適應環境,帶領企業掉頭起航。但大部分畫的是不甚理想的句號。
學一招壞Offer拆彈術
會被許以重任的人都會有相當的人脈資源,向他們廣泛了解雇主的背景、企業文化,進行清楚的評估。如果風險超過預期,那拒絕是更好的選擇。與能拍板的公司管理層以明確的書面形式約定自己的權責范圍也是個辦法,至少如果因為對方的原因導致失敗,你還能夠有所補償,不至于成為替罪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