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前茶

結婚多年以后,一定會有與從前截然不同的情感表達方式。肖玲意識到這一點,是今年春末的一天,設家宴招待鄭敏的大學同學后,老公鄭敏突如其來的贊賞:“請大家入席喝茶。我告訴各位啊,你們的嫂子論起泡茶來,可是一把好手,我們從武夷山買來的巖茶,是茶園的主人出門散步時,在野茶叢里隨便摘的。發酵和焙火的程度都看他當時的心情。芽葉粗壯,包裝簡陋,是用家里棄用十年的老式餅干桶裝回來的。不過五六百元一斤,價格與市場上那些昂貴的肉桂和老叢水仙不能比,可架不住我家這位會選泡茶的器具,會選水,會調節氣氛啊。我家泡出來的茶,與那些好幾千塊錢一斤的茶相比,可是不遑多讓呢。”
見大家一臉將信將疑,鄭敏還有點兒焦急:“你們怎么都不信呢?我家的巖茶就算包上一包送給你們,你們回家泡,也不是今天這個味道了。
肖玲在一邊笑:不要先把我吹成大師,一會兒就要跌下神壇了。她一面以鐵壺燒水,一面給大家傳看茶則中的茶葉,茶條粗壯、勻整,似有幽幽光澤。肖玲感嘆:“泡茶沒有那么多規矩,我也沒有專門學過茶道。所有的一點經驗,就是不要用公道杯,一用公道杯,茶湯就涼了,香氣散去三分之二。沖茶要簡單,沸水澆壺,把紫砂壺的溫度提升上來,將滾燙茶湯直接潷在杯子里。你們看,我給大家準備的杯子都像單瓣郁金香的花朵一樣,細長,收口,容易留存葉底香和掛杯香。”
她越是說得輕描淡寫,那些人到中年的同窗好友就越是覺得神奇。果然,開湯第二泡,馥郁的香氣就像巖石縫里的野蘭一樣釋放出來,深沉持久。雖然茶湯很濃,但不見苦澀,生津感極強,滋味濃醇清活。只見肖玲不時續水,凝神靜氣,居然將一撮茶葉泡出十泡茶來,而且,不知道她是怎樣計算時間與分寸的,除了第一泡和最后一泡,所有的茶湯看上去濃度都一樣,但是香氣每一泡都有微妙的不同,從蜜香、果香,最后轉向花香。最后,每個人都停止了絮叨,顧自對著茶杯陶然微笑,在如此變幻莫測的茶香里,大家都在忍不住想象,究竟是什么樣的土壤和環境,才能孕育出如此出色的茶來;究竟是一雙什么樣的手,才能讓上不了大雅之堂的野茶,生發出如此醇活的滋味。
不慌不忙的稟賦,簡單堅韌的品性,隨遇而安又所求不多的生活姿態,都在這十泡茶湯里了,而鄭敏肖玲的日常生活細節,包括安寧簡樸的居家陳設,無需言辭的默契,以及各領風騷的精神生活,都在這簡單又粗獷的茶案中了——原木茶桌是一扇徽州老宅的木門,上面鋪著的粗茶巾被蓼藍染成了老成的濃藍色。茶桌上,一半地方放滿了夫妻倆愛看的書,放了鑲在小木框里的藏書票,只有一枝粉色的蝴蝶蘭婷婷裊裊,正在開放。
這場茶會,將中年人聚會時常見的油膩之氣都收斂了。直到客人們告辭時,方有人疑惑地問:“已到晚春,怎么還有蝴蝶蘭開放?這不是一般人家的年宵花么?”
肖玲微笑著說:“這不是買來的花,我收了鄰居過完年丟棄的、已經開敗了的蝴蝶蘭,齊根剪去花枝,將余下的植株連根栽在苔蘚中。干苔蘚網上有售,只要泡足水即可。過了三個月,蘭花會活,抽出新的花穗來。我家里有的八盆蝴蝶蘭,都是用這法子栽培出來的,最老的已有七年,你若愿意領養,不妨送你一盆。”
提問者不好意思,鄭敏就在一旁幫腔:“反正你開車來的,帶一盆花也很方便。你想,回到家,見到這盆花,你就不容易忘了今晚的好茶湯、好滋味。”
客人們不免打趣鄭敏:要不是咱們這一伙人都是活見證,怎么也沒想到你老鄭畢業20年后,成了老婆的馬屁精。肖玲很不好意思:“他呀,今天完全是心血來潮。往常,我為全家服務,也不見他贊上一句。他這種,可以說是‘間歇性贊賞’。”
倒是一位同學提醒了肖玲:“‘間歇性贊賞’也很好呀,若不口渴,哪里能品出茶香。同樣的,要是贊賞很密集,你也會覺得很敷衍、很廉價,你也會麻木的。夫妻之間,天天很客套、很客氣,就變成像合作方一樣,少了多少活趣。你想一想,是不是如此?”
肖玲很快學會了這一點。這一天,她需要加班一小時,便讓鄭敏去接14歲的兒子放學,再三叮囑說,期末考試就在眼前,不要在外閑逛,尤其要看住兒子不能讓他去網吧。結果,爺倆一直到天完全黑透,飯菜都快涼透了才進門。肖玲不免追問:“家長群里說,下午不到5點就放學了!”兒子完全沒有留意到媽媽臉色難看,興沖沖地說:“放學時下了一刻鐘雷暴雨,我們先是躲雨,然后,爸爸帶我去明城墻上看日落了!”
就在城墻上,鄭敏回憶了他自己的青春時代,向兒子坦白說,他因為沉迷游戲,高考也失敗過,第一次高考結束后,老師專門領著他們這些閉門不出的落榜生,坐著踩蛤人的拖拉機,去看灘涂上被鹽蓬草染綠的夕陽;大約有三個月的時間,他很糾結,一直在復讀與外出打工之間搖擺。復讀,怕壓力,怕期待越高,失望越重;外出打工,怕從此一直挨命運的拳頭。而自家父親身為鄉村代課老師,看出兒子的彷徨,卻沒有對他做任何的強求,只是要求兒子每天與自己一同搖著船,用長柄水斗去澆一遍垛田上的芋頭。就在那里,他與父親停下澆水的水斗,贊嘆著,看夕陽如何一點點潮水般向西收盡光芒,垛田的輪廓忽然變得深郁起來。
父親說,你瞧,太陽落下去時,會被地平線托住片刻,它在提醒你,白天過去了,夜晚就要到來,這永不再來的一天,過得合乎你的心意嗎?只要你過的每一天,都合乎心意,將來想起來也不后悔,就很讓人欣慰了。
鄭敏站在城墻的垛口,簡單地說:兒子,二十幾年后咱倆看到了同樣的夕陽,我把爺爺的話送給你。
飯桌上,三個人靜默了一會兒,兒子迅速扒完飯,回房做功課了。鄭敏開始表揚肖玲:你今天有很大的進步,竟然忍住了,沒有因為我們的晚歸而撒火。
肖玲說:你們已經晚回兩小時,如果我因此爭執惱怒,白浪費多少時間,也會破壞你倆歸來時的好情緒。另外,剛才你在城墻上的那番話,也給了我很多啟發。孩子學習好不好,一部分來自非智力因素,毅力與恒心夠不夠,耐心與堅韌足不足,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的內生動力足不足。以前,我抓他學習,特別焦慮還事倍功半,我剛才總結了一下,就是管得太瑣細,而我在外圈急得跳腳,孩子依舊在內圈得過且過,兩相對峙,還傷母子感情。今天,你帶他看了一次夕陽,試圖解決他能不能自省、自律,有沒有奮斗目標的問題,這就是從根子上去解決,無論如何,我不能拆你的臺……
鄭敏愣怔片刻,他好像有點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一向只在兒子的教育問題上糾結的肖玲,也學在這個問題上后退一步,不再那么執拗。這些轉變,難道就來源于不久之前,自己對其泡茶的手法、養花的手段,以及十年如一日練習瑜伽的贊許么?鄭敏想起心理學家戈特曼的名言:婚姻中最具治愈力的因素是信任與寬容,而這兩點都源自于自信,自信,多數源自于伴侶額外的贊許。
結婚15年了,“間隙性贊賞”帶來的欣喜,醞釀了這樣的寬容,倒是讓人相當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