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憂無慮,充滿期盼、充滿回憶的甜美的童年時光,在每個人的心底都有深深的印記。讓我們跟隨下面幾位作者去捉蜻蜓,踢毽子,跳繩,看社戲,感受童年的美好。
【選文一】
捉蜻蜓
◎朱仲祥
每年一進入五月,在蟬鳴聲響起之前,在放牛或者玩耍的時候,就能夠看見一只兩只嫩嫩的可愛的小蜻蜓,出沒在草叢中或莊稼地里。它們像小精靈一般,忽閃忽閃地飛舞在池塘邊,或輕悄悄地歇息在草尖上。它們圓溜溜玻璃球似的眼睛,長長的麥稈似的尾巴,透明的薄薄的翅膀,總是吸引我欣喜的目光。
一到六七月的盛夏時節,故鄉的蜻蜓就多了起來,田地里,池塘邊,樹林間,到處都是它們肆意飛舞的身影。大有占據昆蟲霸主地位的意思。
捉蜻蜓是我童年愛玩的游戲。捉蜻蜓最好的時間是清早,因為那時霧氣重,空氣濕度大,莊稼或野草上露水也較多,蜻蜓很容易沾上露水打濕翅膀,影響它飛行的速度。因此在清早,蜻蜓們總是三三兩兩站立在莊稼或野草尖上,如參禪打坐的老僧一般一動不動。我總愛選擇在這樣的時候去追逐目標,一旦發現了自己中意的蜻蜓,只消悄悄走到它身后便可手到擒來。每當看著這可愛的精靈,在自己的手里使勁扇動翅膀窸窸窣窣地撲騰,那一刻的心情別提有多高興。它們出于自我保護的目的,有時也很規矩地待在你手里。你便可利用這個機會觀察它身體的各個部位、各個細節。我最愛看的還是蜻蜓的復眼,圓溜溜的,像水晶,像瑪瑙,那時就總是擔心它們閉不上眼睛怎么睡覺。當然,我捉蜻蜓還有一個功利的目的,就是請它們幫我捉蚊子。據大人們講,蜻蜓是捉蚊子的高手,我便捉了它們回去放進蚊帳里,然后饒有興趣地看它們在狹小的空間里飛來飛去,將蚊帳里的蚊子追得無處逃生。更讓我好奇的是,關了燈后,它們依然能夠不停地窸窣飛行,但這時是否還看得見蚊子就不得而知了。
只知道有蜻蜓相伴的夜晚,我睡得很香。
(選自《視野》,原題為《飛在童年的蜻蜓》,有改動)
心語點點
作者滿懷深情地回憶了童年時捉蜻蜓帶來的樂趣,表現了對童年生活的懷念。我們都想擁有一對翅膀,或者像天使那樣羽翼豐滿,或者像蜻蜓那樣輕盈透明。五彩的蜻蜓,裝飾了我們童年的夢!
【選文二】
跳繩·踢毽子·“抓子”
◎馬繼遠
先說跳繩吧。繩子需要自己用嘎巴草編。嘎巴草生命力極強,耐旱,葉子少而小,莖細而長,伏地生長,隔段就生出些根須,扎到土里吸取養分。在路邊或地頭,隨手拽些,分三股,像小姑娘編麻花辮那樣編起來。繩子編成,可一兩個人一起跳,亦可三五個人一起玩。跳法很多,印象最深的是“挽花”,一人跳著,忽地左右手臂交叉,雙手繼續繞,人就被收進了草繩形成的小圈里。想象一下,在青草香氣包圍中快樂蹦跳的感覺,該是何等愉悅。
毽子,也自己做。從家里養的大公雞的尾巴上拔下一些華麗的翎羽,翻箱倒柜找來幾個外圓內方的銅錢,用布條綁住羽毛,固定住就可以了。不過,公雞的叫聲會招來父母的呵斥,所以更多的時候還是做紙毽。找一些廢棄的作業本,自下而上卷疊,留出拇指長的粘連部分;將疊起來的部分剪成條狀,抖幾下,紙條就如姑娘的卷發一樣波浪起伏了。粘連的部分捏疊成疙瘩,用繩子綁牢,紙毽即做成了,形狀有點像現在足球寶貝跳舞時手里拿的彩球。踢毽子時,紙條會雪片樣飛舞飄落,也是一道風景線。
玩“抓子”用的石子,當然可以到小河灘撿些光滑漂亮的小鵝卵石來充當。但因離小河挺遠,一般是自己找些殘磚破瓦,敲成杏核大小的顆粒,磨光了再用。比較有趣的,是趁下雨天,弄些干凈的濕泥,捏很多圓圓的小泥蛋,晾干后玩耍。濕泥還可以用來捏泥人、小汽車什么的,做工肯定是粗糙的,色彩也單調,先是濕濕的紅,水分干了就變成土黃色,不像現在孩子們玩的橡皮泥那樣五顏六色,但是簡便且讓人快樂。現在想來,這些泥玩具應該稱得上絕對的原生態。
(選自《洛陽晚報》,原題為《那時的兒戲》,有改動)
心語點點
作者用樸實的話語娓娓道來,兒時的一個個游戲生動地呈現在我們眼前:嘎巴草編的跳繩、華麗的翎羽做成的毽子、雪片一樣飛舞的會飄落的紙毽、光滑漂亮的小鵝卵石,這些自己動手做成的玩具,讓清貧的童年充滿了快樂、愉悅。
【選文三】
看社戲
◎劉 輝
在家鄉,每年的正月,喜歡熱鬧的鄉親們都會請一些在坊間比較有名氣的戲班子來村里唱戲。
戲臺是用十幾個大方桌拼接起來的,高低不平,就在桌腿下墊些磚塊瓦礫,然后再將所有相鄰的桌腿用麻繩捆牢。為了防止武生在翻滾打斗時摔傷,在上面還鋪了層厚厚的稻草。而幕布則是由一塊塊床單縫起來,花花綠綠煞是惹眼。透過晃動的五顏六色的床單,影影綽綽地看到戲臺上那些演員們卸裝換裝的身影。
唱社戲一般在午飯后,戲還沒開場,戲臺下早已擠滿了從十里八鄉趕來的鄉親。人們三五一群地圍在一起,熱烈地討論著所演戲目的劇情。隨著一陣緊鑼密鼓,預示著社戲要開場了。臺下鬧哄哄的人群一下子鴉雀無聲,人們都各自咽下話題,一齊把目光轉向了戲臺。
雖然只是社戲,但戲臺上那些角兒們卻唱念做打一招一式決不含糊。該怒的時候聲色俱厲,動情處又潸然淚下,該武斗時翻滾騰挪,戲臺都被他們踩得咚咚作響。打斗到高潮時,戲臺上稻草飛揚,“腿軟”的桌子更是顫顫巍巍晃晃悠悠。此時,人們早已沉浸在凄婉的劇情里,全然忽略了那一張張抹著厚厚粉黛后面的面孔是不是自己所喜歡的扮角兒。
隨著劇情的跌宕起伏,臺下的人也跟著戲里的主人公悲歡離合,或哭笑怒罵,或為他們的命運嗟嘆唏噓,動情處,臺下竟啜泣聲一片。
戲臺的下面,那些趕場的小販就著從戲臺上灑下的絲縷微弱的燈光做起了買賣,此時,才是我們這些孩童最興奮的時候。平時不可能實現的“理想”現在輕而易舉地實現了,拿著還帶著大人們體溫的毛票,湊在昏暗的雜貨攤前,瞪大眼睛算計著捏在手心里的那點錢,到底買什么最劃算或買哪樣更解饞。
社戲,終于在人們的意猶未盡中暫時落幕。次第亮起的手電,在茫茫黑夜里晃動著筆直的光柱,向不同方向分散開去。父親背著睡意正濃的我,在緊握在母親手里的那束光柱的指引下,踏著昏黃色的光圈,深一腳淺一腳地朝家走去。朦朧中,我抬頭回望一下那正收卷貨攤的小販,又趴在父親那溫暖的肩頭,沉沉地睡去。
(選自《今晨六點》,原題為《看社戲》,有改動)
心語點點
這是一篇借事傳情的散文,語言樸實自然,內容情真意切。作者將對家鄉的深切眷戀與兒時生活的美好記憶,融在對看社戲過程的細致刻畫中,字里行間無不流露出濃濃的親情與鄉情。結尾作者對社戲的懷念,并不是因為社戲有多么精彩,小販的零食有多么美味,而是源自對童年生活的那份快樂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