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雄
文題速遞
每逢節日來臨,人們歡聲笑語,處處都洋溢著濃厚的節日氣氛,你也一定沉浸在歡樂之中吧。請以“節日”為話題,寫一篇散文。不少于500字。
提示:
1.選一個具體的節日,可以是春節、端午節,也可以是國慶節、勞動節,還可以是其他節日。
2.除了描寫節日的場面,還應該寫出人們在節日里的心情,并表達你的感受。
3.注意使句子順序合理,銜接自然,前后連貫。
寫作指津
“節日”本身包含著特定的文化習俗,決定了我們在寫作時必須選取特定的文化場景,通過聚焦“節日”中的特定場景,從而把節日習俗呈現出來。同時,“節日”不是死板的文化符號,它是一個民族的特殊儀式,飽含著特殊的思想情感,我們在寫作時,要注意把這種韻味表達出來。寫作時,大家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著力:
1.凸顯特定場景。清明、端午、中秋、春節等,每個節日都有其獨特的習俗,寫作時要想將其“獨特”之處寫出來,就一定離不開場景描寫。譬如:元宵節包湯圓看花燈,清明節祭掃踏青,端午節吃粽子插艾葉,中秋節吃月餅賞月等,這些節日的特定習俗都需要我們以“場景”還原的形式表現出來。所以我們在寫作中,首先要選定特定場景,特別是一個節日中的諸多儀式細節,要選擇最能表現主題內容的場景進行細致摹畫,次要的可以略寫,要惜用筆墨,讓重點場景得以凸顯。其次要善用寫作方法,譬如包粽子、燃爆竹的過程,就需要進行動作、神態描寫,并從中表現人物的心理;再譬如鬧元宵賞花燈、清明祭掃托哀思時的環境氛圍,就需要正側面描寫,調動多種感官,運用多種修辭手法。
2.突出節日味道。春節的喜慶,元宵節的熱鬧,清明節的哀思,中秋節的團圓等,每個節日我們都賦予了它特殊的儀式感與心理寄托。因此,我們要通過還原特定節日場景,運用飽含深情的語言,釀造濃厚的節日氛圍,讓讀者也能“品嘗”到節日的“醇香”。我們還要定好感情基調,要明確是喜是悲抑或交融之,然后把情感滲入文字中,把特定節日的特定味道彌散開來。
3.弘揚新風主題。敘寫傳統節日的作文,也可以說是對民族文化的尋根與回歸,從中找到中國人走向未來的信心與力量。“傳統節日”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已融入民族的血液,同時它也在與時俱進,與時代合拍。所以我們還要挖掘出時代變遷中那些美好的情愫與精神力量。我們可以展現普通家庭的悲歡,也可以表達我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渴盼,還可以寫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碰撞交融中的正能量、新風尚。
習作展示一
清 明
◎穎 子
又值清明。
總覺得春天來得太慢,太慢了!2020年初,一場災難帶走了不少可愛的生命,曾經鮮活的面孔,甚至來不及說再見,就再也不見!可春天的腳步卻依然匆匆,從未停歇,三四月份,仍是春暖花開!
清明當天,我去登了那座一直想登的山,那山巔上有一個巨大的風車,它總能讓我想起那個披著盔甲的堂吉訶德騎驢挺槍大戰風車的搞笑故事。朝著它進發必然要過一條崎嶇的山路,兩邊的白楊已經冒出新芽,田地間的油菜抽了穗,重新泛出濃濃的綠,是的,綠色又重新主宰了這片山崗。
路上行人多了起來,不少摩托車在這山崗小徑上往來,它們的車尾上都拴著塑料花和柳條兒,讓這刻板的交通工具有了生機。往前走,有幾個墳頭,上面插著柳枝,掛著紅燈籠,黃絲帶泛著金光,隨著微風飄來飄去,在這片短松和灌木中分外打眼。
這時,從彎道的盡頭下來幾個人。中間是一位白發老人,拄著根紫藤柺杖,小心地邁著步子,旁邊有一男一女護在老人身邊。待他們走近時,我們閃到一旁,老人放緩腳步,朝我們點頭致意,藍色口罩上方的那雙眼睛蓄滿了慈祥與從容。等他慢慢走過,我突然發現他背在身后的一只手里攥著一枝二月蘭,粉紅色的花兒綴在一根虬枝上,熱烈地綻放!
那一刻,我的心突然一顫——
難忘卻,在疫情中逝去的那些生命,那太多的生離死別;難忘卻,為報國而無法盡孝的戰士,在父親的墳頭長跪不起;難忘卻,那顫顫巍巍的老母親,撫著為國捐軀的兒子的墓碑,老淚縱橫;難忘卻,他馬上就要結婚了,卻犧牲在祖國的邊防線上……
每一個清明,總會勾起很多人的悲痛和無盡的哀思,但春天仍在,它不容撼動地走過冬天,生機盎然。生命,仍是生生不息的!
想到這里,我沉重的心又開朗起來。突然間,那山巔上幾個紅藍衣著的小不點蹦跳著吆喝起來,那聲音在連綿的群山間回蕩……
(湖北棗陽市熊集鎮中學)
點評
本文寫清明節,有疫情肆虐的大背景,有老人祭掃時手執“二月蘭”,對生活、生命的熱情與從容,有山巔“紅藍衣著的小不點蹦跳著吆喝”的活躍場景,加上清明時生機勃勃的大地,這一切都讓這個清明節哀而不傷,哀思中更見力量。作文以登山踏青為主線,以小作者的途中見聞為主要寫作對象,抒寫了小作者“心突然一顫”至最終“開朗起來”的過程,層次分明,語言連貫,感染力強。
習作展示二
端 午
◎鐘小波
和煦的風滌蕩著村后那片金黃的麥地,天空中開始彌漫換季的氣息。而這時,端午節到來,四處都是粽葉的清香和米酒的香甜。
每年端午,爺爺都會早早地包粽子。他將糯米放進瓦盆中浸泡一天,直到米變得飽滿發亮,再用竹絲勺淘洗干凈,晾干。而粽葉呢,用的是大芭蕉葉,它們此時也被爺爺從木盆中撈出,晾曬。這米與葉的結合,將要孕育出美味的粽子。
端午前一天,爺爺開始忙碌,他會包有很多個角的粽子。我還賴在床上的時候,廚房便飄來粽子的清香,那是糯米與芭蕉葉融合的特有的香氣。揭開鍋,這些小巧玲瓏的家伙靜靜地躺在清水中。大鍋內還有雞蛋、鴨蛋,它們一定是在這清水的世界經過一番激烈廝殺,累了,才肯停下來歇息的。爺爺佝僂著腰,趴在灶臺上,拿大竹絲勺撈起這些玩累了的小家伙,于是它們又靜靜地躺在了瓦盆里。
爺爺撈起一個六角粽子,剝了葉,它胖胖的,白中泛著些紅和綠,那是爺爺在里面摻了紅棗和綠豆。把剝好的粽子放進大碗里,撒上白糖,再淋些蜂蜜,簡直不能再甜了。我用筷子將它扎起來吃,爺爺卻并不吃,他抽著煙,在旁邊慈祥地看著我。
端午當天,一大早,老屋的門楣上就被爺爺插上了艾葉。有了艾葉,老屋便有了綠意,變得青春起來。院子里也被爺爺打掃得很干凈,地上有剛灑過水的痕跡。爺爺養的那幾只雞似乎也有些詫異今天的不同,便離開院子躲在西邊的稻草堆下尋食吃。
爺爺呢,會端起那個老舊的碗,喝一口自家釀的糯米酒,渾濁的目光投向無際的遠方……
我常常尋思,爺爺一定在想什么,但他在想什么呢?
(湖北棗陽市熊集鎮中學)
點評
作文把爺爺包粽子作為重點情節進行敘寫,譬如淘米選葉,煮粽子,特寫清水中煮好的粽子,為“我”剝粽子等,這些都是能打動讀者的細節,所以小作者或濃墨重彩,或細筆點染,訴說真情。
作文還洋溢著一種特別的情感,以“爺爺一定在想什么,但他在想什么呢”這個疑問引起,盡管我們不知道文中的爺爺在想什么,但這種情感留白讓讀者產生了聯想和想象。作文結尾處這種淡淡的感傷,營造出了別樣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