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愛華 姬彥利 劉敏 孫愛英 翟雪燕

摘要:目的:探討精神病少兒護理期間采取護士觀察量表的效果。方法:研究對象選擇50例精神分裂癥患兒(觀察組)及50例非精神分裂癥患兒(對照組),入院時間為2018年5月-2020年5月,兩組均在入院后48小時采取NOSIE量表展開評價。結果:兩組在NOSIE量表測評中,觀察組兒童所得總分為(101.06±21.04)、總積極因素得分為(66.11±13.02)、總消極因素得分為(34.95±8.02),與對照組兒童總分為(87.15±28.74)、總積極因素得分為(70.88±26.94)、總消極因素得分為(14.47±1.80)比較,差異顯著(P<0.05)。精神分裂癥男患兒所得總分為(102.90±18.47)、總積極因素得分為(66.99±10.08)、總消極因素得分為(35.91±8.39),與女患兒總分為(105.59±33.21)、總積極因素得分為(66.90±26.94)、總消極因素得分為(38.69±6.27)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護士觀察量表用于精神分裂癥少兒病情觀察中,能對護理工作的開展和研究起到一定指導作用,能提升兒童心理護理的準確性與實用性,幫助調整護理策略。
關鍵詞:少兒精神病;護士觀察量表;心理護理;消極因素;精神分裂癥
前言
兒童精神病屬于較為常見的疾病類型,患兒常以言語減少、含糊不清、行為和思維較為異常等現象作為典型臨床表現,對患兒日常生活和健康成長帶來嚴重負面影響[1]。護士觀察量表是用于動態性觀察住院精神病患者的行為表現和變化的測驗方式,能夠通過較為快速簡便的方法,預測出精神科患者臨床攻擊性風險,在精神科廣泛應用[2-3]。為觀察少兒精神分裂癥患者在院期間精神病表現等情況,采取護士觀察量表用于測驗,現將方法與結果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選擇50例精神分裂癥患兒(觀察組)及50例非精神分裂癥患兒(對照組),均為未成年,入院時間為2018年5月-2020年5月,觀察組兒童男24例,女26例,年齡選取范圍在5-16歲,平均選取值(9.11±2.15)歲;對照組兒童男23例,女27例,年齡選取范圍在6-17歲,平均選取值(9.26±2.66)歲,兩組兒童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納入標準:(1)患兒均符合《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中精神病的診斷標準;(2)患兒年齡大于4歲;(3)患兒臨床資料信息完整。排除標準:(1)存在藥物過敏史者;(2)合并器質性疾病及惡性腫瘤者;(3)與納入標準相違背者。
1.2方法
采取護士觀察量表用于對照組及觀察組兒童病情監測。
1.3觀察指標
對50例精神分裂癥患兒及50例非精神分裂癥兒童采取護士觀察量表(NOSIE)測評,該量表采取5級評分法予以分值評判,按照具體現象出現的頻率進行0-4分計分,所涉及內容包含社會能力、社會興趣、個人整潔、激惹、精神病表現、遲緩、抑郁,將社會能力、社會興趣、個人整潔3項內容記為總積極因素,將激惹、精神病表現、遲緩、抑郁記為總消極因素,由通過有效培訓的2名精神科護理人員作為評審員,在兩組兒童入院后48小時完成評測。
1.4 統計學方法
將本次研究所涉及的數據均在SPSS22.0中精準錄入,組間計量資料應用( )表述,經t檢驗獲取結果;計數資料以%描述,以t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精神分裂癥及非精神分裂癥的NOSIE分值評價
由表1所示,兩組在NOSIE量表測評中,觀察組兒童所得總分為(101.06±21.04)、總積極因素得分為(66.11±13.02)、總消極因素得分為(34.95±8.02),與對照組兒童總分為(87.15±28.74)、總積極因素得分為(70.88±26.94)、總消極因素得分為(14.47±1.80)比較,差異顯著(P<0.05)。
2.2精神分裂癥男女患兒NOSIE比較
由表2所示,精神分裂癥男患兒所得總分為(102.90±18.47)、總積極因素得分為(66.99±10.08)、總消極因素得分為(35.91±8.39),與女患兒總分為(105.59±33.21)、總積極因素得分為(66.90±26.94)、總消極因素得分為(38.69±6.27)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護士觀察量表能為護理工作提供較為客觀和量化的觀察指標,是用于規范護理工作的重要部分。兒童青少年在心境障礙的影響下,會出現不典型、不穩定、不規則的心境障礙。常伴發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沖動、易激惹等臨床行為,歸屬于精神病管理[4]。需要通過臨床注意和觀察,展開護理工作[5]。上述研究中,精神分裂癥患兒通過護士觀察量表測的結果,精神病表現、遲緩等消極因素得分均高于非精神分裂患兒。而非精神分裂癥患兒在個人整潔、社會興趣等積極層面均高于精神分裂癥患兒。另外,通過對精神分裂癥男女患兒之間展開護士觀察量表分值測評,所得結果中,男性病人評分好于女性病人,并且在激惹、精神病表現總消極因素中,女性病人得分均高于男性,提示男性與女性在個性、心理、人格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異性,與自身思維方式和行為特征、情感表達等方面存在聯系。
綜上所述,護士觀察量表用于精神分裂癥少兒病情觀察中,能對護理工作的開展和研究起到一定指導作用,能提升兒童心理護理的準確性與實用性,幫助調整護理策略。
參考文獻:
[1]謝東芝,樊瑞麗. 護理干預在兒童精神病藥物治療中的作用效果分析[J]. 中國醫藥科學,2019,9(02):146-149.
[2]王健,張道全. 強化心理護理在精神病護理工作中的應用實踐研究[J]. 中外醫學研究,2019,17(30):74-75.
[3]魏曉蘭 . 預防性護理對腦出血患者并發癥的作用 [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6,19(7):131-132.
[4]李圣蓮. 淺談風險評估在兒童精神科護理不良事件管理中的應用與發展[J]. 名醫,2020(14):130-131.
[5]楊琴,胡建平,黃海燕,等. 精神病護理應用心理護理和語言溝通的臨床效果[J]. 中國實用醫藥,2017,12(03):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