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鳳 黃益軍
摘要:目的:探究在寒凝血瘀型痛經患者的臨床治療中采用督脈隔姜灸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間我院收治的80例寒凝血瘀型痛經患者為研究樣本,采取隨機分組的方法將其分為探討組與參照組各40例,治療參照組患者時采取常規治療方法,治療探討組患者時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再采取督脈隔姜灸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差異。結果:經過治療后,探討組患者的VAS評分明顯低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臨床治療寒凝血瘀型痛經患者時,采取督脈隔姜灸的治療方式具有較高的有效性,能夠更好的緩解患者的疼痛情況,值得在臨床應用。
關鍵詞:督脈;隔姜灸;寒凝血瘀型;痛經
痛經是女性常見的一種婦科癥狀,即在近期前后或是月經期出現的下腹部疼痛、墜脹以及其他不適感等,嚴重時會對患者的生活、工作等造成不良影響,因此需要對患者加以治療以緩解其疼痛感與不適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臨床上治療痛經的方法較多,西醫與中醫均有較好的治療方法,中醫便有中藥方劑內服、循證、耳穴貼壓以及針灸等多種治療方式,且中醫治療具有療效較為確切而不良反應較少等優勢[1]。為盡量提高臨床治療寒凝血瘀型痛經的效果,我院就督脈隔姜灸在臨床治療中的療效進行了簡要研究,現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樣本共選取80例,均為2019年12月~2020年12月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寒凝血瘀型痛經患者,均為女性。采用抽簽的方式進行分組,共將80例患者分為探討組40例、參照組40例。在探討組患者中,年齡最大34歲,最小17歲,平均年齡為(26.1±4.6)歲,病程最長37個月,最短7個月,平均病程(18.7±4.4)個月;在參照組患者中,年齡最大35歲,最小18歲,平均年齡為(26.5±4.6)歲,病程最長39個月,最短8個月,平均病程(18.9±4.3)個月。比較探討組與參照組患者的各項基本資料,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
1.2 方法
對參照組患者采用常規治療措施:使用吲哚美辛(安陽市華安藥業有限責任公司;25mg*1000片;國藥準字H41020831)治療患者,用藥方法為患者月經來臨前1d開始服用藥物,每次1片,每日3次,直至月經結束。
對探究組患者則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采用督脈隔姜灸治療,選擇患者背部督脈區域為隔姜灸部位,先墊上鹽包后再放置姜片,姜片厚度約2~3mm,直徑約2cm大小,之后將高約2.5cm、直徑約2cm的艾炷放置在上面并將其點燃。使用的艾炷數量在4~8壯之間,具體數量根據患者病情輕重進行調整,當患者自覺灼熱且無法耐受時則可適當移動姜片位置?;颊咴谠陆泚砼R前5d開始接受治療,每日1次,直至月經結束。
對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3個月。
1.3 評價指標
采用視覺疼痛評分法(VAS)評價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疼痛情況,評分越低表明患者疼痛感越輕。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用SPSS23.0軟件檢驗,用t檢驗并以( )表示,P<0.05說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過統計分析后,探討組患者的VAS評分為(2.1±0.3)分,參照組患者為(3.3±0.5)分,組間數據對比計算結果為t=13.016,P=0.000<0.05。
3 結論
在中醫理論中,痛經屬于“經行腹痛”范疇,且多數患者為寒凝血瘀證,此證多為患者陽氣不足而內生虛寒,或是在經期受到寒邪侵襲所致。因而臨床治療需以溫經、散寒以及止痛為主[2]。
督脈隔姜灸療法選擇督脈這一重要脈絡為用灸部位,該脈絡主一身之陽氣,起于小腹而過會陰,并沿背部循行。因而督脈隔姜灸能夠產生持續的溫熱效應,從而起到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以及改善微循環的作用;生姜性溫而食鹽入腎,因此再配合艾灸之辛溫,可共行溫經散寒、止痛活血之效[3]。同時,隔姜灸能夠使患者放松身心,心情舒暢,容易被患者接受,因而臨床應用接受度較高。
我院本次研究結果也顯示,探討組患者治療后的VAS評分顯著低于參照組患者(P<0.05),說明督脈隔姜灸能夠十分有效的降低患者的疼痛感,對于緩解患者痛經情況有著較好的效果,臨床應用優勢較為明顯,值得在對其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 潘路平,楊瑜. 隔藥餅灸治療寒凝血瘀型痛經臨床研究概況[J]. 新中醫,2020,52(6):121-123.
[2] 杜美容,劉秀敏,于恬,等. 隔姜灸配合中藥離子導入對寒凝血瘀型原發性痛經的療效及機制研究[J]. 四川中醫,2020,38(5):170-174.
[3] 錢怡娟,胡梅芳,吳慧. 中藥督脈熏蒸治療寒凝血瘀型原發性痛經的療效觀察[J]. 中國中醫藥科技,2021,28(2):323-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