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 鄭茗芥 劉暢
(1.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體育與人文藝術學院 北京 102249;2.北京體育大學藝術學院 北京 100084)
我國為了促進體育產業有序發展,調整政策方向,提出“體育強國”戰略[1],加強了各地公共體育場館的管理,現公共體育場館已達110多萬個,全國已有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70萬人,健身站點25萬個[2],促進了公眾對體育的參與度。高俊[3]通過對近年體育館建設研究發現,在國家經濟實力迅速發展的支持下,許多地方采取了體育場館的創新設計,采取和景觀的一體化設計,融入基地環境。近年來,在全國各地舉辦的體育賽事規模和數量呈現上升趨勢。袁野(2015)等人也發現大型體育賽事和職業體育賽事都是依托城市來開展的,所以在經濟促使城市發展過程中,對大型體育賽事和職業體育賽事有著內在的需求。李金早(2014)對地方經濟發展和體育實力關系研究發現,地方GDP與全運會各省市的獎牌總數之間存在正向的線性關系。該文利用格蘭杰因果檢驗量化研究方法揭示北京市的經濟發展、體育場館設施的增長及體育事業發展的效果之間的關系,并利用多種有效指標對結論進行穩健性檢驗。

圖1 北京市運動員發展水平
該文利用Tselios(2014)提出的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方法進行分析,該方法引入空間滯后項對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模型進行了擴展,是檢驗一組時間序列是否為另一組時間序列原因,同時為考慮變量空間溢出效應對格蘭杰因果關系的影響,模型如下。

其中LGDPt代表第t年北京市人均GDP均的對數,即LGDPt=log(GDPt)。Groundt代表第t年北京市的體育設施數量,Exerciset代表第t年北京市的體育發展成果。
該文使用北京市年人均GDP作為衡量經濟發展的指標,體育設施包括體育館、體育場及各種訓練房。北京市體育事業發展成果則利用一級運動員發展人數、國際級運動健將數量及國家級運動健將數量作為指標。圖1表明,2003—2016年間北京市的GDP水平和人均GDP水平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2016年的GDP水平比2013年增長了4.03倍,人均GDP水平增長了2.33倍,快速的經濟增長為建設更多的體育設施提供了支持,也為運動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可能。世界主要國家的發展經驗證明,當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時,體育消費將會成為新的消費熱點,健康生活的消費需求得到快速釋放。2003—2016年間,雖然北京市整體運動員數量有所回落,但高水平運動員尤其是一級運動員和健將級運動員數量呈現穩定且波動增長的態勢,其中一級運動員數量增長了126%,國家級健將增長了97%。說明北京市的專業高水平運動員的數量總體呈上升的趨勢,體育發展水平獲得了快速發展。
該文利用北京市年人均GDP代表經濟發展水平,利用獲得的全部金牌數量代表北京市體育事業發展的效果,如表1和表2所示。結論顯示,采用年人均GDP的增長與體育場館數量和一級運動員數量之間的格蘭杰因果關系,因此可以認為經濟發展是影響北京市運動場館數量和體育事業發展的原因,且北京市的經濟發展顯著地促進了全部金牌數量的增加。北京市的經濟增長有效地促進了北京市國內賽事金牌數量和全部金牌數量的增加,以及金牌數量對體育城管數量的促進作用方面。體育與經濟的相互促進依然成為了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體育與經濟的資源整合是將體育作為主體的一種經濟形式。

表1 經濟發展、體育場館數量及運動員數量之間的關系

表2 經濟發展、體育場館數量及全部金牌數量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