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克錫


爺爺為我買回兩條小金魚,大的是紅色的,小的是黑色的,就像姐弟倆。可它們一見我就怕,可能是剛來的原因吧。
第二天早上,我來看望兩只“小可愛”,可姐弟倆還是很膽小,有點怕我。為了讓它們熟悉我,我一有時間就和它們一起玩。
第三天,小魚兒大概認識我了,已經不太害怕了。為了和魚兒建立感情,我還喂它們魚食。
第四天,“小可愛”已經不怕我了。哇!我太高興了,這是我堅持與它們接觸,培養感情的結果!——(選自《小金魚膽大了》)
對于小金魚的變化,文中只用了“怕、有點怕、不太怕、不怕”等詞語表述,顯得單調空洞。建議細致描述小金魚每一種“怕”背后的不同行為,讓讀者在對比中感受小金魚的變化和可愛。
第二天早上,我來到魚缸旁,想看看兩只“小可愛”。可我一站到那,剛剛還悠閑自在的“姐弟倆”就馬上逃到另一邊。我待了四五分鐘后,它們終于不再那么怕我,重新開始悠閑地游了起來。可當我喂食時不小心碰動了魚缸,“姐弟倆”又馬上躲到了一邊。唉!什么時候它們能膽大一些呢?
……
第四天,我又來到魚缸旁,“姐弟倆”竟擺著大尾巴向我迎來。哇!我太高興了,這是我堅持與它們接觸、培養感情的結果!它們張著大嘴,好像餓了,我急忙向水中撒下一些魚食。它們吃飽了,便心滿意足地沖我張了張嘴,好像在表示感謝……
修改后的片段抓住小金魚每天的不同表現,通過“逃→躲→迎來→張嘴”等具體描述,讓我們也看到了小金魚由“怕”到“不怕”的變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