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專家·謝壯麗(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內分泌代謝科副主任醫師)
我國城鄉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35歲提高到2018年的77歲,更有不少“百歲村”出現。不得不說,受惠于現代醫學和保健知識的我們,正在進入長壽時代。然而,隨著壽命的延長,中老年人被各種慢性疾病糾纏,生活質量明顯下降。如何讓晚年不受慢病困擾,或者如何緩解慢病的影響是大家關注的重點之一。

近40年來,我國糖尿病的患病率迅速上升,并發癥發病率居高不下。2010年美國糖尿病協會統計數據顯示,3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現并發癥的概率在46%以上;5年以上,概率在61%以上;10年以上,概率高達98%。那么,在長壽時代,糖友們該如何延緩、控制隨糖齡增加而增多的并發癥呢?
我國是糖尿病患病第一大國,但是在80年代,中國的糖尿病患病率不足1%。從日常生活來看,推動這個數字變化的主要因素就是“飲食”。
相比40年前,我們的一日三餐最大的變化之一就是蔬菜和肉的份量。上世紀80年代之前,我國大多普通家庭只在逢年過節才會開葷,但如今很多家庭都是頓頓吃肉,尤其用葷油、高油的烹飪方式也不少見。科學家研究認為,愛吃肉食等酸性食物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糖尿病的風險,即使多吃水果和蔬菜也不能完全抵消這種負面影響。而且,這種飲食結構更直接讓我國成為肥胖大國,形成了更多糖尿病的“潛在大軍”。
從糖友通常會忌食或少食的主食大米來看,我們已經吃了幾千年,為什么現在不能吃了?其實,都是“精致生活”惹的禍。為了口感好、能長時間保存,我們吃的大米越來越精細,直接導致大米的營養變得單一,膳食纖維和維生素等營養物質都被剔除了,碳水化合物在胃腸內吸收的速度更快,血糖升高的速度也更快,我們身體不能快速分泌足夠的胰島素,血液里葡萄糖含量過多,就會引起高血糖。
當然,這里講的并不是不吃肉、米飯,而是應當合理地吃,均衡膳食、平衡營養才能科學控糖。
在流行病學篩查診斷中,我國糖尿病患者80%以上存在餐后高血糖,已成為糖友們的“通病”。研究認為,我國糖尿病患者以碳水化合物攝入為主(占65%以上)很可能是導致餐后血糖升高的主因。
對此,藥物控糖是目前重要方式之一。有研究證明,臨床常用的降低餐后血糖的藥物,如阿卡波糖等,可有效改善餐后2小時血糖和血糖波動,使患者的身體質量指數和收縮壓顯著下降。而且,在二甲雙胍單藥治療基礎上增加阿卡波糖,可顯著降低主要動脈粥樣硬化事件入院風險、缺血性卒中入院風險和低血糖事件入院風險。但服用阿卡波糖有兩點要注意:
因為阿卡波糖是直接作用于腸道內的α葡萄糖苷酶,而且需要腸道內有多糖或是雙糖的食物才會發揮降糖效果。所以阿卡波糖需要在就餐時與第一口飯同服,吃早了或是吃晚了,都會影響降糖的效果。
阿卡波糖通過延緩食物中的糖類吸收而發揮作用,中國人的飲食習慣主要以淀粉類食物為主食,所以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類降糖藥物比較適合中國人,在進餐時隨主食同服,可以有效抑制腸內糖類的釋放,使餐后的血糖水平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