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血管外科研究所副所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血管外科主任醫師、教授)
媒體曾報道過一個案例,廣州一名24歲女子小程洗澡時頭暈摔倒,半邊身體麻木,說不出話,懷疑中風入院,當時接受了溶栓治療的她,癥狀得到緩解。不料,住院第二天,小程又出現了入院時的癥狀。醫生們看了檢查片子,都驚呆了。檢查發現她的頸部大血管基本上不是閉塞就是嚴重狹窄,她的血管就像一個70多歲的老年人。結合臨床表現,醫生推斷小程是“主動脈弓綜合征”導致的腦梗發作,重新對癥用藥后,就再也沒有出現過中風的癥狀了。
為什么媒體報道中的這位主動脈弓綜合征患者小程會在洗澡時“中風”,溶栓治療又無效呢?
根據報道,這位患者由于大動脈炎,主動脈弓已經出現了狹窄甚至閉塞,當洗澡時水溫較高,大腦供血一時供應不上,就產生了頭暈、偏癱等中風癥狀。一般的中風是由血栓脫落或者血栓形成堵塞血管所致,經過及時的溶栓治療,

能夠通過藥物溶解血栓,讓被血栓堵塞的血管重新恢復暢通,患者癥狀即有緩解。但是,大動脈炎患者的血管狹窄、閉塞病變并不會因為溶栓治療而改善,所以癥狀仍然會存在。
這里要特別提醒的是,中風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年輕人中還是相對少見的,但是大動脈炎卻好發于年輕女性,因此,如果年輕女性“中風”,請一定要查查血管,勿錯過早期發現大動脈炎的時機。
有些大動脈炎患者,還沒有造成心、腦、腎等重要器官的明顯缺血,癥狀也不明顯,是否就暫時不需要治療?答案是否定的。
炎癥長期存在,對血管造成的損傷、狹窄、閉塞,如果不積極治療,是不會“逆轉”的。臨床上就有一些女性患者,年輕時沒有及時察覺、及時治療大動脈炎,遺留下了血管狹窄、血管炎癥、鈣化、纖維化等后遺癥,給健康留下諸多隱患。所以早發現、早治療,才是應對大動脈炎的良策。
那么,如何才能及時發現大動脈炎呢?

首先,要在出現癥狀時及時警覺,查查血管超聲。尤其是年輕女性,出現莫名高血壓,如在高考前體檢時發現血壓高;頭暈、頭痛、上肢無力、間歇性跛行;無脈癥表現,尤其是搭脈卻摸不到脈搏,或者上臂血壓量不出準確的數值。這些情況都要高度警惕。
其次,檢查的時候一是要做血管超聲,發現相應部位的線索后可進一步做動脈造影或磁共振,追查到炎癥發生的確切部位,二是要檢查血沉、C反應蛋白、免疫球蛋白等風濕免疫指標,大動脈炎患者往往會伴有這些自身免疫性指標的升高。
此外,還可以參考大動脈炎的臨床診斷標準,目前我國主要采用1990年美國風濕病學學會的分類標準(詳見右表)。
在治療中需要強調的是,大動脈炎是血管炎,因為危害到了血管,引起血管異常表現,所以在治療上也不能僅僅針對血管損害,更重要的是控制炎癥。
炎癥控制不好,造成的血管損傷就會持續存在,無法從源頭上“治本”,所以第一步就是要控制炎癥,主要采用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等藥物抗炎,至少要維持三個月到半年的穩定期,然后再進行后續的血管治療。
如果患者出現循環障礙,需要使用擴血管藥物(如貝前列素類)、抗凝藥物(如阿司匹林)等改善循環、預防血栓;如果病變動脈已經有明顯狹窄、閉塞,需要在病情穩定期進行手術。
根據病情的不同,可選擇微創腔內球囊擴張術或開放的血管搭橋手術。另外,高血壓患者需要進行降壓治療,口服降壓藥或者手術。腎動脈嚴重狹窄的患者可考慮自體腎移植。
總之,大動脈炎雖然看起來很可怕,但只要及時發現、盡早進行正規治療,控制住病情,是可以維持理想狀態,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的。

大動脈炎的臨床診斷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