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洋 攝影/苗衛鐘
20 世紀60 年代,世界各國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仍心有余悸,進入戰爭之后的緩和期。這一時期源自于現代主義的后現代主義開始興起,在建設和藝術設計領域挑戰傳統傾向,在設計中秉承以人為本的原則,強調人在技術中的主導地位。


1960-1979 年,世界逐步形成了美日歐三足鼎立的格局,多極化正式形成。戰后成長的青年一代走向成熟,他們厭倦了現代主義風格的單調、冷漠,渴望有新的文化風格出現,以披頭士樂隊為代表的音樂與時尚風靡全球。得益于美蘇冷戰背景下航空航天和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各種新材料、新技術得到推廣應用,隨身聽、家用攝影機、個人電腦等現代設備應運而生,這也從側面反映了不同文化群體的需求。
60 年代以后,美國開始對工業設計進行反思,不再追求新奇,更加尊重公眾的口味與喜愛。意大利的工業設計在這一時期獨領風騷,設計高度理性的同時富有文化內涵和人情味。日本工業設計開始尋求“日本風格”,從模仿逐漸走向創造屬于自己的特色。70 年代末,中國完成了歷史巨變,轉入了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成立了中國工業設計協會。
德國設計師理查德·沙伯(Richard Sapper)和意大利設計師馬可·扎努索(Marco Zanuso)在1964 年為Brionvega 公司設計了一款便攜式電視機,德國福斯汽車設計總監曾盛贊此作品是件“不朽的藝術品”。這臺電視由ABS塑料制成,外形柔和,抹去了所有棱角,能對房間起到很好的裝飾作用。呈傾斜狀的電視屏幕可以使人比較舒適地觀看。延伸出來的把手,會讓人聯想到一只忠誠的小狗正在看著自己的主人,這也是馬可·扎努索設計這款電視時的構想。


美國知名建筑師弗蘭克·蓋里(Frank Gehry)偶然看見了利用廢物做成的藝術品,他從硬紙板上獲得靈感,創造出一系列造型獨特的座椅、地板及墻面。1972 年,利用瓦楞紙板制作的瓦楞紙椅問世,并獲得業內認可。弗蘭克·蓋里被譽為“解構主義建筑之父”,他對結構特有的想法以及材料用工上的突破,讓看似脆弱的結構變得穩固強健,帶給眾人驚奇與思考。

1972 年6 月,上海無線電二廠設計生產的紅燈牌711 型六燈兩波段電子管收音機,以音色豐富、質量可靠、外形美觀風靡市場。自產品問世后8 年間共生產了186 萬臺,創同期一種型號收音機產量最高記錄。由于市場需求過大,紅燈牌711 系列供不應求,全國各地的無線電廠紛紛仿制。在當時(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能擁有一臺收音機是家庭生活富裕程度的標桿。

這臺隨身聽是索尼在1979 年7 月1 日發售的TPS-L2,這是世界上第一臺隨身聽,并配有特別設計過的耳機,是索尼Walkman 系列的鼻祖。這款隨身聽雖然沒有錄音功能,但是它從龐大的錄音機市場走向小而美的私人聽市場,它的出現改變了后來我們聽音樂的方式。索尼隨身聽占據著所有音樂愛好者蠢蠢欲動的心,為索尼帶來了不菲的收入,就這樣,索尼一直在磁帶隨身聽上不斷的創新。


雅各布·延森(Jacob Jensen)是丹麥著名工業設計師,因其為丹麥音頻品牌Bang & Olufsen 創造的經典設計而聞名。1964 年,雅各布開始在Bang&Olufsen 任職首席產品設計師,1974 年設計的 Beogram 4000 黑膠唱片機問世,它把現代主義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其精致、簡練的設計語言和方便、直觀的操作方式確立了B&O 經典的設計風格。

魔術方塊即我們通常所說的魔方,是匈牙利布達佩斯建筑學院厄爾諾·魯比克(Erno Rubik)教授在1974 年發明的,所以魔方的英文名字叫做Rubik's cube。他發明魔方的初衷僅僅是作為一種幫助學生增強空間思維能力的教學工具。魔方的原始版本為一個3×3×3 的立方體,由26 個小方塊和一個三維十字連接軸組成,六個顏色分別構成立方體的六個面。其多變性成為考驗腦力與耐力的挑戰,在發明后不久就風靡世界,成為最暢銷的玩具之一。

榮久庵憲司(Kenji Ekuan),他是引領日本工業設計幾十年的大師。1961年,榮久庵憲司為日本龜甲萬株式會社設計的餐桌用醬油瓶一炮而紅。在當時,醬油都是用將近2L 的大瓶子裝的,沒有人想過調料瓶還能設計得如此輕巧便利。龜甲萬的醬油瓶已是日本的設計象征之一,雖僅有150 毫升的容量,從60 年代出品到現在,仍在生產。粗體的醬油瓶標識與紅色的瓶蓋,瓶嘴內側稍微向內傾斜以避免可能出現的滴漏,這個小瓶子隨著日式料理享譽世界得到廣泛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