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宣,張永寧,曾憲春,王英,侯巍
(1.四川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四川 成都 610041;2.四川畜牧獸醫雜志傳媒有限責任公司,四川 成都 610041)
1.1 易感動物 SVA 主要感染豬,不同性別、年齡階段的豬均易感,但SVA的致病力隨著不同菌株或豬品種、年齡的不同存在巨大的差異。潛伏期一般為4~5 d,發病率和死亡率因豬群年齡、來源和地理分布等因素影響存在一定的差異,母豬和育肥豬發病后死亡率極低,而仔豬發病后死亡率高。本病危害最大的是新生仔豬,發病率高達70%以上,死亡率達到15%~30%。國外有研究報告,牛、鼠、蒼蠅甚至人的血清中都存在A型塞內卡病毒(SVA)抗體,提示這些物種可能是SVA的自然宿主或SVA可感染動物[2]。
1.2 傳染源和傳播途徑 攜帶病毒的感染豬是SVA最主要的傳染源,包括患病豬和無臨床癥狀的病毒攜帶豬?;疾∝i和隱性感染豬通過唾液、消化道、水皰等途徑排出SVA,康復豬組織中也能檢測到SVA的RNA?;疾∝i舍、通道、圍欄、屠宰工具上以及食物、水源等環境樣本中都能檢測到病毒RNA?;疾∝i場內的蒼蠅及老鼠的糞便和小腸樣本中同樣可分離到SVA活病毒,健康豬通過接觸而間接感染。接觸患病豬的飼養人員如果消毒不徹底,也能成為潛在的傳染源,但人不會感染。Leme 等[3]對患病母豬分娩的1~5 日齡仔豬進行了免疫組化和RT-PCR 檢測,結果得出:大腦脈絡叢、舌潰瘍的退化上皮、腎和膀胱的尿路上皮以及腸表層細胞具有免疫反應性,且在多種組織中均檢測到SVA 的抗原和RNA,提示SVA存在垂直傳播的可能性。
1.3 流行特征 SVA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在氣候多變、潮濕的春秋季節多發。近年來SVA在巴西、泰國、加拿大、美國和中國等地區暴發和流行,造成的危害和損失逐年增加,且局部地區傳播速度快,對仔豬的致死率較高。截至2019 年12 月,中國有超過一半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受到SVA感染的影響,少數中國毒株發生了遺傳重組,在一些地區也發現了無癥狀的SVA感染。
成年豬感染初期采食量下降,出現厭食、嗜睡和發熱等癥狀,隨后鼻鏡部、口腔上皮、舌和蹄冠等部位的皮膚、黏膜產生水皰,繼而發生繼發性潰瘍和破潰現象,嚴重時蹄冠部的潰瘍可以蔓延至蹄底部,造成蹄殼松動甚至脫落,病豬出現跛行、站立困難以及多數傳染病常見的體溫升高、厭食和精神萎靡等癥狀。新生仔豬(7日齡以內)體態虛弱,嗜睡,不愿吸乳,并出現急性死亡(死亡率高達30%~70%),偶爾伴有腹瀉癥狀。
3.1 病毒分離 SVA 可在人胚胎腎細胞(PER.C6)、人肺癌細胞(NCI-H1299)、豬睪丸細胞(ST)、豬腎細胞(PK-15、IBRS-2)和幼齡倉鼠腎細胞(BHK-21)等細胞系中培養,從患豬血清、水皰液、口腔拭子、尿液、糞便等樣品中分離SVA。其中PK-15最為敏感,可以利用PK-15進行病毒擴繁[4-5]。分離后再借助電子顯微鏡或實時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式反應等技術對病毒進行鑒定。病毒分離耗時長,靈敏度低,一般只應用于獲取病毒毒株。
3.2 PCR 方法 范慧等[6]對40 株SVA 的基因序列進行同源比較,篩選出最佳擴增引物,優化出了引物濃度(4 mmol/L)、退火溫度(54 ℃)、延長時間(15 s)、循環次數(35 次),成功建立了SVA 的RT-PCR 檢測方法。用該方法檢測SVA、EMCV(腦心肌炎病毒)、FMDV(口蹄疫病毒)、PRV(偽狂犬病毒)、PRRSV(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CSFV(豬瘟病毒)、PEDV(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均無交叉反應,具有良好的特異性,其病毒檢測限可達1 TCID50,比國外文獻報道的檢測方法的靈敏度更高。謝守玉等[7]建立了SVA 與O 型、亞洲Ⅰ型、A型口蹄疫病毒的多重RT-PCR檢測方法,利用該方法同時檢測SVA、O型FMDV、亞洲Ⅰ型FMDV、A 型FMDV、PRRSV、PCV2(豬圓環病毒2型)、CSFV、PEDV、PRV 等主要豬源病毒,結果顯示僅對SVA與O型、亞洲Ⅰ型、A型口蹄疫病毒的檢測呈陽性,其他均為陰性,特異性強、靈敏度高、重復性好。
李秀博等[8]建立的TaqMan 熒光定量PCR 方法,郭振華等[9]建立的熒光定量PCR方法,都具有很好的重復性和穩定性。林彥星等[10]利用重組酶聚合酶擴增(RPA)技術建立了快速檢測SVA的實時熒光RT-RPA 方法,該方法特異性強,能準確檢測SVA 核酸,與VSV-IND(水泡性口炎印第安納型)和VSV-NJ(水泡性口炎新澤西型)、SVDV(豬水泡病病毒)、FMDV、CSFV、PRRSV等滅活抗原核酸無交叉反應,靈敏度高,重復性好。結合熒光探針使用的實時RPA檢測技術,可在便攜式恒溫擴增熒光檢測儀中實現檢測結果的直接讀取,簡便快速,反應時間小于20 min。王淑娟等[11]建立了SVA FQ-PCR檢測方法,該方法僅對SVA 出現陽性擴增信號,對BHK-21 正常細胞對照和口蹄疫病毒、豬繁殖與呼吸障礙綜合征病毒、豬流行性腹瀉病毒、豬圓環病毒Ⅱ型、豬偽狂犬病毒等5種病原均未出現擴增,特異性較強;比常規RT-PCR的敏感性高10倍;批內及批間變異系數均小于4%,重復性好。
Zhang 等[12]建立了第三代PCR 技術RTddPCR,以保守的病毒性聚合酶3d 基因為靶點,建立了一種新的逆轉錄微滴數字RT-ddPCR檢測方法。該方法具有良好的線性、重復性和再現性,檢測限為每次反應1.53±0.22 拷貝SVA RNA(n=8),比定量PCR 的靈敏度高10 倍左右;特異性分析表明,SVA 的RT-ddPCR 與其他主要的豬病原體無交叉反應。
3.3 血清學方法 王彩霞等[13]利用VP2 和VP3可能具有SVA早期感染中和抗體的識別位點,建立了基于結構蛋白VP2/3 的SVA 間接ELISA 方法,用該方法對FMDV、PRRSV、PCV2、PRV 等陽性血清進行檢測,其結果均為陰性,表明該方法具有良好的特異性,與其他豬相關病毒無交叉反應。申水瑩等[14]基于SVA VP3 蛋白建立了間接ELISA 方法,趙月龍等[15]基于VP1 建立了間接ELISA 方法,申珊等[16]建立了一種檢測SVA VP2蛋白的間接ELISA 方法,這三種ELISA 方法對幾種普通豬病毒的陽性血清均無交叉反應,敏感性好,重復性和穩定性好。
申珊等[5]建立了A型塞內卡病毒VP2蛋白抗體的阻斷ELISA 方法,該法對幾種普通豬病毒的陽性血清均無交叉反應;批間、批內重復性試驗的變異系數均小于10%,具有很好的穩定性,可用于塞內卡病毒血清抗體檢測和流行病學調查。Liu Fuxiao 等[17]利用表達綠色熒光蛋白的重組SVA 開發了一種快速病毒中和試驗(VNT)方法,用于檢測血清樣本。新型VNT將96孔板的孵化時間縮短到48 h,比傳統VNT 的孵化時間短得多。此外,它比傳統的VNT更靈敏、更特異,因為讀出的最終結果取決于綠色熒光,而不是CPE。
此外,成都微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與國家動物疫控中心合作研制的塞內卡病毒高敏熒光檢測試劑盒,適用于現場和實驗室,操作簡單,可及時獲得檢測結果。其檢測原理是:當檢測卡加入試樣后,試樣中的塞內卡病毒抗體與標記熒光微球的抗原反應形成免疫復合物,該復合物隨樣液流至檢測線,被包被特異抗原捕獲形成雙抗原夾心免疫結合物,該結合物的量與試樣中塞內卡病毒抗體的量呈正相關,經高敏熒光分析儀測定結合物中示蹤物的熒光強度,即可快速定量測定試樣中塞內卡病毒的抗體含量。
目前,SVA尚無疫苗或特定的治療方法可用,豬場只能通過加強飼養管理和生物安全來防范。
4.1 做好綜合防控 做好日常飼養管理,堅持全進全出,提高消毒防范意識。發現水皰性病狀后,應立即隔離和監控病豬,全場消毒、滅鼠、滅蟲等,禁止一切出入活動。發現蹄冠部潰瘍的疫病,應立即向養殖場所在地的獸醫機構報告。
4.2 加強檢疫 加強生豬及其產品的出入境管理,必要時暫停進口。落實春秋兩防對口蹄疫等疫苗的接種工作,加強抗體水平檢測和早期診斷,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及時掌握感染和流行情況,并采取應對措施。
4.3 加快疫苗研發 SVA 疫苗的發展面臨兩大挑戰。一是篩選高毒力標準菌株,二是建立實驗動物模型。目前已生產出多種基因工程疫苗,最有優勢的是病毒樣顆粒(VLPs)。VLPs 是由具有自我組裝能力的病毒結構蛋白組成的空病毒粒子。這些蛋白質自發形成類似病毒的三維結構,暴露了病毒的多個抗原位點,可以被樹突狀細胞吸收,從而引發有效的免疫反應。VLPs比活病毒和基因缺失疫苗更安全,因為它們不含遺傳物質,不具有傳染性或復制能力。與肽疫苗不同,VLPs與完整病毒發揮同樣的免疫原性,并誘導完美的免疫保護[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