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孝新 新疆天池能源有限責任公司
在工業經濟快速穩步增長的情況下,中國在經濟建設的過程中必須盡快、有效地轉變工業經濟增長方式。為此中國開始逐步調整工業經濟增長方式,由原先的粗放式向集約型轉變。有關學者提出我國工業應改變原有的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生產模式,促進工業生產實現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以實現逐步降低環境污染、保護環境的節約、環保的生產方式。這就要求我國必須加快對工業科技的創新,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降低工業生產中對資源的浪費,提高生態環境的保護。
工業科技的不斷進步,促使工業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提供良好的創新能力。目前,高技術制造業與傳統的高耗能產業及新興的高端裝備制造業為中國工業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在中國工業經濟增長方式的動力中,鋼鐵、有色、建材等都屬于高耗能的傳統產業,盡管在整個工業經濟中增速的份額有所下降,紡織、輕工等出口導向型的行業競爭力也在不斷的弱化,但是,我國的工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傳統的產業依然為主流,盡管一些新興的產業,比如高端的裝備制造業可以增強工業經濟的支撐能力,但還是遠遠不夠,同時,自主的創新能力和核心技術也不夠,這些關鍵因素,是影響我國工業經濟增長轉變的主要問題。
我國在過去幾十年形成的經濟增長方式主要依賴人口紅利、外資帶動和歐美等國家的需求拉動,這種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經濟增長方式能迅速提升中國工業經濟增長的速度,但也可能使中國陷入“低端鎖定”困局,更為重要的是,這種增長方式已不再符合中國國內的現實需求。首先,近年來,我國的“人口紅利”逐漸消失,拐點越來越近,具體表現為年輕人數量越來越少,老齡化社會已經到來等等。其次,盡管外資的引入能使中國在參與國際分工時通過技術外溢形成新技術和新技能,但中國對技術外溢的吸收和轉化能力相對不足,使外需拉動型經濟增長更多是通過“以市場換利潤”的形式來實現。最后,疫情沖擊下世界各主要經濟體的內需普遍不足,單一的循環模式受到嚴重挑戰,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中國工業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有所轉變。
(1)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在傳統產業領域,作為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優勢還比較明顯。新興產業是各國競相發展的重點領域,雖然中國在知識、技術水平方面還難以立刻趕上發達國家,但是相互間差距相對較小。特別是在載人航天、數據計算、生物工程、衛星導航等某些戰略性產業領域,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已經處于同等水平。因此,加快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側重點應該是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要充分利用好新興產業對資源環境低依賴、對經濟增長高貢獻的特點,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按照“中國制造2025”的總體要求,大力發展新一代戰略性新興產業。
(2)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一方面,對于鋼鐵、煤炭、石化等傳統產能過剩產業,國家有關部門要制定相應政策,配合技術改造推動新舊動能轉換,逐步實現“去產能、去庫存”。減少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技術,提高能源利用率,有效減輕環境壓力。另一方面,積極實施數字技術賦能戰略,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工業化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建設產供銷一體化的智能現代化工廠,實現從夕陽產業到朝陽產業的轉變。
“兩新一重”(即新型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和涉及國計民生的重大項目方面),這是黨中央國務院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根據當前國內外局勢作出的重要規劃,對促進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和在國際大變局中搶占先機具有重要意義。
(1)“兩新一重”建設有利于促進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通過擴大和優化投資,進一步夯實經濟基礎,促進國內產業鏈的搭建、完善和提升,在雙循環的構建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是查缺補漏,彌補產能不足。在項目投資方面,針對現有產業體系的“缺口”和薄弱環節進行投資,能夠強化競爭能力,避免被“卡脖子”。二是促進產業升級,通過推動“兩新一重”建設,為產業的升級營造出社會和市場良好的條件,通過吸引高水平與改善需求層次的投資,來將社會的有效需求不斷擴大。三是培育新的產業,來激發新的動能。通過實施“兩新一重”,能夠有效激活政府與市場的“活力”,不僅能將決定性作用發揮在市場資源配置中,同時也能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將動力和壓力給兩個循環提供。
(2)“兩新一重”建設有助于中國在國際大變局中搶占先機。首先,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兩新一重”從經濟的供給端與需求端同時發力,拉動制造業需求,擴展生產可能性邊界,對外部的市場要減少依賴,并加強經濟的內生動力,將中國大市場的要價能力和作為世界工廠的作用提升起來。其次,通過“兩新一重”建設的外部效應和示范效應,對全球資本的吸引能力提高起來,不斷的將綜合競爭形成社會優勢,這樣才有利于將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進一步的鞏固和提升,增強抗擊能力,才能沖擊外部的不確定性。最后,“兩新一重”建設能夠極大突破溝通與協助的時空約束,顯著改善中國的基礎設施,從而進一步提升中國的供應鏈競爭新優勢,使中國在制造業的國際競爭中占據優勢。
在推動工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過程中,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單位,勞動者的作用舉足輕重,其思想素質的提高,能夠直接促進企業的創新發展,推動經濟的集約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