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冬云 七冶土木建筑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營改增”后稅種稅率的變化對建筑業納稅人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營業稅簡單的計稅方式導致部分建筑企業長期記賬不規范及管理松散,而“營改增”后相關財務人員及專業技術人員是否能夠熟練掌握并運用相關政策、企業成本核算中在上游供應鏈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的比例等不確定因素都會帶來稅負增加的風險,故建筑業強化稅收風險管理就迫在眉睫了。
增值稅具有“以票控稅”的特點,而“營改增”后建筑企業在接收稅務機關推送的涉嫌“走逃、失聯”風險協查發票越來越多,一旦查實需全額補繳稅款,加收滯納金并交納罰款,同時會影響到企業納稅信用等級評定和品牌形象,因此研究“營改增”對建筑業稅收風險管理的影響至關重要,具體而言:
首先,發票管理不規范而造成稅收風險加大。不少建筑企業所在地較為偏遠且流動性大,在交易商品時所接觸到的商家有時難以提供規范的發票或憑證(如租用民房的房租水電、小型五金配件采購費用),加上部分從業人員在財務規范方面意識不足,經常發生在獲得貨物或勞務時忘記索取發票的行為,而無法取得合規的原始憑證將導致財務人員在增值稅抵扣時缺少進項。
其次,會計核算復雜程度增加而造成稅收風險加大。“營改增”后增值稅采用價稅分離,開發成本變為不含稅的價款,而且涉及的會計核算科目增多,僅“應交增值稅”科目下就設有“銷項稅額”“進項稅額”“以前留抵進項稅額”“進項稅額轉出”等十多個下級科目,如若財務人員對“營改增”后新的稅收政策和財會知識掌握不到位,極易出現概念混淆而造成稅收風險。
最后,稅務信息溝通不充分而造成稅收風險加大。不少建筑企業主要稅務信息只是由財務報表數據構成,業務部門對其涉稅信息關注不多,更談不上主動傳遞,這使得財務人員無法及時獲取本企業與稅收相關的信息(如不清楚其他部門是否簽訂合同及項目現場進度,材料到達執行情況),稅務信息的不對稱性勢必會造成稅收風險的加大。
財務人員要將更多的精力放在稅收風險上,完成財務核查工作,確保能夠提供最為精確的涉稅信息,充分認識到稅務審查過關并非代表企業不再具有稅收風險;稅務人員要強化稅收風險意識,在日常經營活動中及時準確識別出稅收風險,同時具備較高的職業道德水平,根據自身的職業判斷,在不觸犯稅收法律法規的基礎上管理涉稅類業務;其他員工要明確稅收風險并非只與財務部門有關,樹立主動參與稅收風險管理的觀念,積極承擔相應的稅收風險管理工作,如根據稅收風險管理標準來進行業務開展、材料購買,盡早拿到真實有效的增值稅專用發票,第一時間提供有關涉稅業務信息;管理層在制定經營計劃及日常經營活動中主動想到稅收因素,將稅收風險管理作為企業戰略管理工作的一部分,熟知企業稅務現狀,通過開會學習來獲知稅務情況并分配好涉稅工作。
第一,專人專管。通過增值稅專用發票管理崗位的專門設置,建筑企業的空白發票、開票設備及已使用的發票均可以實現專人專管。
第二,取得和認證管理。為了從根源上避免使用偽造或虛開的發票,建筑企業要在相關法律法規的約束下合理獲得增值稅專用發票:通過稅務部門正規渠道,財務部門要對項目經理提供的增值稅專用發票進項逐一核對,確保其真實性;對增值稅專用發票不得抵扣的情形了然于心,對項目記載內容進行認真審查,在當期合理抵扣允許抵扣的進項發票;通過工程成本發票保證金制度的構建,向項目經理提前收取一定比例的保證金,此舉可有效防范偽造或虛開的發票在總部不知情時被使用;專用發票的開票時間要重點關注,認證抵扣工作要確保在認證期限內及時完成,否則逾期認證將給企業造成額外的稅收負擔。
第三,領購和分發管理。為防范發票、資金和合同“三流”不一致而給企業帶來不必要的稅收風險,要基于事實的前提下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認真核查受票方的資格;構建科學合理的審批監督制度,全程監控專用發票的領購和分發以確保整個流程的合法合規;開展成本項目配合核查,對建筑材料成本進行配比分析,一旦發現異常情況立即要求項目經理進行說明解釋。
建筑企業應根據增值稅會計科目設置要求,合理調整明細科目設置,規范從1級到3級科目的內容填寫,尤其是對3級科目的設置,是營業稅和增值稅會計核算中的主要區別;加強財務人員的政策培訓,使財會科目核算能夠反映企業準確的經營數據;及時學習相關稅法,分開處理會計收入確認時間、金額和稅法中收入確認時間、金額,利用好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調整,設立稅收檢查部門,了解稅務及財務處理方面的差異并及時進行調整。
一方面,構建企業信息系統。科學合理的信息系統能夠確保及時獲取企業內外部信息并傳遞給有需要的人員,如在日常經營活動中,業務部門將發生的意外損失、產品生產和銷售等信息及時傳遞給財務部門,由財務人員做好會計核算;稅收風險管理部門將最新出臺的稅收法律法規及時傳遞給其他部門,使各部門及時了解稅收政策的變化并制定應對策略;采購部門和銷售部門及時將供應商和客戶信息傳遞給管理層,使管理層能根據相關信息制定經營策略。
另一方面,構建完整的稅收風險管理體系。完整的稅收風險管理體系應包括如下幾個模塊:事前預防模塊,根據需要改進建筑企業的組織結構,使之適應以風險管理為導向的企業管理模式;事中防范模塊,構建稅收風險預警模型,有效識別稅收風險,采用定性、定量或兩者相結合的辦法對稅收風險等級進行確認,并對不同層次的稅收風險事項實施有效的應對措施;事后監督模塊,在構建有效信息溝通系統的基礎上,組織相應團隊或人員對稅收風險管理體系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評價適用性以確保作用的有效實現。
建筑企業要構建稅收風險管理機構,與財務部并行,承擔如下職責:對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的變化進行及時學習,并將改變內容和具體影響向相關部門通報和解讀,并通過設置宣傳欄、開設培訓課等形式來提高全體員工的稅收法律意識;重大經營決策的制定中要全程參與,對重大經營決策中涉及的稅收問題進行必要的解釋、溝通和協調,對重大經營項目和稅收負擔的聯系進行研判和測算,并根據分析判斷結果來制定已識別稅收風險的應對措施;科學制定年度納稅籌劃方案并監督相關部門具體工作的開展情況,對生產經營相關涉稅業務的合同制定及履行情況進行審核;根據主管稅務機關各項稅收調查、檢查、詢問及答復等工作的開展要求,開展協調配合工作;分稅種來詳細測算生產經營項目的稅負率,并對生產經營各涉稅環節進行實時監控,當發生稅收違規問題時要采取必要的處理措施。
建筑企業財務部要組織編寫稅收管理制定,內容涵蓋稅收風險管理體系建設、納稅管理、發票管理、稅收合約管理、稅收信息化、主要行業稅收節點及稅收文書辦理等項工作,側重于稅收風險管理的頂層設計。此外,為切實有效防范稅收風險,建筑企業在“營改增”后要將稅收風險管理成效納入稅收管理負責人和稅收專業人員的考核中,切實重視稅收管理人員通過專業技能對企業的貢獻,構建稅收工作獎懲機制,考核結果要在薪酬方面體現。稅收風險管理的考核指標要做到四個突出:突出管理整體稅收風險、提出稅務規定和流程執行、突出重大專項稅務事項協調、突出合法節稅額,而稅收風險管理的業績考核由人力資源部牽頭,組織財務部和審計部進行考評。
“營改增”政策的落實對建筑業而言是把雙刃劍,一方面會使企業落實管理經營標準化,構建科學規范的稅收風險管理機制;另一方面賬務和稅收處理的復雜化會使企業面臨抵扣難和稅負提高等問題,各類稅收風險的相應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的穩定經營和發展。在越發規范的新稅收時代,建筑企業的持續發展必須構建在稅收風險管理的重視上,為此必須轉變稅收風險管理意識,轉變粗放型稅收風險管理模式,構建有效的信息溝通傳導機制并定期進行監督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