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 浙江大尖文化旅游策劃有限公司
黨和國家制定了一系列支持關于文化旅游業發展的政策,文化發展與旅游相結合對文化發展事業有決定性作用,準確把握旅游業與文化的關系采取相應的措施推動我國旅游業與文化業的發展,實現共同繁榮,文化融入到旅游業中給旅游業成帶來了可持續發展的源泉,為旅游業帶來了經濟上的增長。
旅游文化產業在近些年中不斷發展壯大,而文化融入旅游使得旅游的品質得到很大的提升。當前旅游者的消費結構發生了改變[1]。當前旅游產業的集合程度與發展程度逐漸加深,旅游產業的發展逐漸多元化,糅合了多項發展要素,為人們帶來娛樂、旅游、休閑等多種服務,創意旅游產業也得到了快速發展,為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多種豐富的發展形勢,顯著帶動了旅游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文化創業旅游產業是對傳統旅游產業的一種突破與革新,為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助力與支持,兩者具有相互促進的作用。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也帶動了文化創意產業的成長。兩者互相提供觀點與創意,當前我國已經形成了明顯的旅游產業集群化現象,能夠為游客提供多樣化的多項服務,由多項組織與團體共同參與其中,包括旅游企業、旅游景區以及相關組織管理部門。其中比較優秀的產業基地為橫店影視基地、北京懷柔影視基地,帶給游客以多種不同的感受與體驗,很多城市紛紛效仿,探索文化深度游的發展方式,對我國傳統的旅游產業發展進行了一定突破。
隨著人們對健康與養生問題的關注,當前我國已經形成了多種形式的康體保健游,將健康保健納入休閑文化旅游產業的重要體系之中,以此為游客提供多種形式的文化旅游服務,對現有的服務管理方式與文化旅游產業進行有效整合,以此帶給觀眾以更好的文化旅游體驗。
交通的便利與否直接影響到旅游目的地選擇、出游半徑、景點客流量和出游感受,文化旅游簡單通俗的說無非就是“方便、好看、舒服、值得”。由于地域廣而形成的主觀心理距離,以及尚未形成通達順暢的旅游路連接、現有旅游公路等級不高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還沒有很好破解,有信號還是沒信號在當前成了文化旅游的一個標志性配置,應當加強智慧交通、智慧旅游發展[2]。
目前文化和旅游實質性融合不深,旅游主體文化創意不足,獨具特色的歷史地域民族文化資源、文化遺產、文化傳統挖掘提煉和開發利用的還不夠,自然景觀和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文化價值沒有得到充分體現,還需要在文化融入旅游上進一步下功夫。
目前游客消費構成比例,尚處于交通占40%、門票占20%、住宿占30%、文化等占10%的初級形態,特別是“過夜游”比例低,而且普遍存在游客消費水平不高、夜間文化消費不足不旺的問題,需要下大氣力解決。旅游旺季一般在9至10月,集中在10月,全域全季旅游的市場撬動作用和吸附能力不強,出現旺季的集中性和淡季的資源閑置造成的產業失衡問題。
目前,在理念思路、方法手段、平臺載體層面創新不夠,應當在更高站位充分宣介展示獨具大漠特色的國際旅游目的地、推動文化旅游“走出去”做得還不好,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不深,“IP”的包裝和宣傳不夠明顯,微信微博、頭條抖音、網絡直播等新應用新業態跟蹤運用不足。
新時期為了加強文化旅游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應當不斷加強文旅融合發展的轉變,為文化旅游產業融合構建新的方式。
要求從單一部門職能向文旅多職能轉變。進一步加強文旅部門職能融合;把產業融合從民間努力提高到政府行為,是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新起點、新高度。根據資源控制論的觀點,沒有資源,就沒有生存,更談不上發展。資源融合共享是優化產業資源配置的重要方式。比如農業旅游、森林旅游等等,均是其他產業資源與旅游資源成功融合的范例。因此要求加強旅游資源配套設施建設與共享,以此豐富旅游類型,增加了產業經濟貢獻值。目前我國諸多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為實現文化旅游產業融合共享提供了重要條件[3]。
要求從旅游資源向文旅資源轉變,在旅游資源的基礎上,需要拓展資源范圍,將圖書館、博物館、藝術館、體育館、文化中心、鄉鎮文化站、鄉村文化禮堂等服務本地居民為主的文化公共服務資源也納入其中;拓展資源開發路徑,重新梳理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的方式,從更好的角度開發文體旅資源。在當前新的時期,為了促進文化旅游產業新的發展,要求尋找新的發展突破點,深入挖掘當地旅游產業中的文化價值與優勢,使得游客能夠充分領略并體會文化創意發展中的價值與意義,不斷促進新產業發展之間的有效糅合。與當前信息技術與大數據的快速發展有效結合,實現文化產業的新發展。建立并發展文化生態旅游產業,將某一地區傳統文化旅游產業納入發展體系之中,包括表演藝術與傳統技藝等,加強對當地特色文化資源產業的保護與傳承,結合文化產業實際情況構建主題公園、文化遺產旅游、旅游演藝以及文化主題酒店等多項發展方式。構建多種方式的文化綜合旅游體,包括休閑度假、文化創意與康體養生等,提升旅游產品在市場中的吸引力,積極拓展文化旅游產業的內涵,包括尋根、尋根、文化遺產等,使得文化旅游產業能夠更好地滿足人們多方面的需求。
在傳統營銷方式之外,不斷探索發展新的營銷渠道,加強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之間的有效融合,以此更好地保護當地民俗民風,加強傳統技藝的傳承與保護,加強對市場的深入分析,及時發現新的商機。有效發揮產業聯動作用,將旅游業相關發展體系納入管理模式之中,不斷加強各類產品信息的有效整合,建立對新的旅游產業的精準推廣,實現對旅游產品的精準推廣。從塊狀融合向全產業深度融合轉變。走文旅內部融合發展的道路,同時要打開大門,開放“文旅+”融合發展,加大文旅與農業、林業、工業、信息科技、商貿、金融、醫藥等產業的新融合,形成綜合新產能。
不斷促進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之間的深入融合,使得旅游產業能夠更好地服務于民眾,為此要求加強旅游地公共設施建設,建設一批文化與旅游產業深入融合的發展對策,對周邊文化產業進行有效規劃與管理。通過改造之后,更好地突出當地文化產業的發展特色。有效利用當地文化平臺加強文明旅游城市的宣傳。從單一的服務公共設施向文旅驗綜合體轉變。充分利用公共服務設施,通過文化包裝和展示,融入文創新業態,在旅游設施中加入文化元素,在傳統的文化場館及各類設施中加入旅游元素,形成文旅二合一的體驗綜合體。最后統籌公共服務資源配置。推動公共服務進旅游景區、旅游度假區。構建主客共享的文化和旅游新空間。在游客聚集區積極引入影院、劇場、書店等文化設施。統籌實施一批文化和旅游服務惠民項目。從產業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從追求產業經濟貢獻度、就業崗位貢獻度等經濟指標中跳出來,轉向旅游服務質量、旅游品牌形象、傳統文化創新、文化價值輸出、美好生活創造等方面。
為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構架相應的管理體制機制支持,加強相關組織機構之間的有效協調與配合,在新的時期,對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進行深度融合,加強對文化旅游產業項目的重視與開發,優化招商引資,為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提供相應的人才支持,不斷加強不同部門之間的相互配合與協調,加強對文化創意產業的市場分析,構建系統的市場營銷策略,積極不斷完善相關發展機制,優化文化創意產業的市場營銷。
從淺層城市旅游形象向深層城市IP體系轉變。在快速網紅時代,城市將豐富淺層的形象符號,挖掘文化內涵,形成由具體形象、主題產品、城市氛圍等組成的城市IP體系,彰顯城市精神。從國際文化輸入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輸出轉變。深入挖掘各地開發條件好,價值觀正的特色文化,轉化為優質文旅產品,來講好中國故事,輸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