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淑珍,朱 晶,蔣 成
(1.湖北工程學院 教學質量監測與評估中心,湖北 孝感 432000;2.湖北工程學院 信息技術中心,湖北 孝感 432000)
我國高校教育信息化經過30多年的發展,經歷了幾個不同的階段,分別是以基礎網絡環境建設為目的的校園網階段、以信息和資源共享為目的的校園網階段,以及當前以學習者創新型發展為目標的智慧校園階段。“智慧校園”自2016年被寫進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之后,其受關注的程度不斷上升,全國許多學校掀起了智慧校園的建設熱潮[1],應用型高校也不例外。然而,由于對智慧校園的研究不足,對于智慧校園建什么、怎么建,智慧校園的智慧如何體現等問題,多數應用型高校還處于初級認知階段。在建設過程中,智慧校園和數字校園差異不大,智慧校園并不智慧的現象不斷出現。應用型高校智慧校園建設面臨什么樣的問題,以及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這些都是應用型高校教育信息化發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提出利用信息技術營造出信息化教學環境,促進教學理念更新、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改革,解困教學與管理的核心問題和難點問題,使智慧校園建設培養出智慧型人才。
要了解智慧校園的定義,首先有必要了解何謂智慧和智慧教育。祝智庭教授[2]指出:智慧是指能迅速、靈活、正確的理解事物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智慧的學習者,不僅具有高階的思維能力,還具備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一般來說,辨析判別的能力被稱為初級智慧,發明創造的能力被稱為高級智慧。智慧教育可以這樣來描述,學習者在適合自己的智慧學習環境中,帶著一定的需求主動學習,找到合適的學習方式和學習伙伴,得到最適合自己教師的幫助,逐步形成系統思維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3]。智慧教育的核心特征是教師可以智慧的教、學生可以智慧的學、管理者可以智慧的管、學校與家庭可以智慧的溝通,最終促進學生智慧成長。在理解了智慧和智慧教育的基礎上,我們可以進一步理解智慧校園。北京師范大學黃榮懷教授等[4]認為,智慧校園是指師生生活在一種開放的教育教學環境和便利舒適的生活環境中,校園物理環境能夠被全面感知,學習者個體特征和學習情景能夠被識別,網絡通信環境無縫互通開放,教學過程分析、評價和智能決策被有效支持,為師生提供個性化服務是最終目標。
黃榮懷等[4]認為智慧校園有如下幾個特征:一是環境全面感知,二是網絡無縫互通,三是海量數據支撐,四是學習環境開放,五是為師生提供個性化服務。
1)環境全面感知。智慧校園的環境全面感知,表現在傳感器可以隨時隨地感知校園里的人和物的信息,例如感知教室等學習場所的溫度和濕度并進行自動調節,感知空氣污染等。感知學習者的學習偏好、認知特征、學習風格、學習時間、學習伙伴等。在感知這些信息的基礎上,還可以獲取這些信息,并對信息進行傳遞。
2)網絡無縫互通。智慧校園在通信技術和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實現軟件系統和硬件設備的連接,進而可以將感知到的校園信息迅速傳遞,為師生所用,服務于校園師生。
3)海量數據支撐。在大數據技術的支撐下,智慧校園里海量的數據被采集,這些海量數據又服務于校園師生的教學活動。教師可以依據學生學習情況的大數據信息,調整教學并幫助學生,為學生提出有針對性的學習方法和學習建議。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學習情況,主動尋求幫助并改善學習方式,最終得到理想的學習效果。
4)學習環境開放。智慧校園支持“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這是以開放的學習環境為前提的。智慧校園支持學校形態走向開放,學生和學校可以形成一對多的關系,學生可以選修多個學校的課程,學生可以得到最優化的教學資源和最有效的學習效果。智慧校園還可以引入社會化資源,讓學生洞察社會、發現社會問題,根據社會需求調整自己的學習需求。智慧校園支持教師走向世界,激發教師成為世界名師,讓教師具有職業價值感和成就感,在教師崗位上孜孜不倦的追求。智慧校園支持學分開放,推動多個學校的學分互認,讓學生能更靈活、更多途徑的獲取知識,實現自我有特色的發展。
5)為師生提供個性化服務。智慧校園最終追求的就是為學校師生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從而能讓教師智慧的教,學生智慧的學,促進教師和學生得到智慧發展。教師和學生都發展了,教育所追求的目標也得到了相應的實現。
總結這些智慧校園的特征,我們發現,智慧校園最典型的特征是要表現出“智慧”,其核心本質就是以人為本,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服務,以滿足師生的需要為目標,為師生提供便利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環境,為培養創新型人才提供支撐和服務。
應用型高校是指以應用型為辦學定位,以本科教育為主的高等院校,以服務地方發展為特色,發揮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三項主要功能。應用型高校的主要職能是培養具有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應用型高校多數由原有地方本科高校轉型而來,信息化基礎較差、底子較薄,還處于數字校園建設階段或智慧校園建設初級階段。結合這些實際情況,應用型高校要先找準存在的問題并進行積極改進,提升自身辦學水平,方可助推智慧校園建設。應用型高校智慧校園建設,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應用型高校智慧校園建設,首先要找準正確的方向,并在正確方向上持續發展實現建設目標。需要立足學校實際情況,即學校定位和優勢特色。然而,多數應用型高校沒有立足辦學定位、優勢特色和學校實際情況,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就開始千篇一律的雷同建設,甚至一位追求智慧校園的“高、大、上”,導致智慧校園建設偏離正確方向。另外,智慧校園最核心的部分在于智慧教學,應追求教學模式的創新,追求學生的發展和教師教學的智慧。但現階段智慧校園的建設,學校仍然習慣追求校園硬件設備的升級和信息化管理,重視硬件建設,輕視軟件建設,智慧環境著力過多,而智慧教學、特色發展等方面的關注遠遠不夠,這些都導致了智慧校園建設偏離正確方向。智慧校園建設面臨的這些問題,需要得到及時的解決,并沿著正確方向不斷前進,為培養智慧型人才不斷努力,讓“智慧校園”真正充滿“智慧”。
內涵反映事物的本質屬性,內涵決定品質。應用型高校智慧校園建設,往往理論準備不足,沒有對智慧校園進行深入學習和研究,沒有切實掌握智慧校園的內涵,就隨大流投入到智慧校園建設中,導致抓不住問題的本質,并不能實現智慧校園服務于師生、培養創造型人才的目的。頂層設計強調以整體全局的高度看待問題,在綜合考慮各個要素的基礎上做整體規劃。智慧校園強調將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管理等相結合,需要從全局上加強頂層設計。應用型高校智慧校園建設,頂層設計不夠,缺少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等原則指導,短期、中期、長期目標不明確,導致了基礎設施的重復建設、資源浪費,現有配置不能整合利用,智慧校園不能高效建設等問題[5]。
對應用型高校而言,智慧校園建設直接關系到能否真正促進信息技術和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能否促進教育的創新發展。只有相關建設體制機制得到創新,才能讓智慧校園建設得到保障且有序推進。然而,應用型高校智慧校園建設實際情況并不理想。據筆者的相關調研發現,學校一把手領導在智慧校園建設初期確實也重視此項工作,但后期由于工作繁忙不能保證給予持續的關注。其次是沒有“一套”切實可行的政策保障制度,智慧校園建設工作得不到切實保障。智慧校園建設經費沒有列入專項經費,不能保障建設、應用、運維經費,經費最終得不到保障。有的高校并沒有組建專門的信息化組織機構,有的高校即使組建了相應的組織機構,由于各部門工作繁忙,機構協調工作難以保證到位,建立起來也是形同虛設。智慧校園建設缺乏專業化的建設隊伍,有的只是依托學校信息技術中心開展工作,人力資源尤其缺乏。由于各種原因,智慧校園建設工作的體制機制沒有得到改革創新,人力、物力、財力得不到充分保障,各項工作得不到有序推進,這是應用型高校智慧校園建設常見的問題。
應用型高校多數定位于地方性和教學型發展方向,特色是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基于這樣的定位和特色,應用型高校在智慧校園建設過程中,可以凝練學校特點與優勢,在建設中放大特點與優勢,讓學校建設得到獨具特色的發展[6]。可以通過學校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特點,結合學校和學科發展歷史、學校杰出人物歷史等打造一定校園文化氛圍,實現“文化立校”。也可以積極開展智慧教學研究,推動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變革,形成具有推廣價值的智慧教學范式,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實現“質量強校”。同時,可以大力宣傳推廣學校的創新典型案例和特色成果,以便得到社會的認可,達到“特色興校”。
只有通過深入的學習和研究,才能把握智慧校園的內涵和本質,做好智慧校園的建設工作。如何把握內涵本質?應用型高校可以通過查閱大量智慧校園文獻資料,尋求先進理論的指導;可以實地考察各種類型的智慧校園,分享這些院校成功的經驗和做法,助推本校智慧校園建設。通過對內涵和本質進行探究,終究會揭示出智慧校園的核心本質是以人為本,并為培養智慧型人才提供支撐和服務。在理解本質的基礎上,再進行頂層設計。智慧校園頂層設計圍繞提升用戶的信息化體驗展開,通過頂層設計和最終落實,實現校園各類用戶都得到個性化的信息服務。在制定頂層設計方案時,將智慧校園建設作為學校重要工作,納入學校中長期發展規劃,可以邀請國家級、省市級主管領導及相關專家對頂層設計及建設方案進行評估,作出最優的選擇[7]。智慧校園建設既要有長期規劃,也要有短期計劃。長期規劃是按計劃逐步推進建設,實現智慧校園的最終目標;短期規劃著眼于解困當前問題和難題,按照具體的實施步驟有力推進工作。總而言之,要將“統籌規劃、頂層設計、分步實施、逐步完善”建設思路,始終貫穿于智慧校園建設工作中。
應用型高校智慧校園建設是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管理相融合的復雜系統工程,需要學校領導的重視、經費的保障、切實可行的政策保障制度、專門的信息化機構組織及專業化的建設隊伍等五個方面的保障和支撐。其一,智慧校園建設工作要得到大力推進,需要得到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必須被定位為“一把手”工程。“一把手”工程可參考學習美國高校首席信息官(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CIO)體系[8],CIO由常務副校長或有綜合協調職責的校領導擔任,以利于綜合協調,或者如果主要領導(校長或書記)有精力真抓實干,親任 CIO 是最好的方法。其二,滿足需求的建設經費,可以在學校年度預算中安排校園建設專項經費和日常運行經費。探求多方支持獲得持續的經費投入,確保智慧校園建設能夠得到可持續發展[9]。其三,設立“一套”切實可行的政策保障制度,其實就是要出臺智慧校園建設相關規章制度,制定學校信息化建設發展規劃并按計劃實施,建立信息化運行、管理制度和創新應用的激勵保障策略,將學校信息化工作作為學校年度考核重要內容和指標。其四,建立專門的信息化機構組織,也可參考CIO 體系,信息化機構組織由決策層、 協調層和執行層組成。決策層是學校信息化領導小組,由校領導和各職能部門的主要負責人組成。協調層是學校信息化辦公室,是信息化領導小組的日常辦事機構,可賦予學校信息技術中心相關管理和協調功能并開展有關工作。執行層由學校職能部門、院系和學校信息化部門組成,執行具體實踐工作。其五,專業化的建設隊伍建設,首選需要挑選一批基礎扎實、素質過硬的信息化人才,這些人才要有懂理論知識的,也要有懂技術和實踐操作的,相互能夠協作配合并高效工作。對于專業的信息化隊伍,還需要有專家團隊給其做培訓和指導,推動整個團隊可持續發展[10]。要給建設隊伍做理念、方法和實踐層面的培訓,分類別、分層次邀請專家做培訓,從理論和實踐上提升建設隊伍的實力,壯大信息化建設力量,加快推進智慧校園建設進程。有了這些機制體制的創新,智慧校園建設工作必將得到有序推進。
評價具有激勵、診斷、調控和導向等功能。智慧校園評價,可以調動智慧校園建設者的積極性,并診斷出智慧校園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積極采取措施解決問題,讓智慧校園建設更加完善,最終真正導向智慧校園的智慧化方向。智慧校園的評價,可通過合格評估、先進評估、示范性評估等方式進行。這三類評估都要設計相應的評估周期。每一項評估都按要求做好提前申報,科學的設計建設目標和建設方案,實現提升智慧校園建設質量的目標。對教育教學流程進行解構和重構,通過強化過程性評價,優化教學效果,提升教學質量,真正實現智慧校園以評促建功能,帶動智慧校園可持續發展。
智慧校園建設是高校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必然階段,為高校帶來智慧教學、智慧科研、智慧管理、智慧服務、智慧生活等一系列新變革,最終指向培養智慧型人才的目標。面對高校智慧校園建設,應用型高校管理者應順勢而為,把握好學校定位和特色,明確建設方向;深刻理解智慧校園建設內涵和本質,做好頂層設計;改革創新體制機制,有序推進智慧校園建設;以評促建,帶動智慧校園良好持續的發展。并以此為契機,加快推進高水平特色型應用型大學創建國家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筆者相信,智慧校園的發展將持續推動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并進一步促進教育現代化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