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瑾 重慶市北碚交通建設發展有限公司
國務院發布《關于改革國有企業工資決定機制的意見》中,要求國有企業調整企業內部員工的收入模式,建立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將員工工作與績效聯系在一起。通過全員績效考核制度的建設與完善,可以提升工作人員更加主動工作時,促使企業工作有序進行。
通過對我國國有企業績效考核工作的分析,發現部分企業的績效考核定位并不明確,個別管理人員認為考核就是利用管理制度對員工進行約束,比較重視考核的過程中,忽略考核結果[1]。考核工作不僅是監督員工的工作過程,更重要的是通過考核結果了解員工的能力、態度與品質,為后續的人力資源管理工作開展提供依據。但是實際工作中,因為缺乏明確的考核目標,無法真正地發揮出績效考核工作的價值,為后續企業管理工作開展提供更多的動力。
根據國家政策的固定,企業進行績效考核指標確定的過程中,需要從員工對經營指標的完成情況、工作人員的思想狀態風等方面入手,通過對實際情況的分析,確定最終的考核評價指標,以此保證評價工作的科學性。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可以發現部分指標比較死板,無法完全反映出員工的工作情況與能力,無法保證績效評價考核工作的公平性與科學性。
在國有企業運行的過程中,考核機制的建立,是績效考核工作開展的依據,也是保證該工作實施效果與應用價值的重要影響因素。通過對實際工作情況的分析,可以發現國有企業受傳統管理理念的影響,并沒有意識到考核機制建設的重要性。考核制度建設僅僅是為了應付上級檢查與規定,缺乏實踐性與操作性,無法真正的反映出員工的工作情況。若這一問題在企業運行的過程中得不到解決,那么會對國有企業的運行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
績效考核工作是一項長期而系統的工作,通過考核指標、計劃、方案的實施,實現對員工的評價[2]。當評價結束后,需要將考核評價的結果反饋給相關部門,有工作人員利用考核評價結果對員工進行個性化管理,使其在崗位工作中發光發亮,實現自身的價值。在此過程中,績效考核結果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了解員工的綜合工作情況與能力的關鍵因素。但是在國有企業運行的過程中,并沒有意識到考核結果應用的價值。當考核結束后,那么績效考核工作也因此結束,并沒有進行相關的崗位調整或者優化,無法展示出考核制度對員工的約束價值。
國有企業利用績效考核工作進行人員的管理時,需要明確考核工作的實施主體,明確這一主體工作內容與崗位責任,推動績效考核工作開展效果。在考核的過程中,根據被考核對象的崗位情況、工作內容,選擇適合的方式進行考核,了解員工的工作能力與崗位能力,以此實現考核的目標[3]。清晰明確的績效考核定位,可以為考核工作開展指明方向,同時能夠優化考核工作效果,更全面的了解考核對象的情況,為后續人力資源管理工作開展提供基礎保障。因此,在實際工作中,需要確定考核的主體,將績效考核工作開展的目的呈現出來,使考核人員對此產生更加清晰的認識,圍繞績效考核定位進行相關的工作,通過全面的考核評價,了解員工,為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依據。當確定考核主體的職能與責任后,推動績效考核工作的實施,可以為企業發展提供專業人員保障,促使國有企業穩定運行與發展。
在績效考核工作的過程中,清晰明確的考核指標能夠輔助考核人員進行針對性的考評工作,真正的了解各個崗位工作人員工作情況與職業能力。實際工作中,對企業的戰略發展目標、各部門崗位工作職責進行全面的分析,制定適合不同崗位與對象的考核指標,將此作為考核工作開展的依據[4]。在考核指標設計的過程中,應遵循簡單、實用、可操作性的原則,以此保證指標實施效果,避免出現指標操作難,無法真正的評價員工工作情況的問題。
以我國某個國企單位為例,根據易操作、實用的原則,對生產部門和領導班子人員的考核指標設計為定量考核與定性考核兩個不同的模塊,其中定量考核主要是對生產經營、經濟效益、安全、質量、科技創新等方面進行評價。定性考核則是對領導人員與工作人員的能力、素質、業績三個方面進行考核與評價。通過定量與定性評價的結合,保證評價工作的全面性,可以更好的了解員工的工作情況,為接下來工作開展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持。
在國有企業運行的過程中,若想提升考核評價工作效果,促使企業工作高質量進行,需要根據企業的實際運行管理情況,選擇適合的方法進行考核評價,使企業員工在科學的評價下形成積極的工作態度,為企業工作開展提供基礎保障。考核評價作為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一種,需要在工作中不斷的積累經驗,在實踐中形成適合企業發展的管理手段與方法,為考核工作開展提供動力。就當前考核工作情況的分析,發現360度考評法、目標管理法、關鍵業績指標法、比較法等方法是考核評價中比較常用的方法[5]。在國有企業運行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對不同的績效考核方法進行分析,結合企業的運行管理情況,選擇適合的方法進行考核評價,使員工在企業的考評中意識到自身的不足與優勢,并利用實踐提升自身素質與崗位能力。
以目標管理法為例,運用這一方法進行績效考核時,需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第一,制定發展目標與工作目標,將此作為目標管理法實施的動力。第二,制定實現目標的時間框架,使企業員工意識到什么時間做什么事情,明確自身的工作責任與崗位要求,在規定的實現內容完成企業發展目標。第三,將時間實現目標與默認目標進行對比,借助此分析未實現目標的原因,并探究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如何提升員工的綜合素質,使其能夠在規定的實現內有效的完成崗位工作內容,保證工作效率。第四,根據員工的實際情況,制定可實現的戰略目標,再次進行評價。這一考核評價機制的建立,不僅可以促使國有企業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同時能夠提升工作人員積極主動工作意識,使其在崗位工作中獲得更多的動力,提升自身職業能力。
在國有企業考核評價工作中,考核機制的建設不僅可以使考核工作變得更加規范、流程化,同時能夠保證考核評價機制的實施效果[6]。在實際工作中,加強對當期考核評價工作情況的分析,根據此制定以下管理制度:第一,明確考核評價權責制度,對考核評價工作人員的工作內容、責任進行分析,并將此以管理制度的方式呈現出來,要求實施考核評價人員根據進行此項工作,落實各項管理制度,保證考核評價工作實施效果。這一制度的建設與完善,能夠提升考核評價人員的責任意識與崗位意識,使其主動完成本職工作,做好崗位工作。第二,制定激勵制度,調動工作人員積極主動工作意識。激勵制度的建設可以讓工作人員感受到崗位工作的重要性,同時能夠使其在工作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成就感與自信心,并將此轉化為工作的熱情,提升考核評價工作效果。第三,制定信息反饋制度。提升對考核評價結果的重視,并將此運用在實際工作中,提升考核評價工作質量。
總而言之,在國有企業績效考核評價工作中,因為這樣那樣的因素,影響該工作效果,無法推動績效考核管理工作的實施與開展。實際工作中,明確考核對象,制定科學的考核評價指標,利用適合的方法進行考核評價工作,使此項工作在績效考核管理制度的支持下有效的進行,提升國有企業運行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