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亦汛 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江西省分公司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地提高,我國財產保險行業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財產保險公司數量也如雨后春筍一樣迅速增長。隨著財產保險公司經營規模的擴大,其各種經營風險也在增加,一些發展較為成熟的財產保險公司已經形成了系統的經營風險應對體系,積累了豐富的風險管理經驗。但大多數中小企業缺乏風險應對的經驗和能力,風險來臨時自身的應對能力不足,影響了企業的長遠發展。中小企業是增加財產保險市場活力、維持市場秩序的重要力量,因而有必要對財產保險公司的經營風險管理進行研究。
經營風險主要指對實現保險公司經營目標可能產生負面影響的不確定性因素,對公司的經營環節進行剖析后可得到如下經營風險:承保風險、定價風險、理賠風險和投資風險。
承保風險主要由保險人自身的信用風險及道德風險所造成,如保險人信用不高會造成保單質量低下、部分公司業務員受自身利益驅動代表公司簽訂有損利益的保單等,其會加大公司的整體經營風險。
定價風險是指公司保險產品定價嚴重偏離正常水平所帶來的風險。定價過低會導致費率水平低于賠付水平,直接影響公司收益;而定價過高會導致客戶流失、競爭力不足等問題。
理賠風險是指由于理賠業務員缺乏專業知識、操作環節缺乏明確規范和理賠過程缺乏系統監管而造成地風險,其會影響公司穩定運營。
投資風險是指資金運用不當所造成地風險,其會影響公司投資收益。
第一,企業戰略目標為導向原則。企業戰略目標是企業運營的指引,企業的一切決策和行為都要以戰略目標為導向,經營風險管理也不例外。經營風險管理要時刻考慮公司戰略目標,以戰略目標的實現為最終目的。
第二,成本效益原則。要謹慎考慮投入的成本能否帶來足夠的回報,充分分析投入成本的合理性,盡可能以最小的成本投入換取最大地風險保障。
第三,長期發展原則。經營風險管理要有長遠眼光,不能為短期成效而舍棄長遠利益。
風險承擔、風險規避、風險轉移、風險轉換、風險對沖、風險補償以及風險控制是財產保險公司經營風險管理的主要途徑。
風險承擔是指公司接受風險帶來的直接和間接損失。風險規避是指公司感知到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并及時退出經濟活動而避免成為風險承擔人。風險轉移是指公司將風險轉移到他者,例如保險公司通過再投保的方式將風險轉移出去。風險轉換是指將公司面臨的風險轉化為另一種風險,如保險公司通過提高定價將客戶質量風險轉化為客戶數量風險。風險對沖是指通過引入其他風險來讓風險造成的影響相互抵消。風險補償是指通過財務、人力、物資等手段對風險造成的損失作出補償。風險控制是指采取綜合手段減少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或風險造成的損失。
定價風險的特殊性。保險產品的賠付成本滯后于定價,只能依據過去的數據預測成本,定價風險直接影響公司的收益和運營能力。
投資風險的特殊性。由于我國保險法對保險公司的投資范圍作出了明確限制,很多保險公司受銀行低利率的影響而將大部分資產投資于基礎設施債券等,此種情況下的大額賠付會導致公司現金流出現問題。
客觀性。由于公司運行過程中存在著種種不確定性因素,風險的存在不可避免。公司只能通過提升風險應對能力、加強經營管理等方式盡可能降低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并不能完全消除風險。
復雜性。財產保險公司不僅要管理被保險人地風險,還要管理自身運營過程中地風險,甚至還有再保險選擇不當帶來的風險。
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的混合性。財產保險公司的主要資金來源是保費收入。由于賠償責任是連續的,但是賠償期限與會計年度不一致,因此必須提取未到期責任準備金和未決賠款準備金。準備金是財產保險公司最主要的負債,與一般公司債務融資的作用不同。負債風險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及較長的潛伏期[1]。
可控性。風險的客觀性并不意味風險面前無可作為,公司能夠通過多種手段對風險進行控制,提升公司運營水平。
第一,公司風險治理體系不完善。我國大部分保險公司空有風險管理的意識,但未能建立系統地風險治理體系,使得風險管理組織和具體操作流程都不明確,導致自身在風險面前“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二,監管機制亟待健全。部分保險公司缺乏自身的風險監控和預警系統,監管體系不完整。
第三,缺乏技術支持。定量分析系統的缺位導致公司風險識別和監測工作中的主觀性因素過強,不符合風險的客觀性。且以大數據技術作支撐的風險管理信息系統尚未建成,數據缺失使得風險管理工作缺乏科學性。
第四,缺乏全面風險管理意識。由于我國保險業起步晚,風險管理的經驗不足,導致風險管理意識跟不上公司發展的需求。大部分公司都把風險管理看作是孤立的工作,未能認識到風險的系統性和關聯性。
第一,公司內部控制體系出現問題。企業文化建設不到位,造成各部門之間缺乏凝聚力,各自為政,無法形成合力。出現問題時相互推卸責任,導致員工的不規范行為未能得到及時糾正,增加了風險發生的可能性。
第二,公司管理制度不健全。部分公司在管理過程中依然遵照過去粗放式的管理理念,未能明確相關制度。統一標準的缺位降低了公司的運行效率,增加了各類風險發生的可能性。
第三,信息溝通不暢加劇經營風險。由于信息披露機制不健全,公司與投保人、被保險人之間會存在信息不對稱的現象,而公司內部的信息擴散中也存在盲區,這些都是經營風險產生的原因。
理念障礙。風險管理理念在整個風險管理過程中發揮著指引作用,不合時宜的理念則不利于風險管理水平地提高。
人力障礙。風險管理是一項全面工作,但我國大部分財產保險公司的風險管理人員多為會計專業出身,缺乏專業知識。
財產保險公司地風險評價應當采取全面均衡的策略,以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從梳理各個經營環節入手,分析每個環節可能發生地風險,對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造成的損失作出定性分析。并對公司的財務報表進行定量分析,結合歷史報表和收支狀況找出異常數據,增加風險評價的客觀性和可靠性。
風險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應當遵循有效性、互斥性、規范性、實用性、靈活性原則。指標體系要分層明確;實用性是指指標體系要盡可能簡潔、適用于公司實際情況,便于風險評價工作的開展;靈活性是指指標體系要能反映風險的發展變化。
本文將以上評價方法和指標體系運用于A財產保險公司地風險評價工作,得出了如下結論:
承保風險的成因有虛假宣傳、投保單不規范、客戶簽字缺失、出具陰陽保單等,上述四種原因造成的承保風險比重分別為23.44%、32.56%、11.5%和25.23%,風 險發生的可能性較大,約為35.56%,會給公司帶來較高損失。
定價風險的成因有客戶信息不完善、傭金手續費規定不明確、數據偏差等,上述三種原因造成的定價風險比重分別為41.37%、35.79%和17.55%,風險發生的可能性較大,約為38.52%,會給公司帶來較高損失。
理賠風險的成因有理賠超時、虛假理賠、查勘員收受不當得利等,上述三種原因造成的理賠風險比重分別為32.89%、29.3%和30.55%,發生的可能性中等,約為17.7%,會給公司帶來較高損失。
投資風險的成因有投資回報率計算出現誤差、投資對象突然破產、利率突然降低等,上述三種原因所造成的投資風險比重分別為55.69%、11.89%和25.55%,發生的可能性不大,約為8.22%,會給公司帶來較高損失。
從實證結果可以看出,承保風險和定價風險出現的可能性和帶來的損失都比較高,且主要由公司內部因素造成,需要切實制定相關規范和應對措施來防范這兩種風險。理賠風險發生的可能性低于承保風險和定價風險,高于投資風險,但給公司帶來的損失較高,由內部人員道德因素所造成的理賠風險將會給公司造成最大損失,需要加以規制和懲處。投資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最低,但同樣會給公司帶來較高損失,需要理性對待,做到安全優先。
以經營風險為對象,對經營風險進行監測、識別和衡量,并采取多種應對手段以增加公司經濟活動的安全性的系統性工作就是經營風險管理,其中風險識別和風險衡量是做好風險管理工作的關鍵。
經營風險管理的程序主要由風險識別、風險衡量、風險處理、風險管理評價四個環節構成。風險識別是指對風險的類別和來源作出及時準確的描述,公司組織機構和制度體系的漏洞、員工和業務活動的差錯以及外部環境的變動都是風險識別的依據。風險衡量是指對風險進行量化處理,測算出風險發生的概率、持續的時間、造成的損失、處理所需成本以及期望結果等。風險處理是指以風險識別和風險衡量為基礎,對風險進行規避、轉移、轉換或損失控制等。風險管理評價是指對上述環節及管理結果進行綜合分析,總結經驗和不足。
風險識別是指工作人員對公司經營風險的類別、性質、產生的內外原因進行分析,為后續地風險管理工作奠定基礎。風險識別的質量直接決定了風險管理工作效率,因而必須保證識別隊伍的專業性和識別技術的先進性。
本文將分別闡述承保風險、定價風險、理賠風險、投資風險的防范措施。
保險公司的運營中若存在忽視自身的經營能力、承保能力以及技術平臺支持力度等問題,盲目承保高風險標,最終很可能導致虧損甚至破產[2]。因而公司應當貫徹落實成本控制理念,完善內部操作系統和相關規定,加大對從業人員的管理力度和對道德風險問題的懲處力度,從而保證承保工作安全。
由于保險產品的定價缺乏可靠的成本依據,只能根據過去的經驗和市場調查結果作出定價,因此出現定價風險的可能性較高。保險公司應當建立自己的分析模型和定價系統,減少主觀因素對定價的影響。
理賠風險直接影響保險公司收支平衡,提升賠付風險防范能力對于提高公司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公司應加強賠付過程監管,及時糾正業務人員的不規范操作,防止員工與客戶聯合造假情況的出現。還要對員工進行定期培訓,提升員工的專業能力和知識儲備。
防范投資風險,一要建立健全資產管理體系,加強資產配置的靈活性;二要把握債券市場規律、及時調整債券投資比重;三要加強信用風險的防范力度,定期進行信用評級。
隨著我國保險行業的不斷壯大和保險業市場主體的不斷增多,保險公司面臨的風險也更加復雜多變,提升經營風險管理能力對于公司長期健康發展尤為重要。只有保險公司的風險管理能力獲得整體提升,我國保險業才能突破發展瓶頸、實現轉型升級,真正成為我國金融業發展的支柱型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