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琪 中鐵四局集團有限公司市政工程分公司
新時期會計準則的修改對于企業職工工資薪金的影響受到諸多目光的關注,企業職工的工資薪酬體系是企業長遠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企業的長遠發展離不開職工的勞動,從一定程度上看,企業對于員工工資的核算方式直接影響到企業效益,而目前由于新時期職工工資薪酬的內容增多、范圍也逐漸擴大,就產生了會計與稅法制度之間的差異化,為此,分析企業職工工資薪金在會計準則與稅法制度的變化和規律,完善企業職工薪酬制度,為企業的現代化發展和鞏固自身優勢作出調整。
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自改革開放以來就在以驚人的速度提升,在國際上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科技,教育以及民生等方面也有著很大的成就,與此同時,我國各領域企業的職工薪酬體系也有了很大的變化,與之前的職工薪酬體系相比,企業職工薪酬體系內容和規范增多,其范圍和目的也更加明確,在新時期的會計準則中明確提到,企業職工工資薪酬體系的含義是企業職工通過具有法律效應的勞動合同與合作,員工通過勞動為企業創造收益,企業按照勞動合同給員工支付應有的工資,企業與員工之間由具有法律效應的勞動合同進行制約,企業員工工資薪酬制度包括職工工資、獎金和企業的各類補貼,還有社會保險、住房公積金等,這些所有的工資以及員工福利經過會計核算后發放到企業職工手中。
在新時期會計準則中,不僅對于企業職工薪酬體系的內容進行了梳理和修改,而且在實際的企業運營中,對不同企業的運營模式有更高的兼容性,讓會計對職工薪酬體系的核算更加準確,同時也減少了會計的工作任務,能夠高效率的完成核算工作,提高了企業職工工資薪金的核算質量。
新時期會計準則對于企業職工工資薪金最重要的變化是對于員工構成中加入了福利,結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和新時期會計準則的演變,在原來的職工工資核算內容上加入員工在離職后的薪資標準,當企業員工不是因為自身原因而造成離職,即在勞動合同規定日期之前員工被迫解除與企業的勞動關系,則企業根據職工薪酬制度為員工作做出經濟補償措施,并且企業會計應當核算員工在與企業解除勞動關系之前所產生的勞動收益,包括工資以及員工所享受的各種福利。
新時期企業所得稅的變化是為了縮小內外資企業的差異化,規定企業可以通過計算實際的工資支出去繳納稅收,并且對于企業實際的工資支出,相關機構會認證其真實性和合理性,如若與繳納稅收與實際有出入,則稅務機關將依法對工資進行扣除并實施不同程度的處罰,
對于稅法制度而言,企業職工的工資薪金是在企業的每一個納稅年度,企業職工在此期間為企業勞動而獲得勞動報酬的形式,勞動報酬主要包括基本工資、獎金、各種補貼以及社會保險等,就是企業在正常運營過程中所產生的所有工資薪金的支出。而對于會計準則的企業職工工資薪金是職工在企業正常運營過程中所提供的服務以及其他方式給予的報酬支出。
對于職工工資、獎金以及各類補貼來說,納稅期限內,沒有實際發生的金額不得算在稅前扣除的工資薪金當中,例如,住宿補貼,用餐補貼,交通補貼以及獨生子女補貼等,包括股份、利息的分配也不得在稅前工資當中扣除,對于殘疾人士而言,企業應當在其納稅基礎上進行調減,在不影響企業盈利的情況下降低殘疾人士的納稅額,包括在企業未來的發展道路上,隨著經濟發展的不斷加快,新時代產品的投入都需要不少的成本,而這些成本的投入是能夠進入到會計的資產損耗中的,按照相應的比例對這些無形資產進行成本分攤。企業職工的各類福利在會計準則中是能夠全部列入的成本和費用,并且是實際發生和一一對應的,稅法制度上的職工福利則是限制額度支出,兩者在成本費用上的區別是,會計準則的職工福利作為企業成本費用沒有上限,而稅法制度的職工福利是通過控制成本費用額度,保障職工福利支出上限。社會保險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五險一金中的五險,五險的繳納是以實際的繳納基礎為標準,對于商業保險來說繳納費用在會計準則中人為企業職工工資范疇,但是在稅法制度中,除國家規定的專門為特種工種的人身安全而設置的商業保險之外,其他的都不得扣除。并且在稅法制度下扣除標準以企業五險的繳納基數為準,對于企業前期由于其他原因進行調增的金額,必須在本年度對繳納數進行調減。住房公積金按照國家規定,計算方式是以一定的繳存比例進行,企業和職工以職工的年度平均工資為基準再乘以職工所在地的繳存比例,在稅法制度中,企業和職工的繳納數都不能超過該職工年度月平均工資的百分之十二,企業與職工所繳存的公積金數由于各地經濟水平的不同,具體繳存數都以當地的公積金管理中心的標準實施。
如今,隨著我國薪酬制度的不斷完善和更新,我國對于企業不同運營模式有著不同的稅收政策,對于企業職工來說,企業可以根據自身優勢,對于不同的崗位或者工作,招收部分特殊員工,利用這種優勢來享受國家的稅收優惠政策,這種形式給一些特殊員工帶來更多的便利,增加了就業機會,對于企業來說,不僅能夠通過合法途徑為企業省去部分稅收,同時也給企業創造了價值,提高企業自身的聲譽。
經濟危機對于一個企業的危害可見一斑,企業對于經濟危機的處理一般通過裁員或者降薪的方式,但是在如今的社會,職工社會生活壓力普遍很高,降薪或者裁員不僅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企業危機,而且會降低職工對于企業的信任感,減少了消費,減緩了社會經濟的發展速度,為此,稅法制度可以升高職工工資薪金的扣除標準,然后企業也可以一定程度的提高職工工資去刺激消費,提高社會經濟水平的發展。
對于殘疾人工資扣除方面,提高殘疾人扣除比例的同時,也應該對殘疾人扣除條件做出擴展,完善稅法制度對于殘疾人扣除標準的方案,保證殘疾人稅收方面具有完善的法律規定。
從職工工資薪金來看,會計準則與稅法制度之間所存在的差異無非就是,職工工資薪金實際發生的支出費用的判斷標準不統一,會計準則是將職工在企業勞動中所獲得的報酬作為負債,并將其計算進入企業的資產成本當中,但是職工工資薪金的支出費用對于企業來說不影響當期損益。稅法制度則是在企業職工通過自身勞動所獲得的實際報酬進行扣除,如果對于未發生的支付費用,則不得在稅前扣除,這就是會計準則和稅法制度對于工資薪金稅前扣除不同的判斷依據,再者就是企業會計準則與稅法制度對于支出費用的合理性判斷標準,企業會計準則認為企業通過相關制度規定對企業職工建立完善的薪酬體系,有具體的工資分配標準,這是企業會計準則所認為的合理性,但在稅法制度上,對于職工工資薪金的合理性問題判斷依據有著很多的限制,包括個人所得稅納稅人身份的真實性,各個行業對于職工工資薪金水平的制定是否合理,這是由于出發點不同,服務人群不同導致的差異,但是這種稅法制度能夠制約企業,防止企業逃稅、避稅,也為企業職工提供一個較好的工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