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飛 山東兗礦技師學院
二十世紀末到至今,技工教育作為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基地,承擔著為國家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重任,使得技工教育得到快速發展。但技工院校的人才培養也面臨著諸多問題,如適應企業需求的能力不足,需要從觀念、投入、制度、教育等多方面進行探索,因此,對技工院校人才培養的具體模式進行探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建國后,技工教育快速發展,變成公司塑造技術工人的關鍵產業基地,為國家現代化發展了很多技術工人,單獨支撐點了計劃經濟體制階段的國有制龍頭企業的發展趨勢,在現階段也同樣支撐了產業轉型升級和中國制造的發展。其中,技工教育形成了一套先進的辦學理念和技工教育理論,代表了我國新時期產教融合的先進轉型方向。技工院校教育人才的培養方式是完成高職院校文化教育人才的培養總體目標的組織結構和管理機制,它的含義包含培養計劃、規格型號、管理體系、全過程教育評定五個基本前提。高職院校文化教育人才的培養管理體系的基本內容包括:辦學規模與當地企業和社會就業需求相適應;辦學模式向產教融合轉變;教學方式向大部分專業過渡;學生實習與就業崗位相結合;學校培養水平與質量符合企業需要;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校企一體化發展機制。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完善職業教育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校企合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工業強國全是技術工之國”,“作為制造業強國,大家的優秀人才基本應該是技術工”,規定“全力塑造支撐點中國制造業、中國智造的技能型人才”。《國務院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要“大力推廣企校雙制高等職業教育和工學結合的職業技術學校文化教育”。黨的十九大匯報明確提出的科學論斷、我國的政策方針等,全是新形勢下健全高等職業教育與企業培訓體系的戰略思想。加速高技能人才培養,支持和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創新創造,是歷史賦予技工教育的使命,也是高校人才培養的方向。
技師學院伴隨著企業改革,率先走向市場,飽受市場經濟的洗禮,形風采市場經濟下全新的市場化發展機制,市場經濟的競爭使技師學院迅速適應市場需求,也造就了其超強的生命力和自我發展的能力。但由于歷史上的客觀原因,目前技工院校的教育現狀并不令人滿意,有的學校落后于其他學校,甚至逐漸拉大差距,主要表現在:1.生源不足,質量差。重學歷意識根深蒂固,加之高校、技工院校擴招,造成技工院校生源不足,特別是生源質量差,影響了正常的教育教學與實踐活動。2.近幾年,國家雖出臺了一些優惠政策,但并未真正在企業中落實,技工院校畢業生在就業問題上與大學、高職畢業生相比,無論是應聘還是待遇都存在差異,受到歧視。3.與其他技工院校相比,政策扶持、經費投入、辦學規模、總體規劃等方面仍有差距,尤其是專業技術院校更是面臨辦學困境。4.學校、教師圍繞市場辦學意識不強,教育教學改革力度不夠,校企合作機制不健全,校企融合程度不高。在職業教育市場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技工院校要在保持自身傳統特色和優勢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增強自身的綜合實力和市場競爭能力,充分發揮其在培養技能型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不負新時期技工教育的歷史重任。
高職高專專業設置要適應市場需求,科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突出高職特色,精準對接主導產業,精準培養,為國家戰略和地方區域經濟發展服務。產教融合方面,技術專業設定與產業發展緊密結合,院校教學環節與公司生產過程緊密結合,學生塑造品質與公司專業技能要求緊密結合,對地區產業鏈、公司具有了精確適用功效,搭建了“工學結合、學作一體”的“工科互用、通專融合”的“工學結合、以民為本”的人才的培養方式。
根據“專業配套、課程配套、崗位配套”的要求,改革專業課程體系,課程設置要與市場需求相匹配,培養專業能力,加強一體化課程體系建設,實現專業課程一體化、基礎課程信息化、思政課時代化;創新教學模式,實現“車間(教室)教室合一、理論實踐合用、學校工廠合用”,確保教學計劃50%以上的課時用于校內實訓和企業實習實訓。通過建立一體化教學評價體系、加強對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加大企業技術人才引進和師資隊伍建設等措施,實現了教師隊伍的一體化。
建立多元的評價主體和評價方式,根據 職業崗位的規范和標準,對學生的專業能力、綜合素質等進行綜合評價,以畢業生就業質量和企業對畢業生的質量評價為切入點,最后產生包含院校、公司、政府部門、學生、勞務中介組織 等以內的點評行為主體,以提升 點評的信度和效度,充分發揮點評的導向性、鼓勵功效,使學生逐漸做到崗位職位的規定,完成大學畢業即學生就業的培養計劃。
技工院校文化教育由公司發展而成,校企合作辦學是其原有遺傳基因,在維持傳統式特點和優點的前提條件下,技工院校學校應積極主動自主創新合作方式,自上而下地轉變觀念,采取多種形式、多種手段,開展合作生產,在保持傳統特色和優勢的基礎上,積極創新合作模式,從上而下地轉變觀念,從上而下地轉變認識,采取多種方式推進校企合作,大膽實踐,探索新的實踐模式,完成了技工院校文化教育與公司用工的無縫拼接,合理解決了院校傳統式塑造方式與公司用工的錯位難題。
技工學校是塑造技能型人才的主陣作為要重視對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素養的全面的發展,創建“三全育人”課堂教學工作中管理體系,提升學生職業道德規范、職業夢想、職業發展規劃、創業就業觀等層面的德育教育和塑造。以塑造學生對崗位的潛心與堅持不懈,是學生以精湛的專業能力,明顯而深入的職業道德規范,優異的職業素質,以不一樣的風采極致闡釋匠人精神。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認為,在新時期,對技工院校各專業內部人才培養相關模式的研究需要與時俱進,要結合實際,總體目標是逐步完善在社會化教學設施下日益發展完善的技工教育管理體系,以優秀的技工教育管理體系推動產教融合的轉型升級,推動高等職業教育從“文憑為主導”向“專業技能為主導”的變化,促進高等職業教育由“立德樹人”向“產教融合”的迅速轉型發展,這是新時期技工教育肩負的重大歷史使命,也是我國職業教育肩負的歷史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