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花平

萬眾矚目的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于10月7日塵埃落定。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諾貝爾化學獎授予法國科學家埃曼紐埃爾·卡彭蒂耶和美國科學家詹妮弗·杜德納,以表彰兩人對研究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作出的貢獻。基于這項技術,研究人員能以極高精度改變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脫氧核糖核酸(DNA),并有望更改某些生物的生命周期。這一技術對生命科學研究產生了突破性影響,有助于研究出新的癌癥療法,并可能使遺傳疾病的治愈成為現實。
在為兩位獲獎者祝賀的同時,許多人為另一位基因編輯“巨頭”——美籍華裔科學家張鋒的“落選”感到惋惜。一時間,三人之間仍在上演的專利戰引發網友熱議。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的研發與運用中,知識產權應如何發揮作用?
CRISPR 中文名為“規律成簇間隔短回文重復”。因具有成本低、易上手、效率高等優勢,CRISPR 技術對基因的修剪改造趨于“平民化”,被形象地稱為“基因剪刀”。卡彭蒂耶、杜德納與張鋒之間的專利權糾葛,便要從這一技術的出現說起。
2012年6月,卡彭蒂耶和杜德納開展合作,率先在《科學》雜志發表關于CRISPR 技術研究的論文。在這項研究中,她們給CRISPR 加了一個向導RNA(核糖核酸),同時挑選Cas 蛋白家族排行第九的Cas9作為CRISPR 的搭檔,并對Cas9蛋白進行改造,只保留其內切酶功能,形成的CRISPR/Cas9系統在體外實驗中能“定點”對DNA 進行切割,顯著提升了基因編輯的效率,為該領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論文公開發表的前一個月,杜德納所在的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下稱“伯克利分校”)便提交了關于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的專利申請,同時在申請中描述了CRISPR/Cas9在細菌等原核生物中的應用情況。
而紛爭的另一方博德研究所張鋒團隊,于2013年2月在《科學》雜志發表論文,將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成功應用到了哺乳動物和人類細胞,成為了第一個用CRISPR/Cas9技術“編輯”哺乳動物細胞基因組的科學家。在此次研究結果發布前的2012年底,張鋒團隊通過加急審查程序提交相關專利申請,請求在真核細胞或任何有細胞核的物種中使用CRISPR 基因編輯技術。
也正是在同一年,志同道合的三人開始合伙創建基因編輯公司——愛迪塔斯醫藥,并獲得了43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用以開發一類新的、基于CRISPR 技術的藥物。然而,隨著2014年4月美國專利商標局授予張鋒團隊CRISPR 專利權,意味著他和博德研究所在美國擁有將CRISPR/Cas9技術應用于植物、動物等所有真核生物中的權利,這也是CRISPR 技術商業化最為核心的專利之一。于是,三人陣營開始分化,并爆發了有關CRISPR/Cas9的專利權“戰爭”。
昔日隊友變對手,一“開戰”便硝煙四起。2016年,伯克利分校以“專利沖突”為由,針對博德研究所的CRISPR 基因編輯專利,以及另外11件相關專利向美國專利商標局專利審判和上訴委員會(PTAB)請求啟動抵觸審查程序,以確認誰先發明了CRISPR 基因編輯技術。2017年,PTAB 作出裁決認為,博德研究所獲得的CRISPR 專利權與伯克利分校提交的專利申請涵蓋范圍不同,不存在沖突。此外,PTAB 在裁決中并未否定伯克利分校針對CRISPR 基因編輯技術提交的專利申請,其認為兩者的發明并不存在沖突。
此次裁決結果并未讓專利之爭圓滿結束。在之后的幾年里,卡彭蒂耶和杜德納團隊開始了漫長的訴訟之路。
今年9月,在經過了美國聯邦巡回上訴法院審理、PTAB 重新作出裁決等階段后,這場激烈的專利戰似乎出現了“贏家”。PTAB 裁定,博德研究所獲得在真核細胞中應用CRISPR 專利的“優先權”。但這一裁決也認證了卡彭蒂耶和杜德納團隊發明了CRISPR 技術中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
CRISPR 專利權之爭的白熱化,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基因剪刀”技術擁有的巨大價值,“它不僅在基礎科學領域引發了變革,還產生了很多創新性成果,并將帶來具有獨創性的新治療方法。”
這一點從CRISPR 技術的研發熱中也可看出。自從卡彭蒂耶和杜德納于2012年發明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以來,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這一技術便成為基因編輯領域的“超級明星”。實踐中,科學家們爭分奪秒地利用CRISPR/Cas 技術對細菌、真菌、植物、動物甚至人類細胞和胚胎進行基因編輯操作,研究論文從2012年幾十篇飆升至2019年的5000余篇。
同時,盡管與CRISPR 技術相關的基因療法、細胞療法、免疫療法、藥物開發等人類健康方面的應用還處于早期階段,但美國蒙大拿州立大學專家在2015年的一篇述評文章中指出,這個市場正在經歷“狂熱增長”,并且估計CRISPR 技術帶來的商機可能高達460億美元。
在CRISPR 技術的商業化“錢”景中,知識產權應如何發揮作用?雖然伯克利分校與博德研究所針對CRISPR 專利權的紛爭仍在持續,但專利權屬爭奪的目的是對創新成果的保護,并不意味著對技術的壟斷。這從博德研究所所持的態度中便可窺一二。博德研究所方面稱,全世界的科研人員可以用他們的技術進行學術研究,但是廠商必須交付相關費用對CRISPR 專利進行合理、合法地使用。
縱觀全世界的知識產權制度,它們最大的共同特點便是保護和鼓勵創新,在近期目標上實現對創新成果的有效運用、實現商業利益,而在遠期愿景上,則是最終推動社會的發展。從這一角度上看,如何取得社會效益和發明人利益的平衡是應當考慮的問題。
在此問題上著名的一例便是2014年特斯拉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宣布將開放特斯拉所有專利。截至今日,特斯拉已公開400余件專利,涉及電動汽車綜合控制,電機控制制造及優化,電池單體技術、成組技術、均衡優化及壽命管理等領域,推動著包括特斯拉在內的整個電動汽車行業進行技術研發,加速全球向可持續能源的轉變。
在科學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知識產權始終是繞不開的話題。不論伯克利分校與博德研究所的CRISPR專利權糾紛將何去何從,CRISPR 技術能夠如此廣泛地應用在生命科學、醫學等各個領域,離不開知識產權的保駕護航,也離不開以卡彭蒂耶、杜德納、張鋒等為代表的每一位“重寫生命密碼”的科學家的無私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