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也不敢打,防也防不住”“農民辛苦一年,野豬一晚就毀完”“很多人都不敢種地了”……據報道,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野生動物保護力度的加大,野豬等野生動物數量明顯增加,嚴重危害農作物生長,給農民帶來較大損失。廣東、湖南、安徽、陜西等地山區都出現類似現象。一邊是野生動物,一邊是農民的辛苦勞作和生計問題,當二者發生沖突,該如何兼顧,使得社會效益最大化?
對野生動物的保護,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圈養式保護,如大熊貓;一種是散養式保護,如野豬。前者需要較高的成本,往往由國家承擔;后者的成本交給了大自然。但野豬不會按規則行事,這一成本無形中轉嫁給了農民,表現就是損失農作物這一財產。所以,當野生動物保護和農民利益發生沖突時,不能簡單地看作是雙方之間的事,應該引入第三方的協調機制。這個第三方,便是對保護野生動物和農民利益均負有責任的政府部門。說直白一點,當利益沖突發生時,國家補償應該及時跟上。
其實,我國對此是有明確的制度保障的?!兑吧鷦游锉Wo法》第十九條規定,因保護本法規定保護的野生動物,造成人員傷亡、農作物或者其他財產損失的,由當地人民政府給予補償。具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但問題是,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各個地方的“具體辦法”,有沒有真正落實到位,農民有沒有真正拿到該有的補償?
從國家層面的法律規定,到地方性的制度細化,從建議、呼吁,到討論制定補償政策,再到最末端的補償,固然需要時間,但在一些受災嚴重的地區,在野豬等野生動物數量快速增加、對農作物糟蹋不斷加劇的語境下,受損的農民等不及了,政府部門相關工作要加快推進的步伐。要認識到,農民為野生動物保護付出的成本,由地方政府補上,本就是民生的應有之義。? ?(綜合《新華每日電訊》、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