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鐘南山受世界衛生組織資助,去英國倫敦進修學習。面對舉止傲慢的愛丁堡皇家醫院的大衛·弗蘭里教授,他不卑不亢,執著地提出自己希望做呼吸病研究的要求。對中國醫學并不了解的導師,要求他在會上介紹中國醫療情況,想試探他的醫學功底。初來乍到的鐘南山,勇敢地接受了這項挑戰。
他擬了一個8000字的講稿,準備的幻燈片內容是中國呼吸疾病方面的治療方法,并請了英語老師為他指正和修改。
一個月后的一天下午,演講開始。鐘南山拿著自己制作的幻燈片和講稿,走上了講臺。
他從中國的傳統醫學講起,講中醫與西醫相通的呼吸醫學診斷方法,講中醫是如何觀察病人舌相的,講出兩者相通的理論。他說,西醫在沒有對病人做血液分析、進行初診的情況下,可以借用中醫的這一診療方法:觀察病人舌頭的顏色,以此判斷病人缺氧和酸堿平衡的情況,甚至其他問題。
他還講解了其他方面,如中國古老的傳統醫學針刺麻醉,這是中國獨有的醫學瑰寶,在中國長期運用于臨床。
他越講越有信心,不知不覺,大半個鐘頭就過去了。他講完后,全場響起熱烈的掌聲。
因為有的內容沒聽懂,醫生們當即提出一些問題請鐘南山解答。一位剛退休的老教授主動走過來,拍拍鐘南山的肩膀,說:“鐘醫生,你講得很好,什么時候我請你到我家去談談呢?”鐘南山愉快地答應了。
鐘南山在此次介紹中,將呼吸疾病研究所所做的研究全部派上了用場。從1971年到1978年,他一直在研究慢性呼吸疾病、呼吸衰竭和治療方法。
之所以想到講針刺麻醉,是因為鐘南山曾在英國遇到一個病例的討論。
一位患肺源性心臟病的病人吃了幾天利尿藥后,水腫消退了,但是表現十分亢奮。鐘南山看了一下病人的舌苔,是絳紅色的,屬于中醫學常說的陰虛火旺。在呼研所時,他遇到過很多這樣的病人,知道這樣的病人可能出現了酸堿平衡失調,舌相才呈絳紅色。
他對負責這個病人的教授說:“這個病人一定是有低鉀血癥,要補鉀。”
他進一步說明原理:“因為病人用利尿藥太多后,鉀丟失嚴重,所以出現堿中毒,這個叫代謝性堿中毒。”
英國醫生們覺得很奇怪:中國醫生怎么會這么認為呢?那位教授于是說:“好吧,我們給他測一測動脈血氣和血鉀。”
結果一測,果然很低。
病人補了鉀后,過了兩天情況就改善了。教授非常開心地說:“看來,你這個中國醫生還是有點潛力的嘛。”
這個診斷,讓這位教授對中國的醫術產生了興趣。他沒想到,一個舌相會幫上這么大的忙。(摘自《鐘南山文集》 人民軍醫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