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首都出發,沿京哈高速東行,在北京至秦皇島中段,坐落著一個美麗的山城——遷西,如一顆翠綠的寶石,鑲嵌在雄偉綿延的燕山南麓。她有著“唐山后花園”的美譽,是我摯愛如一的家鄉。
“詩意山水 畫境栗鄉”,這句話凝練了家鄉讓人如癡如醉的美。
家鄉的山美。綿延不斷、交錯縱橫,遠看神怡、近覺豪放,粗獷中透著細膩,雄偉但不失溫柔,是家鄉山的特點。因地處燕山支脈,家鄉的山極多,素有“七山一水分半田”之說。游走賞玩,或匆匆而過,不管在哪里,都處于山的懷抱中,只稍抬望眼,總能與山相見。有的突兀而起似斗笠,有的狀如雙乳,有的形似舞蛇,但多是山山相連,如翠屏綿延,高低起伏、彼此交錯,樸實但耐人尋味。玉兔升上東山,嬋娟沉落西山,山與月的別樣風景,不知銘刻進了多少人的情懷。家鄉的山多,名山自然不少。在西部的薊鎮古城——三屯營鎮,聳立著京東第一名岫景忠山,始建明初、盛于明中,鐘靈毓秀、古巖崢嶸,蒼松蔽日、石徑通幽,梵音裊裊處盡顯悠清,儒道佛在此集于一體,清康熙皇帝數次登臨,御題“天下名山”“靈山秀色”。在東南部,還鄉河的發源地——新集鎮,那里的山形似鳳凰、振翅騰飛,頭朝東南、尾向西北,故得名鳳凰山,山體雄偉迤邐,靈氣充盈其間,民俗文化蔚為壯觀,一年一度的民間廟會規模宏大,自唐以來就以佛教名山聲聞遐邇,至今已有一千余年的歷史。在東北部,冀東重要抗日根據地——上營鄉,山下有青山關古堡,山上有長城蜿蜒而過,“萬里長城第一門”的“水門”便在此。古堡、長城、巍峨的群山與紅瓦白墻的民居完美融合,這里坐落著唐山境內最高峰——八面峰,海拔842米,來此若不登此峰,便不能體味“登東山而小魯”的感慨。三座名山在西部、東南與東北,呈鼎足之勢,聳立在家鄉。還有松亭山、五虎山、玄武山、太平山等一眾名山,可謂山山不同、景景各異。
家鄉的水美。灤河、長河、清河、還鄉河……這些河像一條條血脈,默默滋潤著家鄉。灤河,是家鄉的母親河。喝灤河水長大的我,童時的美好記憶,凡跟水有關的,都與灤河有密切的聯系。清凌凌的灤水,坦蕩蕩的流,藍盈盈的天啊,我在山邊走。發源于豐寧壩上高原的灤河,是省內第二大河。上世紀70年代以來,先是為引灤入津在家鄉北部修建了潘家口水庫,也因而有了喜峰口水下長城的奇觀。后為更好的防洪供水,又在家鄉中部修建了大黑汀水庫。在這兩個地方,灤河的體態豐盈了許多,于兩岸間的山谷匯集飽脹、迂回反轉,向南蜿蜒流動。從高空鳥瞰,灑河橋以南的大黑汀庫區,宛如一把巨大翠綠的如意,嵌在眾山間,陽光下風起微瀾,波光閃閃。在縣城北部,灤河因大壩改向東流,并在此形成四時分明、風景秀麗的灤水灣公園。灣面寬廣平靜,藍天白云、曲橋金柳、樓宇遠山……倒映在如境的水面,岸畔青草綠樹、花香鳥語,游人來往如織。若偶遇一葉小舟行在水面,拖著漸漸變淡的漣漪,與周圍景色虛實相生、動靜結合,最易萌生人在畫中游的美感。晨曉時,朝霞將水面染得紅彤彤,彩虹橋映在水面,于木橋上或兩岸駐足,“日出江花紅勝火”的美景,更叫人欣喜流連。過了這片廣闊的水域,灤河漸漸收窄,順著地勢,變得奔騰洶涌起來,經羅家屯和尹莊,流入遷安境內,最后在樂亭注入渤海灣。祖輩父輩們都喝灤河水長大,他們都說灤河水清冽甘甜。時光斗轉,祖輩們已然遠去,自己也有了可愛的孩子,但灤河依然,默默滋潤著這里的山巒、樹木、土地和古樸的村莊,依然養育著世代居住在這里的人們,寬寬窄窄、彎彎曲曲、時緩時急,總是流得那樣清凌凌、坦蕩蕩。
一個地方,有山就有了名氣,有水就有了靈氣。家鄉的美,還在長城美。家鄉的長城野味十足,于莽莽群山上蜿蜒,隨山勢走向曲折舞動,近觀雖斷壁殘垣,遠望則盡顯雄渾蒼勁。朝陽為其鍍金,夕陽將其染赤,櫛風沐雨,歷盡千百年滄桑,墻體青磚斑駁脫落,古道隱隱雜草叢生,但雄風依舊,傲然挺立于山巔。登高望遠,感慨萬千,古往今來,如在眼前。耳旁疾風呼嘯,仿佛帶著戰場的硝煙、戰鼓和吶喊,一幕幕,如山綿延。家鄉的長城,較早的能追溯至戰國時期,但保存較完整的是明長城。西起漢兒莊鄉的龍井關,東至太平寨鎮的擦崖子關,依次有潘家口、喜峰口、鐵門關、游鄉口、董家口、青山關、榆木嶺、大嶺寨等20多處險關要隘,沿山脈起伏綿延,跨峭壁、越深林,長達90公里,渾如一道天然屏障,屹立于莽莽群山之巔。關口地勢險要異常,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從明至清400余年時間里,150多任將帥在關口更番坐鎮。抗倭名將戚繼光駐守三屯營時,號令大修邊墻,建造了如今的空心長城敵臺,堪稱長城建筑史上的偉大創舉。家鄉境內現存的長城敵臺,多是當年戚繼光的杰作。明詩人陶允宜在八律《喜峰口道上呈戚少保》中寫道:“路出萬山通鳥道,城懸千嶂壓龍沙。空中云影連樓閣,夜半風聲度鼓笳。”正是對家鄉長城險隘的由衷贊嘆。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征,讓家鄉有了歷史的厚重感和文化感。在城樓之上極目遠舒,天地盡收眼底,頓感心胸無限遼闊,撫今追昔間,歷史碎片接踵而來,仿佛看見明代名將李銘、馬永、戚繼光在城樓巋然遠望,仿佛聽到二十九軍將士們“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的錚錚誓言,看到他們緊握大刀,殺得日軍膽戰心驚、鬼哭狼嚎……
家鄉的栗美,人也美。家鄉有林地140多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3%,是全國綠化的先進縣和模范縣。板栗種植面積達70萬畝,素有“中國板栗之鄉”的美譽。家鄉的板栗,外皮紅褐色,鮮艷而光澤。果仁生呈米黃色,熟則如暗玉,口感細膩甘甜,芳香四溢。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土壤條件,極適合栗樹的生長,也造就了營養豐富的板栗。家鄉的板栗性味甘寒,有養胃、健脾、補腎、強筋的果效。《本草綱目》說:“栗治腎虛、腰腿無力,能通腎益氣,厚腸胃也。”《呂氏春秋》中記載的“冀山之栗”,即為燕山山脈所產的板栗。每年端午前后,一夜間,漫山遍野的栗花競相開放,花香彌漫濃郁撲鼻,飄滿栗鄉的村里城里、大街小巷。家鄉沒有大片的田地,但一代又一代勤勞樸實的栗鄉人開墾山地,用辛勤與汗水,把栗樹栽遍了山間、田野。哪里有栗樹,哪里就有勤勞質樸、憨實可愛的鄉親。家鄉的路依山傍水,隨山勢地形而高低起伏、閃轉騰挪,時而處在幽幽的山間谷地,轉眼又到了明朗的半山腰,然后又順山勢蜿蜒而下。穿行在漫山遍野的栗林與連綿起伏的群山間,就像涌動在綠色的海洋里。群山、栗林與鄉親的紅瓦白墻相互交錯,無論走到哪里,都是栗鄉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風景,都是一種愜意暢然的享受。
家鄉的山美、水美、長城美,栗美、人也美。時光流逝,當家鄉的一切,在歲月中慢慢累積匯集,家鄉啊,就如我的戀人,看不夠、想不夠、也愛不夠,即使面對面坐著還想你。這種情懷,就像那首聽不夠的思鄉曲,把看在眼里的風景,裝在腦海的記憶,用時間發酵成濃郁的情結。這情結伴著鄉愁,伴著對家鄉無限的愛和眷戀,在心里默默流淌,流淌……叫人沉醉!
作者簡介:
吳杰,河北遷西人,筆名龔友,現為《津西人》報社編輯,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唐山市攝影家協會會員。
從事新聞編輯工作10余年,先后在《中國冶金報》、《唐山勞動日報》、《今日栗鄉》、《栗花》季刊等媒體發表新聞作品和散文作品數十篇,其中散文《王泉涌成就繪畫藝術夢想》榮獲第八屆中國時代風采征平活動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