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作臣
摘要:晉中市正努力成為全國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發展協調統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經濟示范區。城市地位的提升對晉中市城市風貌和環境提出更高要求,流經城區的河道是構建山水自然之城的基礎和經絡,對河道等城市河流及沿河環境進行治理與改善,是提升城市形象和促進城市發展的迫切需求。通過增加生態袋植草等護坡形式,在以防洪為首要目的基礎上進行河道藍綠空間內的生態環境打造,融合城市發展理念,形成“一般森林一半城,城在林中水在城”的城市自然格局。
關鍵詞:生態袋植草護坡技術;城市河道;治理應用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城市的輻射范圍越來越廣,越來越多的鄉村河道進入到城市空間,成為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隨之帶來的則是洪澇災害的威脅。在對河道治理的選擇上,傳統方式多為單一式的混凝土澆筑或漿砌石堆砌,較少注重河道原有生態及景觀功能,使水域與陸域隔離,導致原有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同時也阻斷了河流景觀的連續性,使沿岸景觀同質化嚴重,對當地的生態旅游資源造成較大的損失。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愈發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發布一系列相關重大決策。對河道實施綜合治理,打造貫穿全區的集生態、旅游一體化的自然人文景觀綜合體。本文以生態袋植草護坡技術為例,分析其在龍城大街區域水系綜合治理項目中的具體應用和意義,以及存在的問題和相應對策。
1 河道生態護坡的作用
1.1 防洪防澇
河道生態坡施工時,相關工藝和技術不斷完善,生態護坡的質量也越來越好。生態護坡能夠有效防洪防澇,保證護坡的基本功能。相比以往的護坡,生態護坡能夠有效影響河道中的水流,滿足防洪防澇的需求。在發生洪水和相關災害時,護坡中的植被能夠抵擋中小型洪水的沖刷。在炎熱天氣中,河道生態植被能夠為土壤固定水分和植物遮陰,降溫的特性能夠降低河道水分流失速度,達到保水的目的,緩解河道因干旱產生的開裂、結塊問題,進一步減少水分的流失。
1.2生態作用
河流生態系統,生存了大量的鳥類、魚類和兩棲類,如白鷺、翠鳥、鯉魚、鯽魚、蛙等。而生態袋植草護坡作為與河水的接觸媒介,可將上游沖下的營養物質截留下來,作為養料供給附近的動植物。每當汛期來臨,河道水位上漲,魚類感受到水流流動的訊號后,開始交配產卵,而被洪水所淹沒的部分生態袋植草護坡則正好可以為魚類提供一個良好的淺灘產卵場所;當洪水退去后又能將水中的部分營養物質截留在護坡土壤中,使土壤肥沃促進植物再次生長。生態袋植草護坡對河道沿岸生態系統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和保護,對維持生物多樣性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1.3實現觀賞價值
河道生態護坡本身是生態工程,能夠利用自然資源有效解決人們面臨的問題。與此同時,生態工程所用到的植被,也能實現一定的觀賞性。工程單位可以選擇觀賞性強的植物,比如可以選擇開花的植物進行護坡建設。這樣,河道護坡既具備生態功能,也具備觀賞功能,美化了河道周邊的景觀。觀賞功能的實現,標志著河道功能向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和諧生態環境的發展。在新的發展時期,工程單位在河道設計時要將觀賞性建設作為一項項目指標和考察工作,讓項目質量變得更高。
2河坡生態系統的認識
多年來,隨著人們對環境保護的認識不斷提高,許多城市已著手進行水道清理工作,通過與洪水為友的自然過程,打造安全的城市河道,通過與環境互利的生物過程,打造生態的濱河廊道,通過人水共融的發展過程,創造智慧的城市環境。通常采取濕地或草原的形式,在減少土壤侵蝕、水凈化以及預防洪水和干旱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發現傳統剛性坡度不是正確的選擇。雖然加固坡道可以在預防洪水方面發揮一定作用,但往往熱衷于尋求效率,而忽略了城市生態環境的打造與提升。甚至這種建設形式存在一定的弊端,硬岸可能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我們必須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將地球恢復到建設前的狀態。為了避免這一問題,我們將在履行防洪和河流斜坡美學功能的同時,保持河流生態系統的正常運行,大力推廣邊坡生態保護技術。在審查了大量的國家和國際文件之后,我們認識到,自然界在其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形成一個自我調節系統,維持生態平衡。其中水分循環、植被、土壤、小氣候等在這個系統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實現生態景觀設計的關鍵就是將人類對這一生態平衡系統的負面影響控制在最小程度。以“自然、生態、科技、和諧”為原則,順應自然需求,滿足生態永續發展,結合綠色科技現代的技術,收藏文化記憶,兼容和諧人居,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之道。
3技術要點
生態袋是由聚丙烯(PP)或者聚酯纖維(PET)為原材料加工而成的袋子,具有抗紫外(UV)、抗老化、無毒、裂口不延伸的特點,真正實現了零污染,主要運用于建造各類護坡、邊坡。生態袋邊坡防護綠化,是荒山、礦山修復、高速公路邊坡綠化、河岸護坡以及內河整治中重要的施工方法之一。調研發現,在上海松江、浦東中橫河等河道中已有多處生態袋植草護坡技術的實際應用案例,多為斜坡式或直立擋墻+斜坡式生態袋植草護坡,生態袋置于常水位附近或置于擋墻之上,長時間使用時個別生態袋存在風化破損現象。本次生態袋植草護坡為龍城大街區域水系綜合治理項目迎水坡綠化施工工程,整體綠化防護面積25080㎡,采用聚丙烯生態袋設置于已澆筑框格梁內,形成穩定的植物生長結構護面,結合袋內播種草籽對坡面進行綠色防護。主要施工程序如下:(1)基礎施工,按照設計要求開挖和回填夯實,基底土層夯實需達到95%的密度,確保不會發生明顯的沉降和變形。需掛線施工,使基礎的線條保持一致,外觀大面平整并符合設計要求。(2)坡面修整,需要將原坡面的碎石、樹根等雜物清除干凈,潔凈坡面,將坡面的松散土壤及石塊固定壓實;剔除尖銳物體以免劃破生態袋表面。(3)裝袋,使用人工現場裝填。石塊、建渣、塑料等雜物需清除。填充時,若有大塊板結土,需將其敲碎,應優先選擇含水率達標的土壤作為填料。袋身較長時,每裝填一部分,要將袋內填料抖緊,填料一定要盡量裝密實??墼鷳斃慰拷Y實,并試拉感覺良好即可。裝填完畢的生態袋應當在兩天內施工完畢,不得將裝好的生態袋長時間暴露在戶外或淋雨。生態袋裝好后,要放置穩妥,搬運時,要離地搬運,不要在地面拖行或滾動搬運,放置時要輕放。(4)擺放,生態袋壘砌擺放時,要掛水平線施工,上下層的豎縫應當錯開,一層疊一層,搭接寬度不小于生態袋踏壓板壓實,保證鎖定結構的穩定性,扎口帶和線縫結合處靠內擺放或盡量隱蔽,接口處填土應當平整密實不漏縫,以達抗沖刷的要求。(4)植草護坡,植草護坡是一種利用植被根系的加筋提高護坡土壤和坡面結構穩定性的防護手段,也和其他材料相結合,可種植如植被與土工材料相結合的護坡結構,選擇抗性強、耐干旱、耐瘠薄、根系發的的植物,如高羊茅、多年生黑麥草、馬藺、小冠花、冰草、苜蓿、白三葉、草花等。以上述為例,摻和比例以高羊茅13g/㎡、多年生黑麥草5g/㎡、早熟禾4g/㎡、馬藺6g/㎡、苜蓿6g/㎡、紫穗槐3g/㎡、白三葉3g/㎡,合計40g/㎡為宜。在土工材料保護邊坡穩定的基礎上,植物的根系能夠提高坡面的抗沖刷能力。
綜上,河流是人類文明的起源地,城市又是人口最集中的地方,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要從現在做起。生態護坡以可持續發展戰略為核心,它保持了河岸原有的生態結構,人為的加上一些材料,讓它既滿足防護需求,又能美化環境,再結合景觀園林設計,提高城市的人文內涵。在我國當前的城市河道治理過程中,采用生態化的治理手段,提升河道的生態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城市建設部門要根據實際的情況,合理地選擇生態護坡技術,提升河道治理的效果,為我國城市的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張亞剛.生態護坡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應用[J].黑龍江水利科技,2019,47(12):189-191+272.
[2]宋慶華.河道治理工程中生態護坡的應用[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9(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