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名片
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1860-1904),俄國作家、劇作家,與莫泊桑、歐·亨利并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契訶夫善于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具有典型意義的人和事,把幽默可笑的情節進行藝術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小見大,以此來反映當時的俄國社會現實。其作品的三大特征是對丑惡現象的嘲笑、對貧苦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對沙皇統治下的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和丑惡現象的無情揭露。
契訶夫的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說,如《胖子和瘦子》《小公務員之死》《苦惱》,再現了小人物的不幸和軟弱,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瑣;而在《變色龍》《普里希別耶夫中士》中則鞭撻了維護專制暴政的奴才及其專橫跋扈、暴戾恣睢的丑惡嘴臉。他后期轉向戲劇創作,主要作品有《伊凡諾夫》《海鷗》《萬尼亞舅舅》《三姊妹》《櫻桃園》等,反映了俄國大革命前夕一部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苦悶和追求。
內容介紹
契科夫的短篇小說題材廣泛,風格獨特,意義深刻,形象鮮明。《契訶夫短篇小說選》中就收錄了《變色龍》《小公務員之死》《套中人》《農民》《苦惱》《第六病室》《跳來跳去的女人》《新娘》《復仇者》等優秀短篇小說。這些小說沒有情節上的大起大落,沒有激烈的矛盾沖突,但作者善于擷取生活化的場景,捕捉一些平凡人物的日常瑣事,不動聲色地通過人物的自我表演,表達出對人性和生活本質的深刻洞察。
精段選讀
胖子和瘦子
在尼古拉鐵路①的一個火車站上,兩位朋友,一個胖子和一個瘦子,相遇了。胖子剛剛在火車站餐廳里用過午餐,他的嘴唇油亮亮的,像熟透了的櫻桃一樣。他身上有一股白葡萄酒和橙花的氣味。瘦子剛從車廂里下來,吃力地提著箱子、包裹和硬紙盒。他身上有一股火腿腸和咖啡渣的氣味。在他背后,有個下巴很長的瘦女人不時探頭張望——那是他的妻子,還有一個瞇著一只眼的中學生,是他的兒子。
“波爾菲里!”胖子看到瘦子大聲喊道,“是你嗎?我親愛的!有多少個冬天,多少個夏天沒見面啦!”
“我的老天爺!”瘦子驚呼道,“這是米沙,小時候的朋友!你從哪兒來?”
兩位朋友互相擁抱,一連吻了三次,然后彼此看著對方淚汪汪的眼睛。兩人都感到又驚又喜。
“我親愛的!”接吻后,瘦子開始道,“真沒有料到!簡直喜出望外!哎,你倒是仔細瞧瞧我!你呢,還是那么一個美男子,跟從前一樣!還是那么個風流才子!還是那樣喜歡打扮!咳,你,天哪!噢,你怎么樣?發財了吧?結婚了吧?我已經成家了,你看……這是我的妻子路易莎,娘家姓萬岑巴赫……她是新教徒……這是我的兒子納法奈爾,中學三年級學生。納法尼亞②,這位是我小時候的朋友!中學同班同學!”
納法奈爾猶豫一下,摘下帽子。
“中學同班同學!”瘦子接著說,“你可記得,同學們當時怎么拿你開心的?給你起了一個外號,叫赫洛斯特拉特③,因為你用香煙把公家的一本圖書燒了一個洞。我的外號叫厄菲阿爾特④,因為我喜歡告密。哈哈……當時都是小孩子哩!你別害怕,納法尼亞!你走過來呀……噢,這是我的妻子,娘家姓萬岑巴赫……新教徒。”
納法奈爾猶豫一下,躲到父親背后去了。
“喂,朋友,你生活得怎么樣?”胖子熱情地望著朋友,問道,“在哪兒供職?做多大的官啦?”
“我是在供職,我親愛的!升了八品文官,已經做了兩年了,還得了一枚圣斯坦尼斯拉夫勛章。薪金不高……咳,去它的!我妻子給人上音樂課,我呢,工作之余用木料做煙盒。煙盒很精致!我賣一盧布一個。若是有人要十個或十個以上,你知道,我就給他便宜點。好歹能維持生活。你知道,原來我在一個廳里做科員,現在把我調到這里任科長,還是原來那個部門……往后我就在這里工作了。噢,你怎么樣?恐怕已經做到五品文官了吧?啊?”
“不對,親愛的,再往上提,”胖子說,“我已經是三品文官了……有兩枚星章了。”
剎那間,瘦子臉色發白,目瞪口呆,但很快他的臉往四下里扭動,做出一副喜氣洋洋的笑容,仿佛他的臉上、他的眼睛里直冒金星。他本人則蜷縮起來,彎腰曲背,矮了半截……他的那些箱子、包裹和硬紙盒也在縮小,好像現出皺紋來了……他妻子的長下巴拉得更長,納法奈爾垂手直立,扣上了大衣上所有的紐扣……
“我,大人……非常高興!您,可以說,原是我兒時的朋友,忽然間,青云直上,成了如此顯赫的高官重臣!嘿嘿,大人!”
“哎,算了吧!”胖子皺起了眉頭,“何必來這種腔調!你我是兒時朋友——何必來這一套官場里的奉承!”“哪兒行呢……您怎么能這么說,大人……”瘦子縮得更小,嘿嘿笑著說,“大人體恤下情……使我如蒙再生的甘露……這是,大人,我的兒子納法奈爾……這是我妻子路易莎,新教徒,某種意義上說……”
胖子本想反駁他幾句,但看到瘦子那副誠惶誠恐、阿諛奉承、低三下四的寒酸相,使得三品文官幾乎要嘔吐了。他扭過臉去,向瘦子伸出一只手告別。
瘦子握握他的三個指頭,一躬到地,嘿嘿笑著。他妻子眉開眼笑。納法奈爾咔嚓一聲,收腳敬禮,把制帽掉到了地上。一家三口都感到又驚又喜。
一八八三年十月一日
〔注〕①尼古拉鐵路:莫斯科至彼得堡的鐵路,以沙皇尼古拉一世命名。②納法尼亞:納法奈爾的愛稱。③赫洛斯特拉特:古希臘人,他為了揚名于世,在公元前356年焚燒了世界七大奇觀之一的阿爾忒彌斯神廟。④厄菲阿爾特:古希臘人,公元前五世紀,為波斯軍隊帶路,引敵入境,出賣同胞。
賞讀感悟
這篇小說通過描繪一對多年未見的老朋友在車站偶然相遇的畫面,給讀者勾勒出一幅惟妙惟肖的19世紀末期俄國社會的世俗圖,深刻揭示出小人物奴性心理的根深蒂固,流露出作者對俄國官場等級制度所造成的人與人之間畸形、病態關系的痛恨。
在《胖子和瘦子》這篇小說中,背景被一筆帶過——在火車站,兩個朋友相遇了。然后直接展開故事,以最快的速度逼近沖突的核心、情節的波瀾。這種“半山腰式”的開頭,突破了傳統小說結構的封閉系統,不執著于交代事件的來龍去脈,而是選擇在事件的中途開始展現其風貌,就好像爬山爬到半山腰,然后帶領讀者前瞻后顧地領略大山的整體面貌一樣。用作者自己的話說,就是“一個故事撕開兩半,丟掉開頭的一半,從故事的中間寫起”,不但可以節省文章的篇幅,還增強了文章的沖擊力,留下令人尋味的空白。
對比手法的巧妙運用是這篇小說的另一個特色。這一手法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胖子和瘦子這兩個不同人物之間的對比。出場時,胖子“嘴唇油亮亮的,像熟透了的櫻桃一樣。他身上有一股白葡萄酒和橙花的氣味”;而瘦子“吃力地提著箱子、包裹和硬紙盒。他身上有一股火腿腸和咖啡渣的氣味。”這兩段描寫與他們各自的身份相呼應,是為下文點明他們的社會地位埋下的伏筆。二是瘦子在知曉胖子身份前后的言行對比。兩個少年時代的朋友偶然相遇,親切地互相擁抱,此時雙方是在平等的心態下交流的。可是當瘦子了解到胖子“已經是三品文官”“有兩枚星章”時,“仿佛他的臉上、他的眼睛里直冒金星。他本人則蜷縮起來,彎腰曲背,矮了半截……他的那些箱子、包裹和硬紙盒也在縮小,好像現出皺紋來了。”瘦子立即改變了稱呼,稱胖子為“大人”,顯露出一副阿諛諂媚的奴才相。作者在對比中揭露了當時俄國社會小市民的庸俗和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