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指津
詩歌是一種用高度凝練的語言生動形象地表達詩人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并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詩歌的韻律、意象,以及表達的情感,是中考詩歌鑒賞考查的重點。
1.感受詩歌的韻律。
詩歌講究字詞的搭配、音調的和諧,特別是格律詩,平仄、對偶和押韻運用得好,可以增強詩歌的音樂感,呈現韻律美。
如崔顥的《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這是一首七言律詩,從押韻來說,其韻腳字是“樓”“悠”“洲”“愁”。上一聯的對句與下一聯的出句相粘,環環相扣,表現出詩歌在音韻上的整體性。詩歌從黃鶴樓輻射開去,既有對歷史的回顧,又有對鄉關的思念。詩歌所表現的是“云水悠悠,情思悠悠”,因而押的是“尤”韻。“尤”韻吟誦起來表現出舒緩而又悠長的特色,恰恰與詩人對過去漫長歷史的回顧,對家鄉和親人的不盡思念之情相融合。因此,讀者從音韻上就能感受到詩歌的韻律和情感特色。
2.把握詩歌的意象。
意象,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具有象征性,能夠將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說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達出來,化“抽象”為“具體”,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極大地增強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把握一首詩的意象,可以從哪些是意象、意象的特點是什么、它的內涵和作用是什么這幾方面進行分析。
如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詩人在首聯運用楊花、子規這兩個意象,既點明了南國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種哀傷愁惻的氣氛,又暗示了王昌齡被貶之地的遙遠,表達了詩人的思念之情。“一切景語皆情語”,詩人寓情于景,以楊花漂泊不定、子規悲哀啼鳴,表達飄零之感、離別之恨,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見。
考生在回答這類題目時,要重點關注意象的特點、含義及作用。此外,在中考命題中很少單獨考查一首古詩詞,而是將具有關聯性意象的古詩詞或現代詩進行比較閱讀(包括古今關聯、文體關聯、情感關聯)。如2021年北京卷中考題,就把崔顥《黃鶴樓》中的“日暮”和魯迅《藤野先生》中的“日暮里”聯系在一起進行考查。
《藤野先生》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我就往仙臺的醫學專門學校去。從東京出發,不久便到一處驛站,寫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現在還記得這名目。”有人推測魯迅“還記得這名目”與本詩《黃鶴樓》尾聯抒發的情感有關,你認為這種推測合理嗎?請說明你的理由。
這道題就考查同一意象的情感關聯。《黃鶴樓》中“日暮”時分萬物思歸,表達了詩人漂泊在外的思鄉之情;而魯迅遠赴日本求學,見到供人住宿的驛站名為“日暮里”,很有可能聯想到“日暮鄉關何處是”,生發出對家國的思念,因此,“到現在還記得這名目”。所以這種推測是合理的。
3.理解詩歌的情感。
情感是詩歌的生命和靈魂。詩人的情感,或喜悅,或憂傷,或憤怒,或悲哀,無不滲透在詩的字里行間,只有準確體會詩人在詩中的情感,才能理解詩歌的主旨。
(1)抓住詩歌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詩人直接對有關人、事、物發表看法,表明態度的抒情手法。如李白《行路難》中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詩人在全詩的結尾直抒胸臆: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相信有一天,一定能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云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突出了詩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對遠大理想的執著追求和實現愿望的堅定信念。
(2)抓住重要意象,分析詩歌的情感。
意象寄托了詩人的情感或思想,要理解詩歌情感,就要分析詩歌中的重要意象。如洪源的現代詩《瀑布》:“要下山!要出谷!一聲吶喊,從云崖上撲下,哪怕它粉身碎骨!向往著滔滔江河、茫茫大海,思念著展翼的風帆、擊浪的橈櫓。呵,全憑一腔燃燒的信念,腳下,才開辟出一條奔騰的生命之路。”詩中“瀑布”這一意象,象征了那些有追求,有理想,用“燃燒的信念”為自己開辟出“一條奔騰的生命之路”的勇士,看似寫景,實則寫人,表達了詩人對像瀑布一樣的勇士的贊美之情。
(3)由用典的句子理解詩歌情感。
劉勰在《文心雕龍》里說,“用典”是“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即以古比今,以古證今,借古抒懷。因此,詩文中的典故通常能夠婉轉表達詩人的心聲,傳遞詩人的情感。如李白《行路難》中的“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詩人引用了姜太公在渭水河邊垂釣,遇周文王,最后得到重用的典故和伊尹夢見自己乘船繞日月而過,不久受到國君重用的典故,表明自己雖遭權貴的排擠,但仍對從政有所期待,希望有一天會被朝廷重用,為國家干一番事業的雄心壯志。
技巧延伸
閱讀下面兩首詩歌,回答問題。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
遙有此寄
◎〔唐〕李 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
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
隨君直到夜郎西。
新 月
◎沙 鷗
新月彎彎,
像一條小船。
我乘船歸去,
越過萬水千山。
花香,
夜暖。
故鄉正是春天。
你睡著了么?
我在你夢中靠岸。
訓練
這兩首詩都寫到了“月”,它們表達的情感一樣嗎?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
【解析】“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兩句,將月亮擬人化,賦予明月以人的情感色彩。詩人把明月當作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對友人的懷念和同情帶到了夜郎西,生動形象地表達了詩人的憂愁和無奈,以及對友人的關心和牽掛。而“新月彎彎,像一條小船”則把新月比作小船,這是詩人想象自己駕著小船回到故鄉,親人相迎的場景,表現了游子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因此這兩首詩表達的情感是不一樣的。
牛刀小試
閱讀下面兩首古詩詞,完成1~3題。
【甲】
使至塞上
◎〔唐〕王 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乙】
漁家傲·秋思
◎〔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1.下列對這兩首古詩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甲詩主要寫的是王維出使邊塞途中的所見所感。
B.甲詩通過“歸雁”“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等自然景物,向我們展示了邊塞的神奇壯麗。
C.甲詩采用“起承轉合”的結構,布局精巧;頸聯采用對仗的手法,韻律和諧。
D.乙詞境界闊大,氣魄宏偉,剛健峭拔,蒼涼悲壯。所以王國維稱之有李太白“西風殘照,漢家陵闕”之風。
E.乙詞的上片寫景,圍繞“異”字,分別從雁無留意、邊聲四起、孤城閉三個方面勾勒出西北邊境肅殺凄涼的秋景,暗含著軍事態勢的嚴重。
2.同樣是寫塞外風光,甲詩和乙詞所描寫的景色有何不同?
答:
3.甲詩和乙詞都借用了“勒石燕然”的典故抒發感情,有什么異同?
答:
【王桂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