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云
常常可以看到這樣一類語病:句中出現(xiàn)一些多余的也即無用的詞語,此謂“畫蛇添足”。例如:
1.袁崇煥為保衛(wèi)北京而死,為保衛(wèi)國家、民族、社稷的利益而死。
社稷,古代君主祭祀的土神和谷神,也用作國家的代稱。所以上句中的“國家”和“社稷”,只用其一便可。
2.一個衛(wèi)的駐軍大概有5千人左右,一個所的駐軍大概有1千人左右。大約不下兩三千人。
“左右”用在數(shù)目字后面表示概數(shù),“兩三千”表約數(shù),所以三個副詞(兩個“大概”、一個“大約”)就是多余的。
3.明朝政局的這番變革,給后金努爾哈赤進攻沈陽、遼陽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
“千載難逢”的意思是一千年也難得遇到,形容機會難得。由此可見,“千載難逢”已含有“難得”的意思,所以“難得的”宜刪。
4.這個時候袁崇煥心里牽掛的是遼東、是國家、是社稷。
此句中的“國家”和“社稷”,只用其一。
5.朝廷中央有人來了。之懸殊。
懸殊就是相差很遠的意思,還要“相差”干什么?
7.(覺華島)具有重要的軍事和戰(zhàn)略價值。
此句中的“軍事和戰(zhàn)略價值”,沒有必要分開,連詞“和”宜刪。
8.凱旋而歸。
“凱旋”的意思是得勝歸來。旋就有歸、回的意思,如:“玉輦望南斗,未知何日旋。”(李商隱詩)。可見,“而歸”應(yīng)刪。
9.又上了一道上疏。
這里的“疏”,本義是分條陳述,后用作上奏皇帝的文書的通稱。如:賈誼的《陳政事疏》《論積貯疏》,晁錯的《論貴粟疏》等。可見“疏”已含“上”義,句中的“上”成為贅余。再說,古今典籍中常見“上書”,卻未見“上疏”。
10.(崇禎皇帝)又拿劍砍了另一個昭仁公主。
崇禎皇帝用劍殺了兩個公主,但哪會殺掉兩個昭仁公主?原句可作如下改動:(崇禎皇帝)又拿劍砍了另一個公主(昭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