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聰薈
珠寶是表達優雅與奢華的藝術,是財富、權力的象征;珠寶同樣也凝結著人類最復雜的情緒,它不僅僅是簡單的外在裝飾,更是人類情感的寄托。西方珠寶的發展歷經18世紀至19世紀的維多利亞時代、新藝術時期,至20世紀初的愛德華時期、裝飾藝術時期以及新古典時期。在數百年的發展歷程中,珠寶的設計形式逐漸趨于多元化,并且涌現出一批天才工匠和設計師以及發展良久的珠寶品牌。
本書圍繞世界級珠寶私人收藏——千燈室,對18世紀中期至今的西方精美珠寶展開細致并深入的研究。千燈室古董珠寶收藏,代表著女性高雅品位及藏家對歷史的深入理解,其中重要的項鏈之一來自知名史學家瓊·埃文斯女爵士,而埃文斯的珍藏現納入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珠寶館,足見千燈室藏品之出類拔萃。當然,藏品中也不乏出自珠寶名號,如Tiffany、K?chert、Garrard等。
本書首先介紹了歷史上的主要的珠寶類別及其歷史沿革。后以時代分章,從頭飾、耳飾、項鏈、胸針、手鏈、戒指等不同類型,分門別類地探索千燈室的藏品。每件藏品均標注創作年代、材質和鑲嵌工藝。通過從不同角度拍攝的精美照片,我們可以看到創作于不同歷史時期的珠寶均融合了當時社會特有的藝術風格和時尚元素。作者又將藏品與其所處的人文藝術時代相結合,呈現了18世紀中期以來藝術和設計領域的大量珍貴的歷史檔案和圖片資料,展示了在這風云變幻的年代中,各家珠寶商所創作的珍貴珠寶,以及其創作靈感來源和時代印記。作者向我們講述的不僅僅是珠寶史,更是藝術史和文化史。
不僅如此,作者運用了大量的肖像畫、照片和詳盡的文字,充分介紹并還原珠寶原始佩戴方式,以及珠寶的不同拆裝組合形式。可拆卸珠寶,是珠寶設計上的一大特色。一件珠寶可以經過巧妙設計,被分解成多個組件,組件經過重新組裝,又變成全新的首飾。這樣的設計無疑使珠寶的利用率和實用性大大提高。項鏈可以轉變成手鏈,胸針可以轉變成發飾……同一件珠寶可以有數種展現和佩戴方式。
同樣,通過這些輔助性資料,我們得以銘記歷史上的天才工匠和設計師,以及其天馬行空的藝術構想。她讓珠寶從一件裝飾品真正成為一件藝術品,賦予其豐富的文化歷史內涵和鮮活的生命力。
莎士比亞說:珠寶沉默不語,卻比任何語言更能打動女人心。當人們談論珠寶,往往提及耀眼的寶石、價格不菲的貴重金屬、珠寶工匠精湛的工藝和奇想的設計,然而珠寶背后所承載的故事,更是令人著迷。珠寶首飾往往寄托了主人的情感,即使主人去世后也會保留著他的印記,而正是珠寶中所寄托的這些回憶、想念,才使其變得更有價值,使佩戴變的有意義。
千燈室藏品以其品質之佳,范圍之廣,充分展示了18世紀中期以來最為卓絕的珠寶佳作。千燈閃耀的珠寶,是優雅與奢華的集中體現,可彰顯佩戴者不俗的品位和豐富的內涵,而古董珠寶的價值更在于其獨特的制作工藝和悠久的文化傳承,以其濃厚的歷史積淀讓人心生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