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燕 廣東澄海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隨著我國金融市場化不斷深化改革,第三方支付、網絡 P2P 借貸、眾籌網站融資等互聯網與傳統金融業務的融合呈現出爆發式的增長態勢,促進了互聯網金融業務新模式的迅速發展。近年來互聯網金融一直是一個熱門話題,互聯網的虛擬性與開放性使得整個金融市場的進入壁壘大大降低,使金融服務產品的種類得到豐富,催生了互聯網時代的金融新形態。互聯網金融的出現為儲戶提供了多樣化的貸款和投資渠道,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客戶群體,弱化了商業銀行作為金融市場中介的職能。這對主要以吸收存款和發放貸款來賺取利息差為經營模式的傳統商業銀行體系的穩定性造成了巨大沖擊。
傳統的金融機構一般門檻較高,傳統銀行業的業務基于對業務風險及收益的考慮,一般傾向于面向信譽更加有保障的大中型企業和高收入群體,提供一種“差異化”的服務,但是互聯網金融的業務模式一般進入門檻較低,更加大眾化,傾向于吸引被傳統金融業忽略在外的底層客戶鏈條,例如融資較為困難的中小微企業和被忽視的普通群眾,吸引和積累了眾多客戶資源。
一方面由于互聯網金融融入了互聯網信息技術,可以利用大數據和編程等工具快速地進行信息處理和需求匹配,便于刻畫用戶畫像,有助于迅速高效地撮合互聯網金融業務,并且可以彌補傳統金融時間限制和空間限制的問題,跨越地域,提供 24 小時系統服務;另一方面相對于傳統銀行業復雜的手續和流程來說,互聯網金融的業務操作較為簡潔,不需要過多的審批流程,也可以節省大量的業務時間。
互聯網金融的成本相對傳統銀行業的成本較低,如互聯網金融多以線上模式為主,成本主要集中在大數據的開發和維護以及平臺的研發創新,而傳統銀行業多以線下為主,網上平臺為輔,則需要支出大量的人力成本和柜面租金,因此在成本上互聯網金融較之傳統銀行業要低,相對應的也會降低自身提供的互聯網金融業務的融資成本。
在互聯網金融的作用下,金融機構的運行效率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同時使金融機構內部的部門整合速度加快。在盈利業務方面,溢出效應在美國金融市場上顯著地體現了出來。互聯網金融短期內不會動搖商業銀行傳統的經營模式和盈利方式,但從長遠來說商業銀行若想獲得新的發展,應大力利用互聯網金融模式。
技術溢出理論,認為通過競爭、示范、人員流動等效應,互聯網金融大大促進了商業銀行產品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但對于互聯網金融技術溢出的能力吸納性隨著商業銀行類型的不同而存在著差異性。基于 MOA理論分析認為,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創新績效的影響存在著明顯的正向相關性,且在互聯網化的作用下,商業銀行創新績效主要來自中間業務收入的貢獻。
互聯網金融的迅速發展,使得傳統商業銀行中的大量客戶逐漸朝著互聯網金融領域分流。以第三方支付為例,眾多第三方支付的發生,其本身是商業銀行應當承擔的網上支付業務,但現如今卻變成了由第三方支付組織承擔的業務,這就使得商業銀行無法在第一時間掌握客戶的資料,商業銀行的支付業務逐漸進入了被邊緣化的困境。而且隨著電子支付在互聯網金融領域所占據的份額越來越多,也要求銀行在支付領域開放更好的客戶,提供更多的系統接口。此外,相較于傳統的商業銀行來說,互聯網金融在發展時更加重視客戶的使用體驗,其在推出各項金融業務時更加靈活多變,能夠滿足不同群體的金融需求,因此客戶的黏度更高。互聯網金融發展期間其所具有的開放性、包容性以及大眾化特性使得客戶得以參與到產品設計和服務中,但是傳統商業銀行內部的渠道,卻還處在相對比較封閉的狀態,這也是傳統商業銀行的客戶流向互聯網金融的一個重要原因。
商業銀行應該盡快提升短板,重視客戶體驗,將其價值實現建立在用戶價值實現之上,深度分析用戶需求,在保證用戶穩定收益的基礎上,開發多元化的創新產品。打造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模式。互聯網金融所具有的便捷性與大眾性特點,是其能夠吸納諸多客戶的關鍵所在,而對于商業銀行來說,其在相關領域顯然是有所欠缺的,對于商業銀行來說,其在辦理許多業務時,必須要客戶親自前往現場,而且部分商業銀行在節假日時還會休假,但是互聯網金融卻可以說是24 小時無休的,客戶只要擁有網絡就能夠辦理相應的業務。所以說,商業銀行應當高度重視客戶體驗,爭取打造出以客戶為中心的業務經營模式。
商業銀行應打破傳統銀行的壟斷格局,憑借自身海量數據資源、信息及征信體系完善的優勢,實現與互聯網金融企業的強強合作,構建業務資源和客戶信息的共享平臺。在“互聯網 +”的大數據時代,人們工作、消費趨于網絡化和虛擬化,商業銀行應主動進行產品創新,改革經營模式,實現產品和服務的虛擬化、多元化,增強客戶粘性。
綜上所述,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步伐也越來越快,我國商業銀行要想順應社會的發展,跟上社會發展的腳步,提升自身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