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煒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
2015-19年間,國內體育產業增加值由5494.5億元增長至11248億元,增幅達到204.7%,遠遠超過同期國內生產總值增幅43.5%。體育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2015年的0.8%增長至2019年的1.1%,上升了0.3個百分點。數據表明體育產業近年來一直保持高速增長,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斷提升,重要性日趨加強。
在體育產業內,各行業的增長并不均衡。在2015-19年間,體育服務業增加值從2703.7億元增長至7615.1億元,增幅達到281.7%,增長趨勢明顯。其中,體育中介服務增長841.4%,在體育產業各行業中增幅最大。此外,體育培訓與教育、體育傳媒與信息服務、體育健身休閑活動的增幅均超過600%。以上行業在體育產業中的表現均非常突出,是推動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相比而言,也有一些行業的表現低于體育服務業平均水平。其中,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銷售、貿易代理與出租、體育競賽表演活動、體育場館服務的增幅均在200%以下,表現相對較弱。特別是由于在這段時期內,我國缺少影響力大的大型國際體育賽事,所以體育競賽表演活動受到一些不利影響,發展相對放緩。
除體育服務業外,體育產業的其他兩個行業也表現不一。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制造增長124.2%,是體育產業中增幅最低的行業。而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增長600.3%,是體育產業中增幅較高的行業。
2015-19年間,體育產業結構發生顯著變化,體育服務業占比明顯增大,從2015年的49.2%增加到67.7%,增長了18個百分點。同時,體育服務業內的各行業占比變化差異較大。其中,體育培訓與教育占比從3.5%增加到13.6%,增長了10個百分點,是體育產業中占比增長最大的行業。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銷售、貿易代理與出租占比從28.4%降低到22.8%,減少了近6個百分點,是體育服務業中占比降幅最大的行業。
除體育服務業外,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制造占比從50.2%降低到30.4%,減少了近20個百分點,是全部體育產業中占比降幅最大的行業。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占比僅增長了1個百分點,行業占比變化不大。
在2019年的產業結構中,雖然較5年前明顯下降,但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制造占比仍以30.4%的水平在各行業中位居首位。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銷售、貿易代理與出租以占比22.8%的水平位居各行業第二位,同時也是體育服務業中占比最大的行業。以上兩個行業的占比之和從2015年的78.6%降至2019年的53.2%,雖然占比降幅非常明顯,但目前仍然是體育產業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此外,體育培訓與教育占比達到13.6%,顯示出該行業對體育產業的影響作用正在加強。除了這3個行業之外,其他各行業占比均低于10%,特別是體育競賽表演活動與體育健身休閑活動這兩個核心行業占比仍然偏低,其對體育產業的影響作用有待進一步加強。
第一,不論是從增速還是從結構看,體育服務業都顯示了強大了發展潛力。雖然在近5年間體育服務業占比大幅增長至67.7%,占到體育產業的三分之二,但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明顯差距。按類似口徑計算,美國的體育服務業已超過80%的水平,表明我國體育服務業仍然存在很大的增長空間。
第二,從體育服務業內部看,一方面,近年來體育培訓與教育發展比較明顯。體育培訓與教育的發展有助于體育在大眾中的普及與提高,從而有助于為體育產業的長期發展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體育競賽表演活動與體育健身休閑活動兩個體育產業核心行業發展遲緩,2019年兩行業增加值占比僅為8.4%。與之相比,美國這兩個行業占比超過50%。作為體育產業核心行業,體育競賽表演活動與體育健身休閑活動的發展對整個體育產業具有重要意義,需要進一步加強。
第三,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制造明顯收窄。雖然目前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制造仍然是體育產業中最主要的部分,但其占比大幅下降已經表明該行業對體育產業的影響正在減弱。其中原因一是由于近年來隨著外需減少,體育制造業出口有所降低;二也是由于國內體育產業核心行業發展遲緩,對體育制造業的需求無法有效擴大。與我國相比,目前發達國家體育制造業占比很小,但規模卻大得多,主要原因就在于其體育產業核心行業發展壯大,由此產生出巨大需求,直接推動體育制造業的發展。
本文收集了2015-19年間我國部分省市體育管理部門發布的相關數據,以此分析我國各地體育產業發展趨勢。這些省市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內蒙古、遼寧、上海、浙江、江西、山東、河南、湖南、廣東、廣西、重慶、四川、貴州及寧夏。由于各地區數據發布時間不一致,因此不能進行精準的對比。但僅從已有數據來看,還是可以分析出目前我國各地體育產業的一些主要特點。
2019年我國人均體育產業增加值為803元。從已有數據看,目前上海的人均體育產業增加值達到2302元,在各地區中名列前茅。此外,北京、浙江、廣東的體育產業規模均超過全國水平。江西、廣西、寧夏的體育產業規模則與全國水平存在較大差距。從數據看,我國各地區體育產業發展不均衡性比較突出,體育產業發展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經測算,這些地區體育產業增加值與地區生產總值的相關性高達95.4%,屬于高度相關。
從產業結構看,我國各地區體育服務業占比大都超過50%的水平。體育服務業占比主要與當地體育制造業發展相關。一些體育制造業大省,體育服務業占比往往偏低一些。如遼寧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制造占比達到53.9%,其體育服務業占比相應地就只有45.6%。一些體育制造業較弱的地區,其體育服務業占比往往偏高。如貴州與寧夏的體育服務業占比均超過95%的水平。
從體育服務業的規模來看,2019年全國人均體育服務業增加值為544元。上海的人均體育服務業增加值接近2000元,在全國各地區中位居首位。此外,北京、浙江也均超過了全國水平。
此外,體育服務業內部各行業在各地區也呈現出不盡相同的發展趨勢。
第一,體育競賽表演活動。該行業的全國人均增加值為9元。上海和北京是全國各省市中人均增加值超過100元的兩個地區。這表明體育競賽表演活動尤其偏好特大城市,借助特大城市便捷的基礎設施以及當地居民較高的收入與消費水平,體育競賽表演活動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時,體育競賽表演活動的舉辦也可以進一步擴大特大城市的影響力,兩者由此獲得雙贏。
第二,體育健身休閑活動。該行業的全國人均增加值為59元。上海的人均增加值達到237元,在各省市中名列前茅。此外,該行業人均增加值超過100元的還有浙江和重慶。總體來看,體育健身休閑活動比較集中于經濟較發達的南方地區。這表明該行業與體育競賽表演活動不同,不需要具備便捷的基礎設施,但同樣需要當地居民具有較高的收入與消費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在北方地區體育健身休閑活動人均增加值普遍偏低的情況下,河北的體育健身休閑活動表現比較突出。這或許與該地區近年來大力發展冰雪體育產業有關。
第三,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銷售、貿易代理與出租。該行業的全國人均增加值為183元。上海的人均增加值達到1150元,遙遙領先于其他地區。除上海外,該行業人均增加值超過200元的地區還有北京、內蒙古、浙江、湖南、廣東和重慶。總體來看,該行業的發展與體育競賽表演活動及體育健身休閑活動兩個核心行業相關性較強,受核心行業影響較大。
第四,體育培訓與教育。該行業的全國人均增加值為109元。內蒙古的人均增加值達到158元,在各省市中處于領先地位。此外,河北與浙江的人均增加值也超過了100元。從各地區的數據看,體育培訓教育與其他行業存在比較明顯的差異。在很多行業處于領先地位的經濟強省在這一領域卻并無優勢。從某種角度看,體育培訓與教育的發展似乎更多地基于一些專業性更強的體育項目。一些體育項目,比如滑雪等,較其他項目需要更專業的技能,以至于這些項目更需要有體育培訓與教育進行配套,之后才可能會促進這些項目的進一步發展。與核心行業不同,體育培訓教育與當地居民的消費水平相關性減弱。這是因為諸如滑雪這樣的項目參與者更多的不一定是本地居民,而可能是外來游客,是外來游客的消費能力為體育培訓與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支撐。
該行業的全國人均增加值為244元。浙江的人均增加值超過500元,在各省市中處于領先地位。人均增加值超過200元的地區包括天津、遼寧、上海、山東、廣東。以上均是體育制造業大省。一地區體育制造業的發展與一般制造業類似,受到地理位置、生產要素價格等因素的影響,同時也受到國內外需求的影響。
該行業的全國人均增加值為15元。河北的人均增加值達到99元,在各省市中處于明顯領先地位。該行業的特點與建筑業類似,具有一定瞬時性,即在一個短時期內完成大量生產活動,著重體現在為舉辦大型體育賽事而進行的體育場地設施建設活動。以河北為例,近年來為舉辦2022年冬奧會而新建、改建了大量體育場地設施,顯著推動了體育建筑業的發展。隨著冬奧會的臨近,體育場地設施建設活動將逐步減少,這一行業的發展也將逐步減緩。
不論是從全國還是從各地區的數據看,經濟發展仍然是體育產業發展的基礎。如前文所述,各地區體育產業增加值與地區生產總值的相關性高達95.4%。在2015-19年間,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可以帶動體育產業增長2.4%。隨著經濟的發展,居民收入提高,消費能力增強,體育產業就會得到穩健而持續的發展。
各地區可以根據自身優勢,結合體育產業相關行業的特點,確定適合本地區的體育產業發展方向。大城市可以依托自身便利的基礎設施以及較高的居民消費能力,做強體育競賽表演活動及體育健身休閑活動兩個核心行業,并以此拓展其他行業發展。小城市雖然不一定具備大城市的優勢,但也可能具備發展某些特殊體育項目的自然稟賦。近年來一些北方地區,雖然沒有很強的居民消費能力,但依托自身條件發展冰雪體育產業,吸引了大量來自大城市的消費者,同樣做大了體育產業。這其中,河北的體育產業目前就已占到地區生產總值的1.5%,體育產業已逐漸成為推動地區經濟增長的支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