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得啟 黎紅艷 廣東理工學院會計學院
我們中國是人口大國,自古以來更是農業大國。單單農村人口就有9億,占了總人口的70%,占產業總人口的50.1%[1]。所以,“三農問題”就關乎到了國民素質,經濟發展以及社會穩定了。農業是安天下,定軍心的穩定戰略產業方向。向我國的各大農業大省河南、山東、四川、江蘇、河北、湖南、黑龍江、廣東、湖北、廣西等。一直以來都是采用比較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種植的技術比較落后,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不僅造成大量的化肥浪費.農藥的浪費.以及水污染等問題。造成的農業污染和水土流失,形成了惡性循環。每一場洪澇、干旱、這些自然災害都是噩夢,不僅如此,水土污染、農作設備落后、農作物種植成本加大等等問題,嚴重影響農民的經濟收入,也是農業長遠發展中的一塊絆腳石。面對這些挑戰,在傳統的種植上要做出相應改變,改進農作物種植方式。
目前我國的農業發展仍然處于初級階段,除了東北三省以及各大地區的一些大型農業基地外,幾乎都還是處于傳統模式。對于農業的建設,發展資金投入嚴重不足,但是耗損的經費卻十分巨大,種植的方法不夠科學,效率低下、基本設備落后,常用的機械更新換代慢,甚至有些地區、比如偏遠的山區以及貧困地區幾乎都是靠人力來耕種、收割。不僅辛苦,而且嚴重制約了智慧農業的發展,也是智慧農業發展的一大苦難。同時農民的文化水平比較低,科學素養不高,大量的青年主干力量外出打工,人才流失嚴重。交通的不便利,農民收到的信息有時間差,幾乎沒有接受到專業的知識培訓,所以他們的思想會停留上一輩留下來的基礎上,雖然現在社會發展的腳步很快,信息更新很快,但是耕作方式單一,生產基本裝備落后,總體科學水平低下是制約我國智慧農業發展的一大因素。智慧農業的發展需要先進的機械設備做基礎,但我國大部分地區的農業基礎設施落后,大型現代化農機設備較少。多數牲畜禽舍的基礎設施僅限于照明和取暖;農業灌溉設施大多是簡陋的水道溝渠。而且,由于我國農機設備的市場投放量較少、價格過高,且政府農機補貼較少,小微型農業生產者無力購買,許多現代化農機無法走進農田。
當前我國很多農民種植都是得到老一輩的傳承,很多科普消息不夠全面,沒有得到比較專業的指導,科學的種植方法,雖然現在很多人都是用智能手機,但是現在市場上還是沒有一款具有全面的農業科普信息的app,而且不會通過別的途徑獲取特別是現在的農村信息化建設落后,相關的人員還沒有認識到信息建設傳遞的重要性,對于最新信息建設的認識不足,內涵不了解。像之前的農機合作社,發展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信息不夠精通及時。有講座教育時很多人都不參加但是,現在建立的網絡信息建設傳遞站同樣也因為網絡管理的問題跟不上信息飛速的速度。同樣,有部分縣(區)農業部的負責人對信息建設的不重視,積極性不高,在人力,物力等投入不夠。在網絡信息的體系中,缺少了市場觀念,沒有了有效的市場運作機制。那么,沒有了一個信息機制的運轉,大家收到的信息不一致,將會出現標準不統一,發展水平不平衡,將會拉大貧富差距,大城市里人口密集,人均消費水平也高,經濟發達的同時在智能農業上投入的補貼也更充足。所以會有更多的合作社進入智慧農業,而普通農民和小戶根本沒有補助或比較少。有很多補貼是百分比的形式,例如投資人投資合作社,補貼率是60%,成本需要1000萬,只需要付出400萬。但是同樣的補貼率放在農民身上,即使 補貼再高,400萬對于農民都是一個天大的數字。
綜上所述,所以智慧農業雖然在我國已經發展了很多年,但是農民并不了解智慧農業是什么樣子,農民所認為的智慧農業和政府大力提倡的智慧農業存在斷層和誤差。所以根據以上的原因,給出了下面的提升策略。
提升農民素質是鄉村振興的關鍵,那么我們應該怎么去改變現狀,去提高我們農民的整體素質呢[2]?首先,一些基本的必要手段是不可以少的,比如;我們可以加大對農村的科普知識宣傳,對于科普宣傳,最好由政府為主,同時還要增加多元參與,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加強對資源的整合。講座培訓的方式要多樣,不能單一,不能讓大家第一次來了第二次就不想來。培訓要創新,教育的內容要從單一轉向全面。同時要進行監管考核與激勵。還要進行除了定期開展的科普之外,還要加強農民的思想道德建設,同時也要把改革開放用到農民的身上。還要通過各種優惠政策以及激勵手段才能實現目標,以利于后面的農教工作。除了提升自己之外,政府要加強引進外資,吸引人才。頒布一些留住人才的政策,從而實現培養農業與信息多學科的交叉人才。可以以高校以及一些教育機構開設一些高校研究課程、智慧農業研究課程[4],鼓勵信息領域人才進入智慧農業,積極開設技術培訓班來推廣智慧農業。加強政府支持,強化政府引導,統籌使用財政資金,加大項目整合力度。
一是聚焦源頭建基地,構建智慧農業新模式。積極引導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鼓勵企業通過租賃、轉包等方式,建立自己經營、管理的標準化基地[3]。同時,采用先進技術,構建和發展大數據智慧農業新模式,推動全區域從“傳統種植業”向“產業化種植”“現代化種植”的新發展。二是強化政策研究措施,研究發展物聯網的措施與政策,充分發揮政府在戰略的引領,規劃指導,政策的支持以及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引導。對于引進產業,要注重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打造新時達新背景下專屬的農業鏈,加強對于項目的整合力度,對于科技、科研力量要不斷地支持,適當地積極帶動產業的升級發展,形成當地的品牌效應,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或者在逐步的完善當地的新農業發展體系,建設成現代智慧農業的示范區,繼續擴大我國的綠色農業生態規模,為現代轉型的智慧農業發展做出示范。
我們都知道科技創新是第一生產力這一點,歷史證明我們也做到了這一點,我們的“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研究的雜交水稻不僅養活了整個中國甚至解決了世界的溫飽問題。那么為了構建更完善的智慧農業系統,我們要在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物聯網技術、音視頻技術、3S技術、無線通信技術及專家智慧與知識,實現農業可視化遠程診斷、遠程控制、災變預警等智能管理的基礎上不斷的創新,同時也可以引進其他行業的新技術,讓云計算、傳感網、3S等多種信息技術在農業中綜合、全面的應用,實現更完備的信息化基礎支撐、更透徹的農業信息感知、更集中的數據資源、更廣泛的互聯互通、更深入的智能控制、更貼心的公眾服務。5G是繼4G之后我國的一大突破,現在也已經逐漸的投入使用了,相比之下5G的傳輸速度更快,能夠滿足海量的信息瞬間傳輸,信息間的通信。同時,5G的網絡具有更強的信號覆蓋面、功耗小、拓展靈活等特點。引進5G技術來發展智慧農業,能夠更好的全面部署大面積的種植以及山區種植的監控以及管理。將會為我們帶來大大的便利。
本文通過對我國的農業狀況的簡要分析,以及一些改變的策略,認為智慧農業是當下的一種農業改革,更是一場機遇。通過使用當前最先進的物聯網、GPS定位AI AR等新技術手法,幫助農業生產實現精準化種植/養殖、可視化管理、實時化分析和智能化決策的目標,極大的提升農業的生產品質和產值。堅持在科學的信息化管理下,努力做到提升農業的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實現節本增效的目標,而且對于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的健康可連續發展也具有重要積極的作用。希望對未來農業的發展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