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學 山東省濱州市鄒平市公路事業發展中心
“十四五”規劃開新局,應發揮出交通運輸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撐性、戰略性作用,提升服務效率[1]。尤其是應夯實構建交通強國的基礎,使民眾享受綜合立體交通運輸網絡建設愈發完善的紅利,使貨物流轉更迅速、高效、安全、可靠,以提高民眾對交通運輸服務的滿意度。關注公路交通運輸經濟發展問題,應補齊工作短板,提升服務意識,創新工作理念,促進一體化發展。只有強化資金有效供給,關注運輸安全問題,實施綜合管控,才能使交通運輸經濟穩健發展。
新時期,面對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消費升級,家用汽車數量顯著提升,民眾更關注出行問題。但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依然存在,因建設水平與經濟因素的影響,交通運輸事業的基礎設施建設工作有待進一步提升。當前,隨著基建工作受關注度的提高,公路工程修建網絡不斷延伸,其規模也在逐漸地擴大。同時,公路項目修建的造價也在逐漸走高。面對信貸政策的變化、地方政府融資壓力,使得項目建設資源供給不足,亟待進一步拓展融資渠道。
隨著公路事業發展步入新階段,城市道路修建工作不斷深入,其為民眾出行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條件。因地勢地形、經濟發展、施工條件等多有不同,造成了區域、城鄉公路修建差距較大。構建現代化、更完善的交通運輸網絡,有助于平衡城市與鄉鎮之間的運輸矛盾,實現一體化發展。現實卻是,很多鄉鎮公路修建標準、技術應用水平相對較低,病害問題尚未得到妥善的解決,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交通運輸經濟的發展。
物質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人們的出行需求也呈現大幅增加趨勢。同時,電子商務事業發展,貨物運輸需求也在同步提高。面對這樣的發展形式,應確保交通運輸安全。只有保證駕乘人員、貨物運輸工作有序開展,實施綜合管控,才能降低交通事故發展概率。現實是,很多運輸企業安全意識淡薄,對交通運輸安全問題缺乏關注。另外,貨運站管控工作不到位,監管體系形同虛設。此外,駕駛人員素質不高,應變意識、操作能力不足。例如:有些大型貨車駕駛員不按規章行駛,出現超載超速問題,產生道路運輸安全隱患。
交通運輸事業步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其對經濟發展形成巨大助力,也帶來了交通擁堵問題、環境污染與噪聲污染等,使人們不堪其擾。特別是在構建生態宜居、環境美好新城市的背景下,公路運輸經濟發展也使得外部性成本不斷筑高。為此,應及時地解決好節能減排、優化運輸結構、促進對新能源運用等問題。
助力公路交通運輸經濟的穩健發展,應確保資金的供給,解決投融資問題。地方政府應明確主體責任,建立公路建設的專項資金管控機制,規避項目投建中的資金風險。只有以政府為主導,引入社會力量,做好公路建設項目的調研、規劃、施工及養護工作,促進各部門的履職盡責,才能形成完善的公路交通運輸建設體系,確保道路運行高效、通暢。此外,可以社會組織捐贈、企業參與個人捐贈等多種方式,進行對公路項目修建資金的籌措,更好的平衡道路修建與供給之間的需求[2]。
面對城鄉差距大、區域發展不平衡,應引發交通主管部門的關注,持續加大對東西部地區基建工作開展的關注,給予其一定的政策、資金、人才等傾斜與支持。并且,還應加強管理力度,嚴格按照驗收標準進行公路建設項目的驗收,形成對道路工程車、家用車、貨物運輸車等檢查與管控,發布專項管理通知,對不同的道路實施分級管控。同時,還應重視對信息技術的運用,密切區域之間的聯系與交流。
在保障道路出行安全中心,一方面應做好安全教育宣傳,可借助廣播、新媒體平臺等。同時,應規范相應的運輸管控法規、管理條例,對危化品運輸、物流車進行針對性管理;另一方面,應加大懲處力度,嚴厲打擊超載超速問題,并提升駕駛人員的綜合素養,使其具有責任心,避免疲勞駕駛。
為解決外部性問題,可以征稅與引導的方式,通過市場化手段使人們購置新能源、符合標準的車輛。并且,可對不同地區實施差異限行舉措,化解道路擁堵問題,減少碳排與噪聲污染,構建綠色出行的社會新風尚。此外,還需重視對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使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為公路交通運輸經濟發展提供新助力。
總之,促進公路交通事業有序發展,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應充分發揮其先導性作用,提升對交通運輸事業發展的關注。只有道路通行順暢、高效,促進城鄉公路修建的同措并舉,縮小地域差距,才能完善交通運輸網絡建設,助力新興產業發展,促進各方力量的積極參與,構建良好的市場秩序。從而,實現綜合管控,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解決好公路交通運輸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推動我國交通運輸事業的可持續發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