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亞寧 保定市競秀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要根據新發展階段的新要求,堅持問題導向,精準貫徹新發展理念,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加強需求側管理,不斷增強供給體系的韌性,形成高效率和高質量的投入產出關系,實現經濟在高水平的動態平衡,最終建設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
新古典經濟學雖然提到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決定性作用,但對“索洛技術進步殘值”的出現并未作出解釋。此后,經濟學家們開始探索經濟增長的內生性因素,以新增長理論為主的現代經濟增長理論興起,它建立在批判地繼承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的基礎之上,引入收益遞增的假定,對人力資本、制度因素以及產權等因素進行分析,重構了經濟長期增長的有效路徑。羅默(PaulRomer)在1986年發表的《收益遞增與長期增長》中認為,企業通過投資增加資本存量的行為提高了知識的水平,而知識的外部效應不僅使其自身形成收益遞增,而且也使物質資本和勞動等其他投資要素具有收益遞增的特性,正是這種收益遞增帶來了經濟的長期增長。1988年,盧卡斯(Lucas)提出了一個以人力資本外在效應為核心的內生增長模式,通過人力資本解釋了一個國家的長期經濟增長。雖然羅默、盧卡斯等人解釋經濟增長的研究視角有所不同,但他們都認為“經濟增長根本動力不是外部力量而是經濟體系的內部力量(如技術進步、人力資本等)作用的產物”。從實踐來看,新經濟理論不但成功地把技術進步內生到自身經濟增長模型,而且闡釋了人力資本、知識等在經濟增長模型中的自我積累、自我演進以及對長期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豐富和完善了西方經濟增長理論。
由于在黨的十四大(1992年10月)前后,中國經濟體制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為此本文利用帶約束的可行廣義非線性最小二乘法對模型式進行估計。模型式中的各參數估計值都至少在5%的置信水平上顯著。不管是在“雙制”共存時期,還是在市場經濟體制主導時期,中國經濟增長主要體現在勞動技術進步效率上,而資本技術進步效率相對較低。在1993-2018年市場經濟體制占主導時期,中國勞動技術進步效率每年增長7.89%,與1978-1992年“雙制”共存期間相比,提升幅度較小,每年提升了0.54%;資本技術進步效率每年增長0.92%,與1978-1992年雙制共存期間相比,提升幅度更小,每年僅提升了0.13%。由此可見,改革開放四十年期間,中國資本和勞動體現型技術進步的增長速度相對緩慢,尤其是資本技術進步效率極為低下,這主要根源于中國科研體制和研發激勵機制長期以來沒有實質性的改革突破,同時,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成效不顯著,中國真正的高新技術發展仍相對滯后。
凱恩斯于20世紀30年代提出需求創造供給的理論,與薩伊定律截然相反。從新古典增長理論(Solow模型等)到內生增長(Romer的技術內生和Lucas的人力資本內生以及Aghion和Howitt的內生創新過程模型等)和一致增長模型等,主要是從供給側要素效率角度研究增長規律,缺乏對需求側因素的充分重視。當今中國企業生產決策者獲取市場信息迅速,能夠根據市場需求及時做出供給生產決策,采取需求決定供給的思路,對于電冰箱、彩電和洗衣機使用總產量數據計算,而居民乘用車采用總擁有量計算,這是因為與其產量結果近似并且數據便于獲得。對于各產業數據的收集其年限為1978—2018年,主要來源于ESP數據平臺、wind數據庫和國家統計局數據庫,數據處理方法運用Hodrick和Prescott(1997)的濾波法描述各典型耐用品需求增長周期波動的趨勢。
1978—2018年按波峰-波峰計算,我國經濟增長經歷了三個完整的周期和一個不完整周期。隨著我國城鄉居民對耐用品擁有量的增加,1978—2018年需求增長率由高到低并逐漸靠近橫軸0值,這與我國經濟增長周期波長由第一個周期6年延長至第二周期的8年,第三個周期延長至15年的波動具有關聯一致性。第四個不完整周期顯示自2007年后我國實際GDP增長率一直呈現下降的趨勢,至2018年經濟增長率下降了6.7個百分點。2013年我國彩電、電冰箱、洗衣機產出增長率已經下降至0附近,同時2013年也成為第二產業拉動GDP百分比開始低于第三產業的起點,至2018年第二產業對GDP的拉動已經降低至僅有2.3個百分點。
保障不同需求層次的相互轉化和暢通,推進內需依存型經濟社會的形成。解決多層次的需求差異化問題,既要重視消費需求的東、中、西部地區的梯次差異,也要重視南北地區的梯次差異,還要重視不同收入階層的不同需求,滿足不同地域的消費習慣。
近期,需求飽和和有限需求概念正在成為經濟學理論研究領域的一個新概念,該概念假設對經濟現象的解釋和理解被認為對傳統理論具有巨大的改變,相關影響正在引起廣泛關注并有望成為宏觀經濟理論研究的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