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倩 西山煤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公用事業分公司
2018年8月,國家對個人所得稅進行了第7次修訂,此前的修訂均是以工資扣除標準及稅率進行的小規模修改,第7次修訂在扣除范圍、扣除標準、征收方法與程序等方面進行了較大變動,新個人所得稅更加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對規范征收、降低稅負具有一定的意義。
個人所得稅在經過前6次修訂后,并沒有在住房、醫療、教育方面真正為納稅人考慮,個稅制度并沒有達到拉動消費、增加市場經濟效益的目的。近年來我國居民的收入不斷提高,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有助于低收入群體增加收入,擴大他們各方面消費在收入中的占比,提升生活質量。最新的個人所得稅發生了以下變化:
1.對扣除標準與稅目進行了調整。在新個稅制度下,個人每年可以在稅前扣除每月5000元(全年60000元),這樣較上一次個稅改革每人每年可以多扣除18000元,大大降低了個稅納稅人的稅收負擔。此外,個稅納稅人從2019年初應進行綜合所得計算,將工薪收入與稿酬、勞務、特許權三項收入進行綜合計算并納稅,工薪收入外的其他三項實行專項扣除的政策。個稅的科目也由原來11個改革為9個。
2.擴大了原有扣除范圍。原個稅只允許納稅人對社會保險在稅前進行扣除,而新的個稅還允許納稅人對贍養老人、子女教育、醫療與住房租金、房貸進行抵扣。這一次改革將家庭因素考慮到個人所得稅的征收中,體現了稅收由個人向家庭模式的轉變,進一步貼近生活,減輕了納稅人的負擔,使得居民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進一步促進社會穩定和諧發展。
此次改革除了將扣除標準提高了以外,還縮小了稅率之間的級次,原有適用于最低稅率檔次的納稅人,在新個稅制度下則無須繳納稅款,原有可以適應10%檔次的納稅人在新政策下則只需要按照3%稅率進行納稅。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此次改革的主要受益者就是廣大的工薪階層勞動者,使這些納稅人切實地降低了稅負,變相增加了這些勞動者的收入水平,提高其生活質量及拉動了市場經濟。
1.真正降低了納稅人的稅負。以2019年新政策實施一年的減稅成果來看,2019年個稅繳納國庫金額較同期下降近25%,下降的個稅稅款全部用于增加工薪階層收入,在降低這些群眾納稅人稅負的同時,將國家紅利更多地讓利于廣大的勞動群體。
2.使市場經濟有了活力。此次個稅改革是經過兩個基本步驟的,首先,2018年10月開始適用每月5000元的扣除標準,并采用了新調整后的稅率表;2019年開始,增加了6個專項扣除項目,將納稅人在租房、父母與兒女、醫療及教育方面的限額支出可以允許在計算個人所得稅前進行扣除。以上舉措的最終結果是使中低收入群體的納稅人明顯地降低了稅負,增加了工薪階層的實際收入,有助于改善這些群體納稅人的生活質量。同時,納稅人降低的稅收負擔變相增加了納稅人可支配的收入,使這些群體可以有更多的財力去用于改善住房、個人娛樂等支出,使廣大納稅人的消費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例如,在個稅實施的2019年,我國全年消費稅較上年同期上升近2成,更多的消費者將資金用于住房、娛樂、餐飲等消費領域,使服務業與娛樂業主獲取了改革的紅利。
3.工薪階層獲得了切實的收益。據統計,此次改革對于5000元以下的納稅人稅率平均下降了2%,5000元以上3萬元以下納稅人的中等收入納稅人稅率平均下降5%,3萬元以上的高收入群體納稅人則下降3%,這說明新個稅對各個階層的納稅人均實現了降低稅負的目的,特別是將政策更加傾斜于中等收入群體納稅人。再如,新個稅還對3%、10%與20%三個檔次的稅率級距進行了擴大。同時,新個稅的政策使35至50歲群體的納稅人實現了降低稅負目標,政策已經涉及近2億納稅人,使近1億的低收入群體納稅人不需要再繳納個稅。
1.擴大綜合所得范圍。2018年修訂的個稅對許多方面進行了調整,但由于考慮尚不全面,無法實現稅收的公平分配目標。而2019年初實施的最新個稅則將勞務、稿酬、特許權3項收入與工薪收入相結合,加大了對收入來源渠道多元化的征稅力度,體現了征稅公平的原則。但是對于以租金和投資等為主要收入來源的群體,并沒有對他們產生任何影響。對非勞動所得征收相應稅費,才能更加體現稅收制度的分配調節作用。
2.完善扣除項目管理制度。此次新個稅政策的出臺有一個最大的亮點,這就是增加了教育、贍養、住房、醫療等6個方面的專項附加扣除項目,這將降低一些35至50歲的家庭收入主要來源者的個稅負擔,真正地體現了稅收調節收入結構及實現公平分配的原則。但隨著新政策實施效果看,國家仍需要在以下幾點方面不斷地完善扣除項目制度。一是全國各個地區適用同樣的專項扣除標準,并沒有考慮地區收入水平的差異,建議針對不同省份、城市收入水平出臺具有針對性、差異化的專項扣除標準。二是除了應考慮納稅人在大病醫療的支出實際情況外,還應以家庭為單位,考慮納稅人家中是否有生活不能自理、擁有殘疾人家屬等情況,增加這些群體納稅人的專項扣除標準,更加體現稅收的公平性。
3.強化個人所得稅征收管理。個人所得稅的征收管理應涉及房地產、教育、財政等多個部門信息,因此,稅務機關應建立跨部門、信息共享的征收平臺,以保證個稅稅款的應收盡收。首先,稅務機關應通過互聯網、大數據建立信息化平臺,以此平臺再與銀行、社保、民政等行政主管部門進行聯合,及時地獲取納稅人的各項基礎信息,形成全方位的監管平臺。其次就是對納稅人身份的識別。我國可以借鑒國外經驗,為每位居民設置一個唯一的代碼,通過其能夠了解納稅人全部涉稅信息,確保稅收的每一環節都能得到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