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洪斌 安徽職業技術學院
隨著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時代的主題,國家間的經濟貿易愈發頻繁,對高新技術產品的需求一直居高不下,而全球產業鏈的形成讓高密度、低水平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正逐步喪失優勢、收益降低,所以促進供給側改革、解決產能過剩的難題,是時代浪潮下想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之舉,我國在近幾年也對鼓勵企業轉型提供了一系列政策支持,象征著國家正不斷提高對創新創業領域發展的重視。而作為具備高水平專業知識的高校學生群體,既擁有必要的理論知識做基礎,又因為眼界開闊而思路清晰,是實現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支撐,所以對高校教師的教育觀念進行變革、優化高校商科人才培養模式是緊跟時代浪潮的重要工作任務。
2019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發布的2019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過去一年,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體經濟活力不斷釋放,可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解決產能過剩、提高國內企業產品附加值具有重要意義。所以變革高校商科人才培養觀念、構建更完善、更系統的商科人才培養體系,既能在教育方面增強大學生群體的實踐能力,更重要的是灌輸積極進取、不怕困難、獨立自主的優秀創業精神,提高學生學習動力,有利于提高大學生整體素質,同時還能深化課程思政建設,促進高校全面教育的發展,提高高校教學效率。
教育部曾明確地提出意見:變革教育觀念,構建新型教育體系,積極鼓勵高校學生自主創業,是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提高高校整體教育能力,服務于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大戰略舉措;是提升高校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綜合型實用人才,滿足國家新時代人才需要的重要措施??梢娬叨戎匾暩咝W生創新創業體系的建設,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國家重視高校學生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對高校學生的創新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高校商科師就更應該變革創新創業教育觀念,提高工作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滲透供給側改革理念,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為學生提供更符合時代特征的教學。
落實供給側改革戰略的理念,完善高校商科人才培養模式,是提高高校學生群體綜合能力、整合高校學生學習風氣的重要舉措之一,讓高校學生群體除了掌握課本中的科學知識之外,還要具備開拓、冒險、進取的創新創業精神,以豐富的學術知識與開闊的眼界設計創新思路,敢于對現有的產業結構、供給結構提出獨特的見解,勇于投身于國家小康社會的建設,在供給側改革戰略的指引下,升華能力、實現人生價值。同時,變革商科教師教育觀念,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更是提高高校學生綜合能力、促進高校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舉措,有利于幫助對人生道路尚處于迷茫階段的高校學生更新就業思路,鼓勵高校學生敢于提出新想法,用所學知識優化市場供給,增強高校學生學習動力;同時,基于供給側改革背景實施教學,構建高校商科人才培養模式,營造校園創新氛圍,也有利于幫助高校學生掌握改變企業生產結構、適應市場環境的方法,引導他們要結合課本知識、增強實踐能力,并培養克服困難、承擔風險的心理和意志。在供給側改革越來越深入的新時代中,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高校學生的創業難度降低,掌握更多優化產品供給的知識技能,未來將會有更多的高校學生群體敢于創新、為促進國家產業轉型作出貢獻,只是常年生活在國家與學校庇佑下的高校學生缺乏實踐經驗,難以適應市場環境,所以需要高校教師更新教育理念,設置完善、全面的高校商科學生培養模式,引導學生加強實踐訓練,提高高校學生綜合能力,并教育學生如何適應市場環境,講解當今經濟局勢,促進高校學生全面發展。
人類的每一種行為都是由目標引領,只有設定了目標才能有努力的動力與方向,目標也能為行動提供清晰的思路。所以高校在響應供給側改革戰略、構建高校商科人才培養模式時,應當設定一個總目標,以總目標為指導構建清晰的教育思路與明確的教學目的,設置合理的教學計劃,推進商科人才培養體系的建成。這個總目標不應過于生硬,例如每年學生的成績、學生對供給側改革的論文等等,因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本身就是一項戰略指導,而非具體的工作要求,過于生硬功利的目標容易偏離教育體系設立的原本目的,使高校課堂教學缺乏教育性,不僅增大高校教師壓力也不利于教育體系的完善,所以總目標的設立應當著眼于全體學生,重視高校學生群體之間的創業熱情,為高校學生掌握產業轉型有關知識提供教學保障,整合各項校內外資源,營造良好、科學的創新氛圍,讓學生敢于對目前市場供給結構抒發見解。在設立總目標的同時,高校還應根據構建高校學生培養體系過程的不同階段,設定多個小目標,如轉授基礎產業知識、普及創新課堂、舉行與供給側改革相關講座等等,以這些小目標劃分教育體系創建過程中的不同階段,并根據學生學習程度與能力水平實行因材施教,逐步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念,推進高校商科人才培養模式的建成。
創新意識是一種品質,更是一種不可多得的能力,在供給側改革中,創新意識既能幫助大學生勇于創新、發揮創造力,在眾多困難與阻礙中保持自身目標,更能幫助高校學生群體規范活動,培養責任感,激勵高校學生群體自重自強,鼓勵他們積極對當前不夠先進、效率較低的某些產業結構進行大膽創新。創新教育也不僅僅是一種傳授知識的模式與方法,更是幫助教師如何指導學生規劃人生、實現理想的一種先進思想。所以,在變革高校人才培養模式、落實供給側改革理念的工作中,探討如何培養高校學生的培養創新意識是必不可少的重點工作。但是由于生活壓力的增大,如今部分高校學生開始處于低欲望的心理狀態,缺乏目標與信念,簡單地宣揚創新意識難以起到理想的教育效果,這時高校及相關教師可以采取宣揚模范人物的手段來激勵學生的奮斗欲望。例如深圳創新創業的模范人物萬捷,重視電腦與多媒體技術,優化公司產品生產與供給模式,從一個員工總數不足30人的小制版公司,發展成為深圳舉足輕重的印刷公司,高??梢酝ㄟ^宣揚萬捷的努力事跡向學生表明創新意識的重要性,同時通過宣傳萬捷的創新理念和人生信念,鼓勵學生擺脫低欲望心理,積極進取、自律自強,為了自己喜愛的目標和事業而奮斗。
落實供給側改革、充分發揮知識優勢,高校學生不僅要具備專業的知識作為指導,還要對自身所學進行總結、思考和實踐,在一次次對知識的思考中發現規律,在不斷的實踐中對現有的投資結構、產業結構進行規律探究,并大膽創新,將創新理念付諸實踐,才能真正使高校學生為供給側改革戰略作出貢獻。所以高校在變革商科人才培養模式時,要提倡教師遵循知行統一原則,在保證學生考試分數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對知識的運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在遵循知行統一原則的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注重培養學生相關專業的專業理論知識素養,提高學生知識水平,讓充分的學術知識成為高校學生促進供給側改革的支撐。其次,要在教學中注重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教師要適當降低知識的權威性,讓高校學生能產生對教材內容進行創新的勇氣,進而敢于對產業結構提出創新想法,并在課堂設置中加入一定互動環節。最后,奉行知行統一原則,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加強課堂實踐活動比重,在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熟練掌握專業技能后,引導學生對課堂所學進行實際運用,帶領學生對市場供給結構進行實地考察,讓學生在實踐中進步、在實踐中創新,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打下堅實的實踐根基。
隨著全球產業鏈的形成,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與廉價低水平類產品逐漸喪失優勢,想要維持我國第二大經濟體的國際地位,只能落實供給側改革戰略,實行產業轉型。高校學生群體作為我國教育體系下的高素質人才,對促進供給側改革事業的推進具有無可替代的優勢,這就要求高校學生群體承擔起社會責任感,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投身到幫助產業轉型的領域中來。但高校學生缺乏社會資源與實踐經驗,需要高校提供平臺保障與教師引導,所以高校教育工作者應當積極變革人才培養模式,貼近供給側改革的時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