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上海電機學院高職學院
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明確提出,高校資助育人已經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僅要“扶困”,更要注重“扶智”“扶志”。建立四位一體的長效資助育人機制,把物質幫助、道德浸潤、能力拓展、精神激勵有效融合在一起。
教育部全國大學生資助管理中心2019年印發了《2019年全國學生資助工作要點》中指出要強化資助育人理念,構建資助育人質量體系,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融入學生資助工作全過程。黨的十九大以后,高校學生資助育人理念也發生了重大轉變,即從全面資助轉向精準資助;因此,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重點也向育人方向轉變,更加注重育人這一目標。人本主義心理學重視人的尊嚴、價值,強調創造力和自我實現,強調正向的心理發展和個人成長的價值,強調人文關懷,激發學生的自我潛能。
探究高校精準資助、以學生為本的育人模式,以立德樹人為目標,把資助育人和心理育人相結合,關注心理解困。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創始人有羅杰斯和馬斯洛。羅杰斯強調無條件的積極肯定,強調發展自我意識,并且認為個體有實現不斷成長的傾向。馬斯洛強調潛能,強調學生的內在價值。所以人本主義心理學更傾向從學生本身的角度,從學生的視角和需要出發,肯定學生自身的內在價值和需要,可以從根本上幫助困難學生進行“心理脫貧”“思維脫貧”。
1.就困難學生個體而言,有助于提高困難學生的情感體驗,發展出正確的自我觀念
部分困難學生經常會有自我否定的傾向,會感到有些自卑,對自己的家庭經濟原因很敏感,很多同學覺得自尊受到了傷害。人本心理學重視人的尊嚴和價值,因此,在高校精準資助工作中,運用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相關概念,可以提高學生的自尊感和價值感,培養學生正向的心理發展。
2.就資助工作內容而言,實現以學生為中心,實現資助育人功能
精準、精細化、個性化資助理念已經成為高校資助工作的導向標,尤其是以學生為中心,以人為本,充分尊重學生,保護學生個人隱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通過靈活多變的資助方案,提高學生的自助意識,增強學生的自尊感和價值感,始終以正面的引導和鼓勵為主,引導學生實現自我價值。
3.就資助工作模式而言,形成扶困、扶智與扶志三位一體的資助模式
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而言,除了要解決經濟困難這一實際問題之外,還要從心理上幫助學生認識到家庭經濟困難不是學生自己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自己的處境從而改變家庭的處境,激發學生的自我潛能,鼓勵學生自我實現的需要。
1.實現自我價值:在進行資助育人的工作時,要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況,部分學生心理負擔較重,害怕受到歧視從而形成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要及時引導學生對家庭經濟情況等進行正確歸因。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人的價值、尊嚴、創造力和自我實現,鼓勵困難學生在大學生活中努力學習,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就業方向,實現自我價值。
2.強化人文關懷:在精準資助育人的同時創造正向的積極的情緒體驗,讓困難學生感到“熱乎乎”的情感關懷。除了解決學生的經濟問題之外,要結合困難學生的心理問題、學習問題、人際交往問題等等,為貧困學生建立成長檔案,關注學生的學習、生活、心理情況,不定期或定期的與困難學生進行談話,給予學生更多的人文關懷,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國家、學校和老師的關心和愛護,增強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和動力。
3.關注學生需求:根據年級不同,分層次分類別對困難學生進行幫助。比如大一的學生定期宣傳科普心理健康知識,大大三的學生有針對性地對學業規劃、職業規劃等進行指導;大四的學生指導簡歷的撰寫、面試技巧等方面的培訓。真誠地幫助困難學生,傾聽困難學生的真實需要,并表達自己的尊重和支持。
1.利用大數據,建立并完善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檔案
大數據時代可以充分利用大數據的優勢,在進行家庭經濟困難認定工作的同時,有意識地整理數據并建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動態數據庫。除了關注學生原生家庭對其產生的心理影響之外,還要關注入學后困難學生的心理變化情況。
2.重視高校資助工作團隊建設,提升資助工作團隊的專業化
高校負責資助工作的老師除了要宣傳國家、地方及學校的資助政策之外,在精準資助工作中更要嚴格規范工作流程,時刻注重公開、透明、公平。同時,要始終不忘立德樹人的使命,注重資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如與誠信教育、感恩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努力實現學生的個人成長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
3.主動關心,引導困難學生積極正向思考問題
針對困難學生,要主動關心、主動干預,困難學生群體中也要分層次,分類別,制定靈活個性化的資助方案,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才能真正提升高校精準資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和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