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濤 遂平縣規劃服務中心
在工業化和城市化不斷發展的大背景下,群眾的經濟活動變得更加密集,這一態勢也大大提高了社會的物質生活水平,但也給城市的生態造成了極為嚴重的破壞,讓城市的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加劇,最終造成了能源的緊缺,破壞了原有的人居環境。在這種情況下,城市要想在可持續發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須轉化自身的設計理念和思想,樹立生態觀念,要把生態設計原則和城市規劃設計深度結合到一起,推動人地的協調進步。
首先,生態城市規劃設計必須要堅持適度的原則,要合理評估城市的資源和環境發展現狀,要保證規劃設計符合城市的可承受限度,推動資源的有效利用,只有把握好尺度,才能真正發揮出設計的效果,提高城市的綠化水平。
其次,生態城市設計必須要遵循多樣性的原則,要承認生態的多樣性,尊重生態原本的面目,要以自然環境為基礎,分析城市建設的基本需要,盡可能不破壞原有的綠色環境,而且要尤為注重物種的多樣性保護,要把城市系統當作自然界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說,生態城市設計是要適應自然,而不是改變自然。
最后,生態城市設計必須要滿足資源循環利用的需求,要推動城市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以節能減排為核心途徑。在這里,設計應當以資源損耗為重點研究對象。城市的發展本身就需要耗費大量的能源,特別是舊工業等產業的建設來講,這些發展雖然可以拉動經濟增長,但也會造成資源開發的不均衡。所以,生態城市的設計,也應當進一步推動產業的轉型和升級,充分開發不同類型的能源[1]。
首先,部分城市并沒有樹立高度的生態意識和理念,雖然在國家環保政策的引導下,城市已經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來改善資源環境的現狀,但從整體上來講,環境保護的形勢依舊不容樂觀。而且,在城市人口不斷增加以及城市化建設腳步的推動下,許多城市的發展政策仍舊側重于經濟領域的建設,并沒有提高對生態環境的重視和關注,沒有加大對廢水廢渣排放現象的整治力度,而且也沒有對那些破壞城市生態環境的行為予以強力的監管,這就導致城市生態環境建設風氣十分不積極,加劇了能源和資源的消耗,也影響了產業轉型升級的速度。
其次,部分城市的生態規劃缺乏長期性和持續性,雖然在建設過程中運用了生態的理念,也展開了一定程度的實踐,但大多都是把這一理念應用于某一個階段的項目建設中,并沒有構建全方位的建設體系和長期的發展規劃,這就導致生態城市的發展缺乏完整性,不能真正發揮出基本的作用。在這里,生態城市規劃并不是面子工程,也不是形式主義,必須要長期堅持,放遠目光,才能真正造福一代又一代。
規劃設計工作人員必須要認真結合城市所處的區域,認真分析當地的風土人情,文化特征,總結出地區的發展特色與優勢,為后續的科學規劃奠定堅實的基礎,要保證規劃設計的風格能夠符合區域的產業結構和景觀布局,不會影響區域功能的整體性發揮,滿足創新性設計的基本需要。在初步完成方案設計之后,工作人員也要考慮到方案整體的可行性,要展開實地考察,觀察城市道路和建筑布局,要把生態景觀和人文景觀的設計充分結合到一起,把底層規劃,高層規劃和平面規劃結合到一起,要讓城市的面貌符合現代化生態環境發展的需要。從歷史文化的角度來看,生態城市規劃設計要充分融合區域的歷史特色,與現代都市氣息相結合,這樣可以給市民帶來更加豐富的視覺體驗。而且,城市也需要引進綠色產業園,引進現代化的高新技術,積極發展旅游業和文化產業,構建完整的教育產業鏈,提高生態城市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2]。
通常意義上所說的城市濕地生態系統,主要包括濕生植物,水和土壤等等,能夠發揮出環境調節的作用,推動生態的自動循環,也可以調節區域的氣候,預防旱澇等自然災害的產生。所以,城市也需要著重推動濕地生態系統的恢復,加大保養力度,提高自身生態系統的抵御能力,真正貫徹落實綠色城市的理念。
規劃設計工作人員必須要針對原有的生態系統作出詳細的分析,做好改造和升級工作,介入多元的人工手段,比較原有生態系統和現代生態系統之間的差異,分析兩者的優劣性,通過人工設計彌補其中存在的不足,推動生態系統的進一步升級。而且,規劃設計工作人員也要有意識的保護原有的自然景觀和生態景觀,要對已經存續的生態景區進行升級改造,多多利用太陽能,水能,風能,等可再生資源。
生態交通也是生態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應當倡導綠色出行,加大綠色理念的宣傳力度,降低區域內的尾氣排放。城市要切實關注公共交通建設,應當提高城市地鐵,城市公交,公共自行車所占的比重。并且,公共交通也需要在生態城市規劃中享有優先發展權,擁有更加完善的約束機制,由此來激發出居民的綠色出行意識,約束公民的思想。
綜上所述,持續性推動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的發展是合理且必要的舉動,這是調節城市發展結構的應有之策,也是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有效措施。本文通過方案的構思,生態系統的恢復與升級,生態交通的延伸這幾個角度,論述了生態城市規劃的方法和措施,充分結合了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的基本原則,具有理論上的合理性與實踐上的可行性,能夠作為城市的參考依據。在未來,城市也應當發揮出自身人文風俗,自然風光的優勢,推動各項資源的有機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