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新 湖南省道路運輸管理局
在十九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工作報告中明確地提出:要在更大范圍整合運用監督力量,提升基層紀檢監察機關監督能力,推動監督向基層延伸。紀檢監察網格化監督的生成,符合國家的發展的要求,能夠實現上級監察部門與基層監察部門的綜合監督管理,構建完整的監督管理體系。本文就紀檢監察網格化監督的生成邏輯與實踐路徑進行分析。
分析權力監督制度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分析權力中各要素在權力監督中的作用。邁克爾曼將國家權力分為基礎性權利、專斷性權力兩個不同的內容。基礎性權力,是國家通過不斷提升自身權力資源與方法,實現對國家的控制[1]。而專斷性權力,則是通過管控性施壓來獲取施政合法性。在我國基層社會中,基礎性權力與專斷性權力正處于并存過渡的階段。隨著社會的發展,專斷性權力已經無法滿足基層治理的需求,在實際運用中容易出現各種沖突與矛盾,無法保證各方的權利與利益。基礎性權利,實現了讓人民群眾做主的治理理念,真正的體現了我國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通過這一權力的變化與運用,實現了網格化監督,人民群眾也逐漸成為監督的對象,為紀檢監察管理工作開展提供更多的動力。
在紀檢監察網格化監督的運用,擴大了國家基礎性權力,同時使監督管理機構更加穩定。與傳統專斷性權利相比,網格化監督體系的建立,實現了自上而下的內部監督管理,從中央到地方再到基層,每個機構都有相對應的監督權利,通過相互的配合與協作,實現了對機構的全面監督,避免出現監督內容缺少、監督權利不夠的問題,促使國家的穩定與和諧,真正的實現了全員監督全過程監督。
首先,在網格化監督體系中嵌入更高層的監督權力體系,保證網格化監督的獨立性。在實際工作中,需要加強黨的監督體系和國家監督體系的滲透,利用此提升監督管理體系的功能,保證網格化體系在各項工作中的滲透與運用,提升監督管理工作的效果。在網格化監督體系中,需要去政化,加強對行政資源的利用,增加各項信息的交流效果,避免出現行政主導網格化監督方式實施的情況出現[2]。第二,對網格化監督的結構與功能進行優化,建立立體型網格化監督模式。利用該模式實現全面覆蓋,上下聯動監督的工作。在實際工作中,需要對網格的功能進行劃分,明確每一部分功能的職能,包括監督、派駐、巡視巡察等。建立責任清單制度,提升監察人員的責任意識與監督管理工作意識,保證監督管理工作實施的程序性。同時還應建立網格化監督樞紐,利用此增加各個監督模塊的信息互動,加強對信息交流的交流,避免因信息溝通不到位而出現監督管理效果差的情況。
在紀檢監察體制改革的過程中,需要提升對制度建設的重視,將此作為推動紀檢監察體制改革的重要媒介。首先,網格化監督與基層權力運行的制度銜接。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增加與基層黨建工作的銜接,做好網格內黨委、黨組織的監督管理,避免在網格內出現違法亂紀的行為。加強與基層自治力量的銜接,利用村委、居委會的自治能力,引導其發展自我監督作用,對基層工作進行監督管理,為網格化監督工作的開展提供保障。加強與其他權力主體制度的銜接。學校、企業、社會組織是我國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網格化監督與這些內容的結合,可以實現全方位的監督管理,能夠將監督管理工作覆蓋在全社會上,保證社會良好風氣的建造。
其次,做好網格化監督中多元化監督主體制度的銜接工作。在網格化監督發展過程中,各個監督主體發展水平并不均衡,呈現了黨內監督為主體、國家監督為支撐,社會監督為輔的一種監督形式。這種監督管理模式,雖然體現出國家的領導作用,但是忽略了基層監督主體的,無形中增加了網格化監督的成本[3]。在實際工作中需要加強與基層監督的互動,做好監督主體資源的整合利用,通過與紀檢、執檢等相關部門的合作,提升基層監督的有效性。最后,加強網格化監督的再監督制度。網格化監督工作的開展,雖然能夠對各個監督主體進行相關的監督管理,但再實際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足。通過再監督機制的建立,可以實現對網格化監督工作實施情況進行監管,保證各項工作的合規性。實際工作中,加強對工程流程、監督管理方法、工作人員素質的考核監管,及時發展問題,并要求監督主體解決問題,以此保證網格化監督工作的順利實施與開展,提升網格化監督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信息技術的運用,實現了網格化監督動態管理,保證各個監督主體的溝通與交流,提升監督管理的科學性。在實際工作中,建立信息溝通平臺、網絡資源庫,增加與各個主體之間的溝通,利用互聯網的優勢,提升監督管理的有效性。該技術的運用,避免因監督工作不到位或者監督流程不清晰而造成的各種問題。在實際工作中,加強對信息技術的運用,以此提升網格化監督管理工作效果。
總而言之,在網格化監督管理工作中,需要完善監督體系,做好制度銜接工作,并引入信息技術,提升監督管理工作效果,真正地實現對國家各部門各機構單位的監督管理,促使國家的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