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法巖 濟南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
經濟高速發展背景下,開發區承擔多方面職責,其管理體制隨時代發展不斷改革,為進一步促進開發區轉型升級,我國相繼出臺多個文件,《國家新城鎮規劃(2014-2020)》、國辦發〔2017〕7號等,均為開發區創新改革做支撐。“內卷化”主要指發展至一定階段系統,受內外環境作用下,不斷削弱其實際發展活力,內部不斷復雜化、精細化。開發區是一類特殊的行政系統,是政府的派出機構,在向市場化發展的過程中,處于復雜的動態化管理環境中,其管理體制運行易受行政環境干擾。基于行政生態學下,開發區管理體制需不斷從多領域改革,通過體制改革協調機制的完善,吻合其良好轉型發展需求。
立足現階段層面分析,開發區管理體制“內卷化”實際特征,主要從三個方面呈現:一是體制結構層面,逐步復歸現象。二是體制功能層面,其創新力度不足。三是從體制績效層面,開發區管理體制治理績效呈遞減趨勢。新常態下,部分開發區面臨新舊動能更換、產業轉型升級等困境,加之城鎮化腳步加快,開發區從傳統管理功能轉化為現代管理服務,此種條件下僅依附于開發區管委會略顯無力,整體治理績效趨于遞減[1]。
經濟發展處于不同階段,市場發育程度不盡相同,即便屬于最佳行政干預方式,可能在前一環節獲取良好的成效,但在后以環節成為發展阻礙。我國積極開設開發區,核心目的在于以政府為引導實施經濟治理,依托行政權力集中化輸出,促進區域內經濟高速發展。
為突破原有體制束縛,初期開發區多位于偏遠市郊區,功能單一化,主要強化經濟發展,基本未承擔相應的社會管理職能。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大量人口入駐,促使開發區公共服務需求大幅度增加。立足公共需求層面分析,開發區內部教育、醫療、文化等各項服務功能缺位,而精簡的管理體制難以滿足其需求。面對其困境開發管委會,需增設相應的機構配置人員,以此滿足公共服務需求,作為體制復歸核心因素。
溝通及交流作為公共行政中重要因素,開發區管理體制在初期設計,擁有封閉性特征,雖提高行政效率,但影響信息高效共享。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與民眾溝通不佳。另一方面,與周邊區域溝通梗阻。
現階段,我國未出臺相關完整的法律條件,以此明確開發區域管理機構法律地位、職權范疇等,為其未來發展作為導向,影響開發區管理體制穩定性及規范性。深究其成因從以下幾方面闡述:一是開發區初期處于發展階段,為促進其獲取良好的發展成效,我國給予多個優惠扶持政策,而相關法律具有一定的約束性,所以未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二是開發區作為試驗改革的典范,其承擔行政體制改革任務目標,長期相關保護法律缺位,開發區管委會并非是一級行政執法主體,未擁有相應的執法權力,影響最終執法成效[2]。
我國開發區是以政府為主導下的產物,核心目標為依托行政力量,促進區域內經濟活力,保證其市場經濟良好發展,并隨市場發育完善成熟。由于政府主導開發模式,易造成開發區經濟發展過于依賴政府,影響市場自身價值發揮。因此,新常態下,開發區管理體制改革中,需良好梳理政府與市場間的關系,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價值。
新時期背景下,開發區從原有單一性功能逐步趨于復合功能,是工業化高速發展促進城市化發展的必然發展成果,吻合經濟社會發展特征規律。公共服務需求量大幅度增加,開發區管理體制難以滿足其實際需求,一定程度弱化開發區管委會行政價值。黨的十九大會議報告中明確提出,應采取多方面舉措,致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格局,為開發區轉向復合型功能體制改革提供支撐。首先,應積極向社會分權,充分發揮多元化主體協同機制,在保證開發區自身優勢基礎上,滿足內部公共服務需求增長的需求。其次,加強開發區與行政區協調統籌。開發區應積極依托當地政府,全面貫徹自身職能,布設相應開發區鎮,應由行政區承擔管理服務職能,聯合行政區與開發區共同管控及治理,消除開發區公共服務能力不足的瓶頸[3]。
現代信息時代背景下,溝通及信息共享是各項工作良好發展基礎的保證,在開發區創新轉型中,應積極突破管理封閉性,加強系統溝通,滿足時代發展需求。一方面,擴展與廣大民眾溝通路徑,增強開發區管委會溝通能力。另一方面,加強區域間溝通。
隨國家治理體系逐漸成熟及完善,如何在創新改革及發展間尋求均衡,是開發區克服“內卷化”困境的關鍵。一是應用法制化思維深化改革。依法治國時期,改革面臨的任務形式處于動態化變更中,若一味追求改革進度,忽視法制需求,與我國法治精神及理念相悖,不利于開發區改革創新。二是要建立容錯機制。開發區作為改革創新引領者“橋頭堡”,需承擔自身職責,基于法律授權層面,建立完善的容錯機制,允許在創新改革中有合理偏差,以此增強改革者自信心和創造力。
作為創新改革試驗的開發區,在市場經濟與政府職能內外環境因素作用下,其發展逐漸趨于“內卷化”,不利于區域內經濟長期高速發展。為突破其經濟發展困境,需深究其發展“內卷化”核心因素,從多層次、多維度做好應對措施,需要各方面協同助力,促進開發區經濟協調快速發展。